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雄参加科举考试获得省试第一名的这一年,正是南宋隆兴元年(1163)。
这一年,宋高宗赵构禅位于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这一年,宋孝宗在宋高宗还在世的情况下,下诏书为岳飞平反昭雪;这一年,宋孝宗起用张浚为枢密使,发动了“隆兴北伐”。这一系列对于南宋朝廷来说足以震惊朝野的大事件的发生,注定会给赵雄这位即将入仕的读书人以激荡和震撼,也必然对他将来从政后的世界观产生深刻影响。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
赵雄,字温叔,资州(今四川资中)人。赵雄于1163年获得了省试第一的好成绩之后,由此进入了南宋名臣虞允文的视野。虞允文以“采石大捷”大胜金军而震惊朝野,时任川陕宣谕使,正全力筹备恢复中原的抗金事宜,多事之秋,急需用人,当他得知省试第一者为赵雄,又是四川人,当即辟为干办公事,协助军务。后来,虞允文回朝出任宰相,遂将赵雄推荐给朝廷。
赵雄才学兼备,品性优良,面对外族入侵的国恨家仇,他年轻的内心早已涌起一股爱国情怀,加上在虞允文幕府中的耳濡目染,使他不仅树立了抗金理想,而且这种理想和信念越来越坚定。所以,当虞允文将他引荐于朝廷,宋孝宗于乾道五年(1169)单独召见他时,他直抒胸臆,谈论北伐见解。宋孝宗听后很惊异,有感于年轻人的识见与担当,当即任命赵雄为秘书省正字。
乾道六年(1170)五月,宋孝宗派遣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范成大使金,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范成大临行前,孝宗曾召见赵雄讨论时政,赵雄借范成大使金一事,慷慨激昂,极论恢复中原大计,让孝宗惊喜朝中有人,马上任命他为右史(掌起居舍人事),才短短两个月,又升他为舍人(即知制诰),不到一年,再骤升为中书舍人,将他重用为草拟诏命的近臣,可见孝宗对赵雄的信任。
金国派耶律子敬为使节,来宋廷祝贺会庆节,赵雄出任馆伴使。他借与耶律子敬接触的机会,了解到了一些重要的情报,及时向孝宗报告,有时甚至连夜进宫当面报告孝宗,使孝宗掌握了许多对于和金谈判有价值的信息。耶律子敬回国之前,即将辞行,按宋金之间的惯例应当奏乐。赵雄以朝廷郊祭、天子斋戒为由,反对奏乐。孝宗认为有理,但又怕得罪金使,两难之际,赵雄说有此理由,金使不敢不从,若有变故,我必将对方带至驿馆说服。后来,耶律子敬辞行时果然未用乐,也未引起外交事端,这为本来已经十分屈辱的南宋朝廷稍稍挽回了一点面子。同时,在为孝宗服务的过程中,赵雄还多次建议孝宗设置恢复局,以牵头北伐事宜,宋孝宗本有志于北伐,虽说之前“隆兴北伐”以失败告终,但这样的建议到底还是合乎他真实的心意,所以,赵雄深得孝宗信任。
赵雄政治作为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他的使金之行的凛然表现。当时,赵雄以祝贺金主生辰为由,出使金国。虽然名义为祝贺金主生辰,但赵雄与孝宗商议的真实出使目的是争取迁回诸先帝陵寝,以及确定受书仪式问题。这都是涉及国家主权和尊严的问题,所以,在赵雄面见金主争取权益的过程中,自然阻力重重,但面对金主的霸道和金国大臣们的虎视眈眈,赵雄丝毫不惧,据理力争,金国大臣屡屡起哄,他依然舌战群臣,抗争到底。赵雄此行,震惊金国上下,金人将这次廷争喻为“龙斗”,可见当时的惊险。
出使归来,赵雄先后被任命为礼部侍郎,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淳熙五年(1178),被孝宗拜为右丞相。赵雄以恢复中原为己任,每每进见孝宗,必言“二帝在沙漠”,多次建议北伐。宋孝宗登基之初,本有恢复中原大志,但自“隆兴北伐”失败后,于1164年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隆兴和议》,投降外交成了常态,朝中也大都以主张忍辱的大臣为多,但赵雄却坚持抗金北伐,并且不改初心,始终如一,堪称气节之臣。
然而,“隆兴北伐”的失败,不仅造成了南宋国力大损,也使朝中反对北伐的人越来越多,加上宋高宗以太上皇身份时时干预,朝中难以形成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统一战线,致使孝宗有心无力,遂也在战、和之间摇摆不定。基于环境如此,赵雄任宰相,注定时间不会很长。果然,做相不久,赵雄即遭人弹劾而罢相。后来,他还在江陵、湖北、潼川等地任职,重视民生,关心百姓,颇有政声。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赵雄去世,终年六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