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父母必须理解、接受并尊重这种“缓慢”,而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它、调整它。在孩子还没有发育成熟之前,我们怎么知道他最终会长成什么样?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在2002年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时,有很多人都对我表示质疑: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你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依据何在呢?
我的依据是人本身的成长规律。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人的成长本身就是十分缓慢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一开始是以母乳为食,从母乳到辅食,再到米饭,孩子需要用至少一年的时间来接受,其中每一步都需要父母反反复复谨慎而小心的训练。同样地,孩子从只会哭和笑,到咿呀学语,再到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从躺着到学会了爬,从站起来到学会了走,每一次新的变化都需要漫长的等待。人所有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后天漫长的学习过程,都需要父母和老师手把手去教出来。要让一个孩子从什么都不会的婴儿变成一个独立的成年人,父母需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去耐心地引导与帮助,不仅要帮助孩子获得知识、能力,还要帮助孩子懂得如何与自己、与他人相处,懂得如何应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获得在社会上生活的基本能力。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很快就能学会某种能力,很快就能长大成人。但人的学习和领悟能力,并不一定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可以一蹴而就。有时它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
著名作家杨绛在她的随笔《走到人生边上》里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在她小时候,她们家的一位神父朋友有一天送了一份礼物给她,并且交代她在途中不能把它打开,一定要等到家以后才能打开。这个神父送给她的是什么呢?一盒巧克力糖。在当时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几十年过去了,她经常想起这件事儿,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神父要交代她不能在途中打开礼物。直到90多岁的一天,她才突然醒悟过来:神父叫她不要打开,是因为担心如果她在路上打开包装盒,巧克力就会被其他同行的人给分吃完了。而这个珍贵且满含他心意的巧克力,是神父希望她拿回家和父母一起分享的。
人生中很多的道理,尽管看起来很小,但在童年的时候,我们却很难想明白。人们明白一件事情,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与重重的历练。墨西哥著名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帕斯有一次感慨说,“恍然大悟”其实不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词汇,更不是一个属于儿童的词汇,人一定要经历很多的人生历练,才可能在有一天突然醒悟过来——“恍然大悟”的。
理解、接受并尊重成长的“缓慢”英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证明,孩子在16岁之前,基本上没有自我改正错误的能力,因此他们才会不断地犯错误,甚至不断地重复一个在父母看来极容易改正的错误。
其实父母不知道,有时孩子并不能理解自己所犯的错误,也不能醒悟,所以他才会不断地重复这样的错误。父母经常批评孩子:“为什么我怎么说你都好像没听到一样!”这个“不听话”,有时候是因为父母所说的话、所用的词汇,以及所教导的道理超出了孩子的理解水平;有时候是因为父母自己错了却还要批评孩子,孩子无法接受;还有的时候,孩子能理解也能接受,但他就是做不到,这牵涉到生命成长本身的反复性。一个人是要通过不断重复地犯错才能够获得成长的。
上面的第三种情况,最容易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误会,有可能孩子知道了错误后已经在开始做出一些改正了,但因为他改正的效果不是那么明显,而被父母认为是知错不改;还有可能孩子改正的时候父母没有看到,而他有时候重复犯错的时候又被父母看到了,父母因此而感到生气,而孩子也会感到委屈。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重复犯错的时候,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去观察孩子,去看看他到底是已经在积极的改错过程中,还是真的知错不改。如果父母在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就去惩罚孩子,很可能会因为惩罚错误,反而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让他变本加厉朝着不好的方向走,可能就会造成比小错误更严重的大麻烦。
然而,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们看一个孩子不断地重复低级错误,通常情况下不但会非常生气,还会误以为他是在成心和自己作对,故意不改正。
去年,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来找我,说他的孩子要上小学了,但是这个孩子自控力特别差,以前经常在幼儿园里捣乱。他很担心孩子上了小学后不被老师和同学接纳。我说你最好先跟老师交流一下,告诉老师孩子的这个特点,特别要强调孩子的捣乱并不是故意跟老师作对,而仅仅是因为他控制不了自己。有很多老师都很不喜欢孩子捣乱,认为孩子的捣乱是在故意和自己对抗,这样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失败感以及教育的无效感、无能感。相应地,他们也会反感这样的孩子,对他们怀有一些敌意。而事实上,很少有孩子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故意跟老师作对,孩子没有这样的心智能力。而作为父母,很有必要跟老师进行充分的交流,说明情况,这样老师看到你的孩子这样就会释怀了,也会更好地去包容孩子。
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们必须理解、接受并尊重这种“缓慢”,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吃得很慢,一口饭要嚼好长时间才咽下去。不理解的大人会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磨蹭,理解的大人就会知道孩子是在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认识自己的身体,来体验身体的一些感觉。
孩子自有他的成长规律,父母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理解它、接纳它,而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它、调整它,在孩子还没有发育成熟之前,我们怎么知道他最终会长成什么样?人们总是太相信立竿见影的东西,总是认为通过某一种力量就能够迅速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状态,而忽视了孩子本身所具有的慢慢改善自我的成长能力。生命的成长,需要的是这种“缓慢”生长的力量,而不是那种强力的改变。有时候人们甚至还应该有意识地去训练心智上的“缓慢”。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就曾提出一个名为“钝感力”的概念,他认为,受东亚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广泛影响,人们容易过于在意别人的感受和别人的评价,从而形成一种过敏性的性格。这种过敏性的性格,实际上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过于强调机敏、灵活、迅速的反应能力,却没有想过,有时反应太快反而可能带来麻烦,因为人在接收外界的刺激时,身体需要经过一个消化、适应和调整的过程,而那些机智灵敏的人,在快速应对外界刺激时,他们内部尚未完成对外部刺激的理解和消化,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应。而且这意味着他们对于外部的伤害也会更加敏感,更容易遭受来自外界的打击。
在教育上,所谓的培养钝感力是要让孩子形成并保持一种持续地、全面地把一件事情给弄清楚的能力。让他可以在还没理解一件事情之前,保持原本的状态,不接收和回应外部刺激。显然,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可以让孩子免于受到更多来自外界的伤害。比如说一个老师批评孩子,他却怎么骂都不听,从常理上人们会认为这个孩子的脸皮很厚。但是反过来一想,这也说明这个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强,他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这样的孩子未来如果遭遇到挫折,他绝不会想到自杀,也不太会因为情绪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