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南宋不忍细看

宋朝名人当“枪手”

宋朝名人当“枪手”

如今高考有一种帮人代考的“职业”叫“枪手”,不过,都是左手收钱,右手代考,谋利的勾当,算不上奇闻,更乏趣味。宋朝也有“枪手”,但他们不是金钱驱动,而是才高技痒,又巧遇一露身手的机会,而且被代的人又无巧不成书地考上了进士,于是,便有嚼头了。

到宋朝,科考制度已日臻完善,考试也很严格,建立了考场内的巡察制度,设巡察官员,监察考官与考生的行为。每每一场科考完成,考官和监考官须在试卷末尾签署姓名,一旦发现代考、受贿或其他作弊行为,考官、监考官均要受处分。经过乡试选拔进入京城礼部会试的考生,还要求有十人担保,一旦发现弄虚作假或其他违反考试规定的行为,这十人须“连坐”,考生要取消考试资格。在如此严格的纪律面前,还帮人代考,不是找死么?然而,偏有不怕事的,比如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和南宋诗人方翥。

王铚《默记》记载,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以乡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来到汴京参加礼部会试。考试中,他邻座是一位姓李的考生,然而李生进入考场后,却面色惨白,似有疾病。原来,临近考试,李生忽犯疫气,勉强来到考场后,终于不能支撑,最后倒在桌上呼呼大睡,不省人事。时过晌午,欧阳修已经考完,见李生还在昏睡,都是经过乡试严格选拔的考生,不至于因为不会动笔而昏睡,倘若继续下去,考试结束时必交白卷,十年寒窗将付之东流,欧阳修觉得可惜,便去挠邻座的腋窝,企图挠醒他。

几下之后,李生果然惊起。欧阳修问李生为何不做,李生说患了疫气,浑身无力。欧阳修说:“科场难得,既然已经到了考场,勉强也要考完啊。”又再三劝他试试。在欧阳修的鼓励下,李生试着下笔,倒也能构思。欧阳修见他能动笔了,很高兴,悄悄告诉他赋题中可用的一些典故和其他注意事项,后来还干脆把自己的试卷铺在李生的案上,说:“我乃国学解元欧阳修,我的试卷你尽可拿去参考。”受了欧阳修试卷的启发后,李生顿感文思泉涌,三下五除二就将试卷做完了。后来,考试结果张榜公布,欧阳修考了第一,高中会元,李生也名列前茅。

欧阳修是名震古今的大文豪,他的文学成就和名气毋庸赘言,而方翥何许人也?方翥,字次云,莆阳(今福建莆田)人,生于宋末,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初授闽清县尉,未及一年,即辞官归里,闭门读书十八载,研究理学,吟咏诗歌,后曾任秘书省正字。方翥是南宋诗人,其诗清新有趣,如《立秋》:“星光如月映长空,惊起愁眠夜向中。残暑不妨欺枕簟,隔窗鸣叶是西风。”又如《临安江上》:“来时雪片杨花落,今见杨花作雪飞。独立暮江心似醉,羡他一叶钓船归。”

据《宋稗类抄》载,方翥当年参加会试,已经考完准备交卷时,忽感觉脚下有什么东西绊了一下,随手捡起,发现是一份未做完的试卷,三张卷子做了两张,最后一张未完成。方翥看了看试卷,其文通畅,文笔优美,试卷上虽有姓名,但互不相识,对不上号,不知是谁丢的。

方翥觉得弃之可惜,加上尚有些时间,便将第三张试卷接着做完,顺手交了上去。后来,他在朝廷任秘书省正字时,一日与同僚无意中谈及此事,也是一笑而过。不承想第二天,有一位昨天在座的同僚、也是当年一起参加会试的进士同年穿戴十分整齐地上门来拜访,当面感谢方翥的“无私帮助”,原来,他就是当年由方翥帮着做完试卷的考生。他说,会试当天,他感到身体不适,一度不能站立,考完两场后,实在无力支撑下去,踉踉跄跄地离开了考场,试卷也不知所踪,对结果更是没抱希望。后来放榜,却发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高中进士,自己也莫名其妙,以为有神助。他昨天听到方翥一席话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方同年所助,于是,特登门拜谢,感激的话说了一箩筐。方翥听完,也很惊异,随即哈哈大笑起来,赶快说不用谢。

名人代考做“枪手”,当然不是什么值得鼓励和追捧的事,然而在当时士大夫们的眼里,却是雪中送炭的好事、救急施援的义举。因为,考场如战场,人人都是竞争对手,能如此坦然相助玉成好事者,既见自信,又见宽宏,也见读书人惺惺相惜之风,所以他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在野史笔记之中反复记载,传为佳话。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