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历史不会熔断

后记

后记

2020年,我的《未来决定现在》出版;2021年,我的《元宇宙与数字经济》一书出版。这两本书都是我近年来关于区块链、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以及元宇宙方面的文章和讲话的辑集。

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在其他领域还有数量可观的文章和讲话,而且有相当的文字基础。于是,我萌生了再出一本新书的想法。去年8月,我开始认真筛选近年来的文章和讲话,加以排列和分类,并形成了一个文本,还确定了《历史不会熔断》的书名。但是,因为不同的原因,书稿的修订工作一再延迟。

直到今年9月,我再次下定决心,重新启动这本《历史不会熔断》的工作,选辑和补充同时进行,到了10月形成了一个60多万字的新文本。但是,这样的文字规模过大,需要撤出一些文章并大幅度精练文字。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书稿文字数量减少到40万字。现在看,这样大比重的删减,不仅可以避免内容和文字的重复,而且可以提高本书的质量。

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之所以能够完成如此大规模的书稿修订工作,有以下几个重要动力:其一,全书内容丰富,具有学术内涵,激发了我的学术偏好;其二,全书吸纳了最近的一些文章和讲话,书稿与时俱进,具有挑战性;其三,9月和10月,全国疫情起起伏伏,我停止出差,减少公务活动,可以在家中整理相关文献和书籍,让尘封在我脑海中的信息再次被唤醒。所以,我做到了强制性自律,坚持从早到晚的全天候案头工作,平均每天工作不少于10小时。

我在修订每篇文章的时候,都会联想到是在怎样的时间和地点,怎样的场合和听众,就怎样的主题发言或演讲。所以,《历史不会熔断》虽然并非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著,却是一种包含着学术价值和潜力的思想记录,成为我将来学术生涯的新起点。整个修订工作,也是一种治学的过程。还要提及的是,本书收录了几篇我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没有过时,温故知新,而且增加了本书的历史厚重感。

我开始启动本书准备工作的时候,北京还是炎热夏天的尾声。之后是从秋天到冬天。11月11日,我收到了排版之后的纸质文本。随之是为期两周的高强度校勘工作。至12月下旬,尽管有“疫情”持续影响,这本《历史不会熔断》还是走过了所有关键程序阶段。甚是欣慰。修订“后记”的此时此刻,已经是2022年岁末。

《历史不会熔断》得以出版,特别需要感谢中译出版社社长乔卫兵的专业和领导能力。还有于宇和龙彬彬两位编辑的认真负责精神和效率。彬彬是责任编辑,尤为辛苦。

我还要感谢研究院的邵青、张爽和袁洪哲。其中张爽和袁洪哲几乎经历我这本书的绝大部分文章的投入-产出过程,所以责无旁贷的参与全书的修订和编辑工作。邵青工作繁忙,在三天之内完成了全书一校的重要工作,并提出了珍贵的修改建议。袁洪哲帮助全书所涉及的外国人名、著作和特定名称的原文注释,涉及的英文、法文、德文和意大利文,以及拉丁语,其工作量超乎想象。在最紧张的那几天,袁洪哲和我一起废寝忘食,如果有一次“茶歇”似乎都是一种“奢侈”行为。此外,“苇草智酷”平面设计师和秘书窦丽媛参与了本书封面的设计,反复修改完善,特别加以感谢。

此书选择《历史不会熔断》书名,其深层含义来自《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历史存在着其自身规律,不会为任何人或事而改变。但是,将《历史不会熔断》书名翻译为英文,却是大费周折。先后提出了四种翻译:History as the Unhindered Flow;History Never Melts Down; No Circuit Breaker in History; History Uninterrupted。最终选择的是History Never Melts Down。实现英译汉的完美对应,实在是不容易的。

我自中学时代开始写作,从弱冠之年到现在,整整半个多世纪。写作永远是身心的磨炼,也是脑力和体力的一种混合消耗。我每天早上怀抱理性,迎接阳光照射到房间,开始写作;每天待月亮升起,夜深人静停止写作,辛苦和甘甜交替。我的72岁生日,正是在修订此书稿中度过。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纪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生命方式。

2023.1.9修订于珠海横琴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