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没药花园

美国女留学生遇害案

她不爱你了,你就要毁灭她?

2013年前后,在海外发生的因爱生恨的案子挺多的,譬如,2012年1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博士朱海洋因求爱不成,持刀杀死女生杨欣;2013年9月,伊利诺伊大学,29岁中国籍博士次永飞枪杀前女友……这2个男生的作案手法都很残暴。本篇写的是2014年爱荷华州立大学的一名中国女留学生马玲(化名)被同为留学生的男友杀害的案件。它或许可以给我们的情感观一些启示。

失踪

2014年9月,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读本科的中国女留学生马玲突然失踪。9月8日,马玲的手机给室友王萌萌(化名)发过一条消息。据王萌萌了解,当时马玲应该是和她的“男友”李锋(化名)在一起的。马玲在短信里说,李锋因为家里有急事需要立即回国,而她自己准备去明尼苏达州玩几天,一周以后回爱荷华。9月9日是中秋节,马玲父母曾提出要视频聊天,被马玲以“正在忙”拒绝。自从那条短消息以后,王萌萌一直联络不上马玲,电话打不通,微信和Facebook留言也没有答复。

她和其他同学找到了马玲在明尼苏达州的朋友,但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的消息。2014年9月17日,王萌萌向爱荷华州警方报警。同时,马玲的家人、朋友在国内外的社交网络上发布寻找马玲和李锋的寻人启事。2014年9月26日,爱荷华城郊一个居民区被恶臭袭扰。马玲的金色丰田凯美瑞汽车(也有说是李锋的)停在一幢公寓旁的树下,散发阵阵臭味。警方打开后备厢后发现了已经高度腐败的尸体,以及尸体旁一个15磅重的哑铃。根据警方的纪录,马玲死于窒息以及被钝器击伤。她的头部缠着从酒店带来的毛巾。而汽车后座上留有一张打印的飞机行程单,李锋已于9月8日凌晨3点从美国逃到了北京。

落差

马玲1994年(也有说1993和1995年的)出生于大连的一个中产家庭,她的父亲是个公务员,母亲是名家庭主妇。来自温州的李锋出生于1991年。李锋和马玲相识于2011年的一个北京托福培训班,之后李锋开始追求马玲。2012年两人一起去美国留学。马玲生前就读于爱荷华州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马玲长相甜美、可爱,长鬈发及肩,有大眼睛和梨涡。她也很聪明,曾参加过生物奥赛,能一分钟复原魔方。她在18岁去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读本科,就读化工专业,GPA为3.75(满分4)。

同时,马玲在社交方面表现活跃,她从小喜爱艺术,会弹钢琴,曾在学校晚会上跳劲舞。朋友评价她:活泼、开朗、桀骜、倔强、任性。相对而言,李锋看起来就没那么“开朗”了,他之前考上了上海的一所三本大学,因不满意才想出国。也有人说,他出国是追着马玲去的。到了美国后,为了离马玲更近一些,李锋于2013年从纽约州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转学至距离马玲两小时车程的爱荷华大学。爱荷华大学的商学院在美国排名很高,李锋也连续2年被评为优秀学生。

据李锋在爱荷华大学的朋友透露,李锋喜欢独来独往,在学校外单独租住一间房,喜欢飙车、打游戏、看剧,由于一年前才转学到该校,只有很少的朋友。也有人说他性格和善、安静。两人的各种条件综合相比,显然马玲在异性市场更受欢迎,而李锋留住马玲的方法,就是“对她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他和马玲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哪怕是在他所在的爱荷华市约会,他都会先自己坐2小时大巴到马玲的城市,接上她回自己的城市,约会结束后送她回去,再自己一个人回爱荷华。

他自己在法庭上这么说:“我们感情一直很好,每个周末都见面,她自己没有车子,我把她接到家里,周末或周一再送回去。”王萌萌说李锋给马玲买过许多贵重物品,有说法称,马玲后来开的金色凯美瑞为李锋所买。而在买车前,李锋一直把自己的蓝色宝马停在马玲的公寓楼下。王萌萌记得,2012年夏天马玲介绍李锋给自己认识,尽管他们几乎每周末都会碰面,但马玲并不承认其是正式男友,她的正牌男友是她的高中同学胡某,他属于学霸类型,奥赛得奖后被保送入国内的名校。胡某对她感情也很深,在她出事后写过一篇缅怀的长文,回忆两人的点点滴滴。只是在遭到网友的嘲笑后,关掉了自己所有的社交网络账号。

不是唯一男友

马玲的室友不喜欢李锋,因为李锋曾经短期搬进马玲所住的公寓,但又不分担水电煤和日耗品的费用,不做清洁工作,经常未经许可做一些惹人生厌的事,也不肯搬出去。“李锋控制欲很强。有一次,马玲计划和朋友及李锋一起去旅游,但李锋只希望和马玲去,就提议自己负责安排行程,后来在没有通知朋友的情况下,单独订了两人的车票,丢下了其他朋友。”王萌萌说。马玲的父母也不认为李锋是女儿的男朋友。他们表示,女儿在国内有一个男朋友。2011年,李锋曾经到大连玩,马玲接待了他,马玲的母亲曾在机场见过他一次,还帮他搬过行李箱。马玲的母亲记得,当时那个清瘦且略带羞涩的男孩还对自己说了声“谢谢”,这也是马玲的母亲与李锋的唯一一次见面。

虽然李锋可能并不符合马玲的择偶标准,但他依靠对马玲好,依然留在了马玲身边。根据李锋在庭审上的证词,在两人交往时,马玲就告诉过李锋胡某的存在,李锋并未介意。在李锋眼里:“我们感情一直很好,每个周末都见面,她自己没有车子,我把她接到家里,周末或者周一再送回去。”李锋的朋友都认为马玲是他的女朋友。

在马玲遇害后,网上谣言四起,纷纷指责马玲在案发前就公然劈腿,有许多炮友。虽然谣言可能有夸大和污蔑的成分,但《侨报》曾采访到另一个男生Y,他自称也是马玲的地下男友,两人保持了长期的亲密关系。他很爱马玲,视之为女友,可后来发现马玲不仅国内有男友,在美国也有其他暧昧对象,时而夜不归宿。他最后忍痛分手,很久都没有走出阴影。在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跟马玲分手后,Y消沉了一段时间……马玲遇害后,Y回忆起自己跟她交往的种种,说道:“其实我也特别理解李锋……”这段感情应当是发生在李锋转校之前。而另一家媒体则采访到一位男生说自己和马玲有过亲密关系。

2014年6月,李锋感觉到马玲似乎有了新的交往对象,愤怒地在自己的QQ里发布状态,骂马玲是SB.2014年8月底,马玲在一次郊游中认识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张志新(化名),二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对于张志新,马玲曾几次对室友谈起自己很喜欢他。9月3日,李锋给马玲打电话,马玲正在与朋友聊天,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不小心按了接听键。李锋拿着手机听了近21分钟的对话,手机另一头,马玲和一名男性谈话时说了很多李锋的坏话,“她说我很小气,我们根本不算男女朋友,她对我有点腻了……”李锋说。最终,他默默地挂断了电话。他后来告诉自己的同学,自己偷听到了这段对话。“Fuck mylife."李锋在人人网上留下了给所有人的最后一条状态。

预谋杀人or激情杀人?

2014年9月5日,李锋开车接上马玲过周末,入住两人此前已经多次入住过的“Budget Inn”旅馆,当晚李锋通过其学长预订回中国的单程机票。9月6日17时许,李锋趁马玲回学校做小组作业之际,到麦克斯折扣店及沃尔玛超市分别购买了一只行李箱与两只哑铃,放置于其驾驶的丰田凯美瑞轿车后备厢内,他或许搜索了以往的情杀案例。有好几起男友杀女友的案子,都是用大箱子沉河抛尸,比如2002年加拿大的赵巍案。

根据李锋在法庭上的自述:9月6日晚上,吃完饭、看罢电影,两人在旅馆里准备睡觉,马玲突然告诉李锋,自己喜欢上了另一个男生。“她当时告诉我,希望周一到周五和那个男生在一起,周六、周日和我在一起。”听到马玲说出这样的话,李锋觉得震惊又难过,“我为她付出那么多,在她心中,我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周末男友。”李锋被完全激怒,骂了一句“婊子”。“她用枕头捂得我不能呼吸,我就用力掐她脖子,后来我坐起来,将她压在身下,手一直掐着她的脖子。”

李锋在法庭上说,马玲刚开始还有反抗,但是过了一两分钟,就没有动静了,“我喊她的名字,她没有反应,等我冷静下来打开灯,发现她已经一动不动。”李锋的意思是,9月6日深夜至凌晨之间,他在听到马玲提出的周末男友的提议后失去理智,激情杀人,但这样就无法解释他9月6日傍晚杀人前已经买好行李箱和哑铃,并订好单程紧急离境的机票。真正的经过可能是这样:李锋在听到马玲向另一个男生贬低自己时,已经起过杀念。但他希望给马玲和自己一次机会。

于是他在9月5日接到马玲的当晚挑起话题,希望马玲给出解释,但马玲不但不解释,反而对此很不耐烦,甚至提出分手。马玲的态度最终激怒了李锋,让他下定决心。9月6日当晚或许他还给过她最后的一次机会,但马玲依然我行我素,李锋积压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马玲惨遭杀害。李锋在杀害马玲后用白毛巾把她的脸盖住,再把尸体和一只哑铃放进了预先准备好的行李箱中,以便实施他沉尸河底的计划。接着,李锋开车带着行李箱前往自己租住的小区,经过路边一条河流时,却发现河流的水位很浅,便打消了沉尸的念头,把马玲的尸体继续放在车上。

李锋后驾驶该车回到爱荷华城海豚湖小区,将车停放在其租住处附近的停车场。9月8日凌晨3点,李锋踏上了回国之路。8个月2014年9月11日,李锋从北京入境后,又转机前往广州去找自己的朋友章永(化名)。章在美国读研究生时,李锋正好在同一所学校读本科。

这次突然回国,李锋没有什么异常表现,章永也没有起什么疑心,并用自己的身份证帮助李锋开了酒店房间,还给他换了些人民币。在广州待了2天,李锋告诉章永自己要回温州,之后他们就没有再联系了。李锋并没有回温州家中,而是乘坐大巴辗转到了西安。他打电话告诉了母亲郭海清(化名)自己把女朋友杀害的事情。

李锋是独生子,郭海清不想失去唯一的孩子,也不敢将这件事告诉丈夫,就安排李锋去了青海一个牧民家里躲避。温州警方全力做李锋父母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劝李锋投案。最终在劝说之下,2015年5月11日,李锋在青海隐姓埋名近8个月后,向温州警方主动投案。

在本案审理期间,美国警方向温州警方移交了证据:美国警方的调查面很广,涉及被害人的同学、校友、室友、学校学习小组成员等,就连他们最后见到被害人的时间等细节调查都很详细,甚至连当事人在校的上课考勤、学习成绩、医院看病资料等都有涉及。他们在取证方面也非常细致,各类物证大大小小有100多袋,光照片就有几千张。

不管是勘验案发、抛尸现场,还是向相关证人取证等,都有同步录音录像。在法庭上做最后陈述时,李锋当场下跪,重重地磕了一个头,他说:“我从来没有这么爱过一个人。跟马玲成为恋人,后来生活在一起,我们一直都很要好。事情变成这样子,是我的冲动、不理智,让我犯下这样的罪行……

我最对不起的是马玲,我害她失去生命,失去一切,我后悔莫及。”“没有了理性,即使以爱之名,也终将以恨收场。”在庭审现场,公诉人总结这场悲剧时说。

2016年6月22日,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李锋因感情纠葛掐死被害人,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虽然李锋畏罪潜逃8个月,归案后的供述又避重就轻,但其对自己用手掐死马玲的行为供认不讳,在法庭上有强烈悔罪表现,认定属于自首;李锋家属积极代为赔偿被害人家属的经济损失,被害人家属表示谅解并撤回附带民事诉讼。因此对李锋从轻处罚,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没药花园评论

鉴于马玲无法再发声,许多恋爱细节是由凶手李锋单方面陈述的,真实性可能需要打折扣。网上骂李锋的人很多,骂马玲的更不少。我不想只是谴责,而是想聊下相关的话题:爱情的本质是独占吗?“马玲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李锋们”为什么要毁灭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我们如何理解她/他的内心?

从马玲的角度:没有学会的爱情规则。

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恋爱的专属性。因为专属是一种规则,而不是本能。大部分人的规则都是从家庭成员的作为、从媒体传播、从社会榜样中学到的。他们从幼年起逐渐知道规则:我和某人保持恋爱关系,再受到情感的邀约时就“应该”拒绝。此后许多的社会新闻会强化他们的认知,明确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

和恋爱的专一规则相反的是,自由是人本能追求的东西。但许多条条框框写进了社会人的道德观里,所以本能的欲望不是总能够得到满足。从马玲向如此深爱她的李锋提出“周末男友”的概念,就可以看出她没有建立起爱情的规则观念。Y虽然被马玲劈腿,但依然评论马玲“是一个单纯又带几分傻气的女孩,除了学习,对其他的事情都显得懵懵懂懂”。在分手后,Y心中有个打不开的结:为什么马玲跟他在一起,又游走在他人之间,对于这种劈腿行为,他感觉马玲似乎并不在意,“她不觉得自己是错的,她不觉得这会伤害别人”。

马玲究竟为何如此呢?以下我的评论不是针对她,也并非专对女性,而是指在这方面类似的人。

1.规则感的缺失很可能和家庭环境有关。假设父母有外遇,那其子女自然就缺少最直接的途径去体会爱情的专属性。

2.如果父母感情不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格外缺爱。尽管父母双方都爱这个孩子,但如果孩子从父母的相处中看不到“体贴、赞美、关怀、依赖”,会认为这是极为难得的待遇。当他们长大后一旦有人对自己好,便不愿意错过,从而格外沉迷于“被人需要”和“被人关爱”的感觉。所以营造一个伴侣之间有爱的家庭氛围很重要,不会让孩子因为缺少而渴望。

3.开朗漂亮的女孩和男孩受到的主动邀约显然是内向、相貌普通的人的许多倍,他们身边会围满了向他们求爱的人。如果他们缺少专一的观念,他们会天真地以为把自己的一部分时间和情感当做礼物送出去了,对方就应该满足。他们却不知道李锋们想要的是全部。机会多的人自然也会更加任性。一旦有人试图用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肆意,他们会视之为障碍,想要甩开(马玲和Y就是这么分手的。而胡某正因为在中国,妨碍不到她,两人的关系才幸存下来)。

4.不懂拒绝。从马玲对他人的表述看,她对李锋没什么兴趣,但如果她真的提出过周末男友的建议,显然有一种害怕掉粉的心理。如我所说,她的脑海里没有专一的概念,她不想他走掉,又不愿意为他放弃更好的机会,想着不如继续留更小的一部分自己给他。而马玲以为的大方和妥协,对于李锋却无异于侮辱。如果把爱情中的规则比作过马路时等红灯:早点知道规则并遵守规则,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命)安全。

从李锋角度:付出必须得到回报。

爱情和独占没有必然关系,但爱情发展到最后,必定是2个人的利益捆绑。我们听说过很多感情传奇,比如有人默默当备胎20年。这些故事中的主角很可能就是付出型人格,他们不那么追究“收支平衡”,比如电影《芳华》中的刘峰。就普通人来说,付出是为了回报,是要“收支平衡”的。而对于索取型人格来说,今天忍耐付出了1,终有一天要以10收回来。我一向认为,要看一个人的人品,首先要看他/她如何对待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其次要看他/她如何对待朋友。至于他/她如何对待恋人是不具有参考性的。

据仅有的信息透露:李锋搬去和马玲的室友一起居住,期间不懂尊重他人的利益,引起其他室友的反感;在制定旅游计划时,也完全不考虑马玲朋友和马玲的意愿,这些都证实他的自私、占有欲强和情商低。可为什么他对马玲似乎那么无私,为她转校、为她花大量时间、为她买贵重礼物呢?或许我们该这么问:为什么很多对陌生人和朋友极度自私的人却愿意对恋人付出巨大?

因为恋爱(特别是婚姻)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捆绑。你不可能占有一个陌生人和一个朋友,但你可以利用爱情规则来虚假地“占有”爱人。这和不愿意请朋友吃顿饭,却愿意花大钱改装自己的汽车是相似的——因为汽车是个人“财产”,说到底,是给自己的投资。这类人在为女友付出时的心理活动是:“为你做这些算什么,你的人都是我的。”李锋持续付出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远远没有实现自己的“独占”。在美国中西部留学生中,李锋若失去学业、相貌、年龄都具有优势的马玲,极可能找不到更好的女友。

马玲生性不安分,他不得不更加竭尽全力。马玲潜意识里一定也对此有感觉,她不把李锋的某些“付出”看作是付出,因为她知道这些付出背后的标价,也知道李锋其实很介意他自己的付出。所以她在和某男的谈话(被李锋偷听到)中说:“李锋这人很小气。”如果她这句话指的是李锋在金钱上吝啬,她的意思是他应该付出更多的金钱;如果她指的是李锋很容易吃醋,则她认为李锋不应该要求那么多。总之,在马玲的想法中,李锋的收大于支。

许多劈腿的人都有一种想法:自己虽然脚踏几条船,可至少也分了一点爱和时间给你,也对你付出了,你也不吃亏呀。但他们却忽略了李锋们这样的人最关心的重点就是所有权。一个普通人心中都有明确的所有权界限,更别说私心大的人了。小时候孩子就知道,这个玩具是我的,那个是别人的、幼儿园的、公共的。长大了TA会区别对待酒店房间的地毯和自家的地毯,租来的车子和自己买的车子。TA对一个潜在婚恋对象付出那么多,只因为认为对方(将来会)“是”TA的。比起“脚踏几条船”来,马玲更致命的错误是:接受一个非付出型人格的大量付出。

从她接受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他俩的关系会走向不堪的结局。如果不是最为极端的遇害,那么也可能会落得一些社会新闻经常出现的结局,诸如前男友家暴、跟踪、裸照威胁,或者前女友割腕、跳楼、夺命call纠缠。给“李锋们”的建议:人是独立个体,无法进行所有权标识,所谓“我是你的”只是浓情蜜意时的虚假赠予。既然没有一纸合同保证,不讲规则的人随时可以撤回。当TA要离开时,TA就是TA的。所以若一开始就明确自己在爱情中的付出是心甘情愿的,并愿赌服输,或许在得不到同等回报时也会容易放下。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