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历史不会熔断

将视野转向100年前的1923年。中国那一年是民国十二年,农历癸亥年。1923年的世界历史矩阵,在以下几个维度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其一,经济维度。1923年,美国正值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1872—1933)担任总统,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至1929年,生产率年均增速达到4%,工业生产增长接近一倍,财富膨胀,社会奢靡之风大行。历史学家称1923—1929年的美国为“柯立芝繁荣”(Coolidge Prosperity),又称“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自此,经济繁荣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的地位。自1923—1929年,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增长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1923年年底,英国的金汇兑本位制率先在德国得以试验性推行:德国央行与英格兰银行达成协议,英格兰银行向德国央行提供一笔英镑贷款,德国央行则以英镑为货币准备金,发放贷款以英镑计价。这一年,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始感受到经济机制的改变。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Joseph Kitchin, 1861—1932)提出为期3—4年经济周期理论。1923年也是苏联货币改革的关键时点,建立了由切尔文券(chervonets)和苏维埃纸币(sovznaks)组成的双货币体系,挽救了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

其二,政治维度。欧洲的德国,1923年马克价值暴跌,恶性通货膨胀失控,最严重的时候,通货膨胀率每月上升2500%。德国马克崩溃,中产阶级彻底破产。这年11月,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发动了“慕尼黑啤酒馆暴动”(Bürgerbräu-Putsch)。纳粹主义和第三帝国自此发端。10月,国际社会制定针对德国战争赔款的“道威斯计划”(Dawes Plan)。亚洲的日本,1923年9月突发的里氏8.1级的关东大地震、海啸和大火,不仅摧毁了日本两个最大的城市,引发了深刻的经济危机,而且激起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情绪,导致主张通过侵华策略开拓生存空间的军国主义崛起。

其三,科学维度。1923年前四年的1919年5月9日,“那天,从西非的普林西比岛和巴西的索布拉尔拍到的日食照片证实了一种新的宇宙观是对的”。[1]这个新的宇宙观就是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开创的相对论(theory of relativity)。从此,真正意义的“现代世界”开始。[2]1923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Pierre Raymond,7th Duc de Broglie,1892—1987)连续在《法国科学院通报》(Comptes Rendus de l' Académie des Sciences)发表三篇有关波和量子的论文,提出实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揭示了电子也具有波动性,为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的量子化条件提供了理论根据。这一年,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 1901—1976)完成题为《关于流体流动的稳定和湍流》(Über Stabilität und Turbulenz von Flüssigkeitsströmen)的博士论文。海森堡是量子科学历史链条中的关键环节。玻尔和德克·科斯特(Dirk Coster, 1889—1950)发表了一篇关于X射线光谱学和元素周期系统的论文。几年之后,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1961年)在德布罗意理论基础上,建立波动力学(wave mechanics),提出微观物理学的基本运动定律,即薛定谔方程(Schrödinger equation)。

其四,技术维度。1923年,一架旋翼机在西班牙首次稳定飞行,美国空军完成了第一次不停顿横贯大陆的飞行。1923—1929年是德国汽车工业“黄金年代”,汽车工业技术不断创新,汽车工业成为工业化时代的支柱产业。

其五,思想、文化和艺术维度。1923年,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论货币改革》(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发表。瓦尔特·本迪克斯·余恩弗利斯·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önflies Benjamin,1892—1940)的《译者的任务》(Die Aufgabe des Übersetzers)出版。作为好莱坞象征的白色HOLLYWOOD标志树立在好莱坞后的山坡上。卓别林(Charles Spencer Chaplin,1889—1977)编剧和导演的首部电影《巴黎一妇人》(A Woman of Paris)公映。美国《时代》(Time)周刊创刊,成为美国第一本新闻周刊。芝加哥艺术俱乐部为巴勃罗·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举办在美国的首场展览《巴勃罗·毕加索的原画》(Original Drawings by Pablo Picasso)。这一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生命进入倒数第二年。

1923年的中国历史矩阵中,具有历史意义的维度是:在政治领域,《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国民党成为中国新兴政治力量,发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和《党纲》。孙中山(Sun Yat-sen,1866—1925)确立联俄政策,开启国共第一次合作。苏联向孙中山提供经济援助。孙中山重新组成大元帅府,广州成为国民党革命基地。工人运动兴起。京汉铁路工人举行震惊中外的大罢工。这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召开。在经济领域,北洋政府财政经济状况也日趋恶化。在思想领域,张君劢(Carsun Chang,1887—1969)和丁文江(1887—1936)展开“科学与玄学论战”。鲁迅(1881—1936)小说集《呐喊》出版。

回顾1923—2023年的100年,不难发现历史矩阵的演变特征:有的历史维度终究彻底中断和消失,例如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1299—1923)不复存在;有的从非主流演变为主流,例如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地位;有的不仅持续,而且恶化,例如世界性的贫富差别;有的在演变过程中异化,例如金本位的复辟和最终消亡;有的完全不可逆转,例如1920年前后世界人口在20亿之内,2022年达到80亿;有的从更深层次上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走向,例如科技创新。

可以这样看过去的100年:还是这个地球,还是这个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危机和危机的叠加——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政治危机、生态危机、气候危机、疫情和公共卫生危机、文化危机。持续的各类危机,引发世界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和“巨变”。其中,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历史后果是冷战。冷战结束、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并没有实现所谓的“历史终结” (end of history),历史舞台的各种力量继续博弈。21世纪之后,一方面,世界因为IT革命,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技革命蔓延到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领域;另一方面,全球化从辉煌到衰败,市场经济失灵,恐怖主义、民粹主义、分裂主义不断抬头,区域性军事冲突持续性发生,生态环境恶化。历史正在印证复杂科学,显现出日益强烈的“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和“涌现性”的特征。历史事件不是单独的小概率事件,而是小概率事件的集合,即人们常说的“黑天鹅事件”的集合,以及尤其是底层力量的积聚和爆发,正在改变着历史走向。

对历史趋势的预测愈发困难。“一九一八年后,另一次大战的爆发与经济恐慌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有哪个经济学界预测到‘三十年光辉岁月’的世界大景气呢?没有。他们预测战后会萧条。他们有预测到黄金时代会在一九七〇年代初结束吗?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预测会有持续甚至是加速的成长,达到每年百分之五。他们预测到目前这个足以破除半个世纪以来使用‘萧条’一词的禁忌的经济麻烦了吗?没有。”“不管我们是谁,我们都将看到,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二十世纪,将会发现它完全不同于一九八九到一九九一年之前的二十世纪,仿佛是一个句号把时间之流断成两截。”[3]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难以确认“现在”的内涵。不仅未来决定现在,而且“现在就是历史”。[4]“现在”与“未来”和“过去”的纠缠更明显,国际形势几乎变幻莫测,人们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事实,即使是相同的事实,人们也会做出不同的分析和解读。

[1].保罗·约翰逊(Paul Bede Johnson,1928—)著《摩登时代》(Modern Times:A History of the World from the 1920s to the 1980s),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文版),2016年,第1页。

[2].保罗·约翰逊(Paul Bede Johnson,1928—)著《摩登时代》(Modern Times:A History of the World from the 1920s to the 1980s),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文版),2016年,第1页。

[3].艾瑞克·霍布斯邦著《论历史》,麦田出版,2002年,第386-387页。

[4].艾瑞克·霍布斯邦著《论历史》,麦田出版,2002年,第377页。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