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将面对一个数字化的公益社会:一方面,数据本身、信息本身就是公益资源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民众会产生并行于物质化需求的数字化公益需求,推动诸如社交求助、公共医疗卫生、教育和安全等领域的公益数字化。现在需要推动公益事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社会的公益与传统公益社会具有相当明显的差异。
第一个差异,数字化公益需要有数字化新基础设施支持。例如5G、云、AI都要成为未来数字化公益的重要基础设施。机器人已经开始进入公益行列,形成了人工智能和传统人类在未来数字化公益社会的新型互动关系。
第二个差异,数字化财富的“外溢”和“再分配”效益普遍化。唯有数字化和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支持人们深度关注的“第三次分配”。
第三个差异,只有数字技术和公益事业结合在一起,才能超越传统公益事业时空的界限,加快实现人们长期期望而实际上难以做到的公益资源运行目标:尽可能全覆盖、尽可能及时、尽可能精准。
第四个差异,数字化公益活动会更加支持推进非物质化公益活动,包括时间的贡献、精力的贡献、知识的贡献、信息的贡献,而不再传统地囿于物理形态和金钱的贡献。只有这样,公益才能对更多的民众有所助益——他们虽然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却可以以贡献时间、精力和知识的方式参与公益事业,为数字化时代的公益做持续性贡献。
第五个差异,信息化组织发生变化。伴随数字公益社会的发展,以基于物质财富生产和管理的公司形态会逐渐被合作化、社区化、生态化的新型经济和社会组织所替代。未来的数字化公益社会将完成从闭环走向开放,进而走向多维和多元化。
总之,在数字化时代,公共资源、福利资源和公益资源会加快融合,形成一体化趋势。加之政府、企业和自然人,以及公益组织的互补性不断加强,数字公益事业会展现出更为鲜明的共享型、普惠型、国际化、透明化的特征。
附录 实现公益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展[2]《华夏时报》:公益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从您的专业角度来看,您怎么给它下定义?
朱嘉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人们对“公益需求”正在形成全方位的扩展。但是,现行的社会制度或社会结构难以提供满足人们“公益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仅如此,全社会的“公益需求”,还是一个动态概念,社会越发达,“公益需求”的内涵就不断扩展,现在的公益思维、公益组织和公益模式都存在显而易见的“滞后”。
现代社会经济越发达,社会公益的“需求”增长越快于社会公益的“供给”。因为存在几个原因:第一,人口总量增加,人的平均寿命延长;第二,传统的通过家庭体系、邻里关系解决的公益需求体制,急剧削弱;第三,都市化,人们似乎无暇顾及别人;第四,“公益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非标准化趋势。例如,“抑郁症”是相当个体性的心理疾病,但具有普遍性,需要“社会公益模式”;还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疫苗的全民性注射,也是一种新型“社会公益需求”。现在的问题是,需求增长曲线速率快于供给曲线速率。
当下的公益事业处于初级阶段,还表现在强调和重视社会群体的公益需求,忽视个体或者少数人群体的公益需求。未来的公益事业需要实现群体性和非群体性、集体性和个体性的平衡。这是一个社会真正进步的标志。
此外,公益事业还呈现日益复杂化趋势:今天解决了这个公益问题,明天又会产生那个公益问题,而且公益社会成本不断提高。
因此,关于“公益需求”的观念需要与时俱进。现在需要加快改革传统公益事业的组织模式,将公益事业建立在对人无差别尊重、对人的价值无差别肯定的基础上。为此,重新设定社会公益的目标,最终建立一种全方位的、可以100%覆盖所有人群的,并高度个体化的公益体系。未来,在人们关注人均GDP之外,还需要设置通过货币计量的人均公益指标。让每一个人在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中都不会被遗忘和抛弃。人人都应该成为公益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使得公益事业成为全民化且可持续的事业。
最后,再强调一下:福利制度都是针对大多数的标准体系,而福利模式是非制度性的和非标准化的。通常的福利社会并非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对于政府通过财政资源所主导的公益事业,需要更多社会资源作为补充。所以,各种类型的公益组织的存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多多益善。
《华夏时报》:近几年来,区块链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链接愈加被业界重视,您一直在区块链领域深耕。在您看来,区块链是否能为公益事业带来全新的改变?
朱嘉明:目前公益需求的增长日益加大,解决社会问题仅仅靠公益组织是不够的。实现公益生态的有序健康发展,应该让整个公益事业进入一种自组织状态。也就是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公益需求问题进行各种各样的、即时即刻的组织。
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这样的社会自组织提供技术支持。现在很有必要构建类似分布式的“公益需求和供给”平台,吸纳区块链技术,引入联邦学习、预言机、NFT、DeFi等数字科技与实践成果。这样的平台需要具有权威性的公益机构参与搭建。当务之急是要推动公益事业科技化,加速公益事业的现代化进程。例如,通过建立公益事业的科技实验,实现公益事业的需求和供给的即时观察,进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减少浪费。
总之,人们要关注如何提高公益事业的技术含量,如何扩大数字技术在公益事业领域的应用程度。公益事业加强科技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1].本文系作者于2021年11月28日在《华夏时报》社主办的“2021华夏公益论坛”活动上的会议发言。
[2].本文系作者在2021年3月3日接受《华夏时报》专访的文字稿。本文做了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