逆境的三个层次

逆境的三个层次

随着每天遇到的逆境的加剧,逆商变得越来越重要。商业领袖、企业家、教师、专业人士、父母和青少年等都在抱怨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没完没了。无论一个人如何高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挑战的量级和频率依然会继续增加。逆境已然来势汹汹,而且比以前爆发得更早、更无休无止。

我们不妨用“逆境的三个层次”来勾勒出我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见图2-1)。大多数金字塔状的模型是从下往上发展,而这个模型却是从顶部往下延伸至个体。由此,该模型展现了逆境会从两个方面给我们带来影响。

picture

图2-1 逆境的三个层次

第一,这个模型呈现出了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险途中需要面对来自社会、职场和个人三个层次的逆境,并承受这些逆境给我们带来的日积月累的负担。该模型描绘了一个日渐严峻的现实,那就是逆境是生活中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逆境不该让你精神崩溃。

第二,逆境的三个层次也指出,所有这三个层次上发生的积极变化都是从个体开始的,然后往上影响工作,最终影响整个社会。要想引发变革,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攀越逆境,必须培养出足够高的逆商。

总之,逆境可以作为重要燃料,推动你戒除扎营者的自满、加强如攀登者一样的成功决心。要想将逆境转化为攀登过程的动力和进步,你必须考虑山上的各种条件。

社会逆境

当前,财富大量转移,人们普遍对未来感到不确定,而且犯罪率激增,人们对于经济安全备感焦虑;此外,家庭的定义彻底被重塑,出现美国全国范围内的道德危机,包括教育体系在内的组织机构失去公信力。这些变化加起来就是我所说的社会逆境。

我们最大的恐惧是来自不知其名、不知其貌的陌生人的暴力侵害。执法机构总是安慰市民,说大部分的谋杀案都是受害人的亲戚或熟人干的。如今这个谎言已被揭穿了。

《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

犯罪是最让美国人感到忧虑的事情,这并非平白无故就如此。据《大西洋月刊》报道,十个美国成年人中有八个会成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四个人中有一个会遭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暴力侵犯。因此,时任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在1994年就曾通过了一项犯罪法案,在街道上增派10万名警力。然而,为了让警力与罪犯的比例回到1960年的水平,需要招聘500万名新警员。

对于少数族裔来说,街道尤其危险。据美国司法部的资料显示,每21名黑人中就有一个可能遭遇谋杀。这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人的死亡率还要高出两倍多。

最令人担忧的是,罪犯低龄化和致命武器呈增加趋势。对于孩子来说,学校不再是安全的港湾。有20%的高中生每天都会携带武器上学,其中包括了10万支手枪。据《今日美国》(USA Today )报道,42%的高中生认为过去一年里的暴力现象增加,其中有25%的人经常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少女来说尤为突出,30%的少女遭遇性侵。自1982年以来,单是未成年杀人犯的数量就上升了93%。

美国东北大学的迪安·福克斯(Dean Fox)是美国最著名的犯罪学家,他提醒民众:“虽然都市犯罪近来略有下降,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等新一代无人监管的孩子已进入青少年时期,犯罪率很可能会升至前所未有的高位。

毒品肯定会让已然很恼人的犯罪趋势变得更糟,因为自1992年以来,美国 12~17岁青少年的吸毒行为上升了78%。致幻品的种类日益增加,其中海洛因的吸食人数增长最快,吸食者比例从10%升至40%~90%(在某些大城市出现的情况),街道上海洛因的价格下降了75%~90%。

对于持续增加的社会逆境,家庭既是病因又是病症。据说如今的新婚夫妇中有60%会以离婚或分居收场。在1984年,传统结构的家庭(孩子及其亲生父母)只占8%。自1970年以来,单亲家庭的数量增加了200%。这些家庭中的孩子有私生子的可能性比常人高出164%。要是他们结婚的话,离婚率会比常人高出93%。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生孩子。1996年,有50万名婴儿是由十几岁的女孩生的。自1960年以来,私生子的数量增加了400%。因此,为何我们的贫困人口中有48%是孩子就不足为奇了。

家庭教育支离破碎,这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最大的。很多人失去了希望。青少年自杀数量自1960年以来增加了两倍:59%的青少年认识企图自杀的人,26%的人的认识自杀成功的人。在美洲土著儿童中,这些数字更为惊人,其中有30%的人尝试过自杀。75%的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由于父母离婚所致,80%是源于精神问题。专家告诉我们,青少年通过这些行为和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失去了控制。精神病学家指出,青春期女生群体中出现令人担忧的自残趋势,包括烧伤、割伤和毁容。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的道德培养。三分之二的美国年轻人不相信《十诫》(the Ten Command ments )或是任何的是非原则,而76%的美国人认为我们处于道德沦丧的境地。

很多人转向教育体系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我们要问问,是谁在养育孩子?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四小时。平均来看,青少年每周阅读1.8小时,花5.6小时做家庭作业,花21小时看电视。青少年平均每天与父亲相处5分钟,与母亲相处20分钟。由于电视节目未经过滤,到小学毕业时,孩子们已看了10 万次暴力行为。

很多人认为,教育未能提供孩子们迫切需要的希望。35%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不需要大学学历的工作,五年前这一比例为15%。

我们通过表2-1,比较一下在1940年和1990年面向美国教师进行的全国性调查,可以看出发生的变化。

picture

表2-1美国1940年和1990年面向教师进行的全国性调查

职场逆境

好吧,职业安全感已经没了。我们将何去何从?

《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

《新闻周刊》(Newsweek )的封面直接写道:“工作就是地狱。”这篇文章指出,现在的工作者必须面对各种要求和不确定性的持续打击。随着我们向着新时代迈进,“这里一直在变”成了职场中的口头禅。对所有人而言,稳定薪水、长期雇用、社会保障和养老金带来的安全感已经弱化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安全感已不复存在。《今日美国》报道,劳动者的焦虑程度空前地高。人们每天去上班都乐观祈祷不 要踩雷。“今天会发生什么?”是每个人心中的疑问。近年来,流程优化改造、组织架构调整、裁员、缩小规模、重振业务和去中心化管理,都给无数劳动者造成损失。

只要恐惧感犹存,人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劳动者会学着变得更加自私,不会对管理层有太多的期望,这也意味着生产力的下降。

杰弗里·汉弗莱斯(Jeffrey Humphreys),乔治亚大学经济学家

其结果是,劳动者必须不断地抓紧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如此惊慌地采取行动是因为意识到了每个人都得自谋职业。那么,少花钱多办事究竟带来了什么呢?在过去20年里,美国的劳动者每年要多工作一个月。他们的工作变多,收入变少,因此,他们的挫败感也随之加剧了。

职场逆境与日俱增,从暴力行为增加和实际收益减少等现象中就能看出。自1980年以来,35~44岁劳动者的平均净资产下降了33%。收入减少和职业安全感下降催生了人们普遍的恐惧感,还让很多人感到绝望,有时甚至会出现极端的反应。1995年,全美有超过200万人在职场中遭到攻击。

这些趋势无疑表明,很多人会感到恐惧。很多人会担心,在这个全球信息时代没有立足之地。

大多数中年失业的人最终在新的岗位赚得比以前少。

詹姆斯·麦道夫教授(James Medoff),哈佛大学

个人逆境

从图2-1所示的模型上层的社会逆境往下是职场逆境,接下来第三个也就是最 后一个层次,便是个人逆境。个人逆境位于底层,正如一位参与逆商计划培训的学员所说——东西都是往下流动的,个人要承担所有这三个层次累积下来的重负。

我发现了一件极富启迪意义的事情:六岁的孩子平均每天笑300次,而成年人平均每天只笑17次。逆境产生的影响经过日积月累就会如此。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没什么可开心的。

另一方面,个人位于底层是因为改变和掌控从这里开始,人们可以在这里扭转乾坤。

人们在思考自己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前面列出的那些难题时,可能会想:“我知道情况不妙,但是……”或者会问自己:“这些是怎么发生的呢?”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