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视“弱势”孩子的内驱力

不要轻视“弱势”孩子的内驱力

我小时候是一个非常内向、自卑、羞涩的孩子,也不善于跟人交往。上学的第一天我就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

那时候,我们的小学入学要求其实很低,只要每个人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即可。但别说写了,我甚至都不知道“张文质”这三个字用普通话怎么读——我只会用我们的方言读。后来老师说不会写名字的同学就写一个“1”,可惜我“1”也不会写。我就求助于与我同时入学的堂姐,当时堂姐也在冥思苦想“1”怎么写,她就没好气地跟我说:“等我写完再帮你写吧!”我在沮丧中被她斥责一下,当场号啕大哭。老师说:“你根本上不了一年级。”就对我堂姐说,“你把他带回去吧!”在求学之路上,我从第一天起就成了弱势群体。不过,这样的处境反而激发了我的上进心,大概一个月以后我就赶上了班级的进度。

但类似的打击,依然不断发生。

上大学的时候,宿舍同学第一次见面都会问“你叫什么名字?”我跟我的同学说:“我叫江文计。”于是他们都以为我叫“江文计”,觉得这个名字的发音好奇怪。一直到两天后新生见面,辅导员把大家集中在一起点名,中文系79级3班一个一个点下来,点到第9个时,辅导员叫道:“张文质!”我涩涩地应着:“到!”

宿舍的所有同学都震惊了,继而大笑起来!原来那个“江文计”其实叫“张文质”!这成了我上大学时期的一个笑话。他们大概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沉浸在“江文计”的快乐里面。后来,他们从系里借来一个老旧录音机,把模仿我的各种各样奇怪的发音全录在里面。有一天我回宿舍的时候,看见他们的表情非常诡秘,然后就听到了录音机里播出的声音,我顿时觉得无地自容,羞愧难当。那一刻,所有的同学都是我的敌人啊!

几乎所有羞涩的人都渴望自己变得强大,比强大的人更渴望强大!所以羞涩的、内向的人往往更加有力量,虽然他一直处于弱势,但一旦他获得正确的引导,他就能成为巨人!因为弱势者为了变得强大,他会更专注,更有内力,对生命有更深邃的审视。

大学毕业的时候,老师给我写了这么一个鉴定:张文质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大学毕业时我依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工作之后,我曾利用晚上时间到一所业余高中去教书,刚上完第一节课,学校教导处就给我所在的教研室主任打电话,说张文质基本上没有教高中的能力,建议去教初中。到现在为止,我仍然是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者。

成为失败者的经历反而激发我产生了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因为当我去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得到的都是不怎么高的评价,所以我有一种本能的恐慌,这种恐慌使得我更加努力和专注。正是因为我的努力,现在的我成为了一个教育研究者,每年要参加上千场讲座,相对于大学时期发生了很大的蜕变。

这种蜕变跟我的内向性格也有关。内向性格使我会更多地关注别人,更多地去思考人的行为和语言背后的根源,也更容易对别人产生同情心、同理心。通过与生活中无数真实生命的接触、交往,以及对文学世界里各种各样人物命运的关切与思索,我获益良多,我从无数人那里看到了自己,又从自己身上看到了无数人。所以当我在思考和研究生命教育的时候,我已经不是把它看作一个课题,而是把它当成对生命本身的一种研究。生命教育,不就是为了成全更健全的生命吗?

我自身的变化,让我相信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所以无论他最初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父母们都不要沮丧。在那些看似“弱势”孩子的身上,也潜藏着一股他独特的内驱力,当然,如果父母能洞察这类孩子的心理,助其前行,那就能让孩子们在挣扎和努力中得到鼓励和指引,推动他们的生命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至于让他们在人生之路上跋涉得太过辛苦。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