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分类·不同时期的他有哪些表现

第四节 分类·不同时期的他有哪些表现

本节概要:内在小孩的表现

●0~1个月内在小孩的主题:“上帝”般的感受

●2~6个月内在小孩的主题:微笑与获得爱

●6~10个月内在小孩的主题:自恋与探索

不同时刻的内在小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以及不同阶段的内在小孩的表现是否不一样?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把内在小孩分为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表现。

我们知道,内在小孩会有不一样的表现。最早期的内在小孩,在刚出生的前1个月就形成了。

如果按照玛格丽特·马勒的分类,1个月内自闭期,2~6月为共生期,6~10月为孵化期,10~16月为实践期,16~24月为回归期,24~36月为客体恒定期。

之所以这样分类,与孩子的心理组织结构变化有关系。

正如上文所述,人类的孩子在出生时是不成熟的。

所以,0~1个月的孩子的内在小孩需要“上帝”般的感受。一方面,他要让自己强大、变成“上帝”,无所不能,而另一方面,他又无比软弱。

这个阶段的内在小孩,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上帝”般的孩子。如果在一个家庭里,孩子被当作太阳来供养,他就会有太阳的感觉,也就是众星拱月的感觉。

由于这个阶段他又特别虚弱、特别依赖周围的环境,所以无所不能的“上帝”的另一面就是一个特别弱小、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内心无比脆弱、经常处于崩溃状态的内在小孩。这时,安全感和信任感就特别重要。

对于这个阶段的内在小孩,既然他需要“上帝”般的感受,我们就要为他营造“上帝”的气氛,让他躺在舒适的环境中,一睁开眼睛就有人对着他微笑;温暖而柔和的光线抚照着他,柔软的被褥包裹着他;他吃的东西既不太凉也不太烫,他排便了马上有人给他清洗。

反复体验这样的感受,他就会觉得自己真的无所不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且似乎周围的人都围着他转,这就是“上帝”的感受。

内在小孩到底需不需要“上帝”般的感受呢?他是需要的。这样的感受能让他安静地休息,能帮助他缓解内心的恐慌。

“上帝”般的感受,能够让最早阶段的内在小孩顺利成型,帮助他逐渐对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3个月后,他就感觉自己开始能够识别周围的一些人,主要是妈妈。

这个阶段一个最主要的标志叫作3月的微笑。这是一个叫勒内·斯皮茨的美国人发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发现3个月大的孩子特别容易对外界微笑,所以把这个现象叫作“3月的微笑”。

我们常常说人笑得像婴儿一样,往往指的就是3个月大的婴儿。

弗洛伊德早年曾去参观达·芬奇的画作,当看到被世人传颂几百年的画像蒙娜丽莎时,他久久地停在画像前。

当时陪他参观的是他的学生费伦奇,弗洛伊德看着这个画像对费伦奇说:“我终于明白这几百年来,为什么人们对蒙娜丽莎如此着迷,是因为她的微笑不是成年人的微笑,而是一个婴儿对母亲的微笑。”

弗洛伊德的这句话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只有这类内容表现人类共性的以及人们有过的相同或类似的体验、经历的作品,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3月的微笑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在心理结构上,此时孩子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感兴趣。

3个月后的婴儿对外界的笑就标志着他的内在小孩发生了改变。如果说婴孩刚出生时,他的焦虑和恐惧全在于“我能不能活下来”“这个世界能不能给我提供安全的环境”。那么,在3月的微笑后,他的内在小孩就变得需要和人建立关系了。他开始对人感兴趣,主要是对妈妈感兴趣。

微笑是一个主动社交的信号,是一个愿意跟他人建立关系的信号,这时,内在小孩的主题就是获得爱。

婴儿有几个社交方式:第一个是身体结构,第二个是哭泣,第三个是微笑。

从身体结构上来说,如果他的眼睛在整个脸上占的比例特别大,头在整个身体中占的比例特别大,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小孩、婴儿。所以,身体结构也是婴儿的特殊社交方式。

婴儿的哭泣在社交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即表达其内心的不满。

婴儿的微笑是为了让别人对他微笑,以便两个人建立沟通。当别人对他微笑时,逐渐形成的意义是“我因为喜欢你才微笑”,这时,内在小孩就获得了爱的体验,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

一般情况下,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当然会笑,会很高兴。当妈妈笑时、高兴时,婴儿就会觉得自己是被欢迎的,是被喜欢的、被爱的。这时内在小孩就是以爱为主题的,感受被爱,从而生出爱的能力。

有的人如果从小遭受父母的抛弃,或者父母在养育她时总是斥责她,她就无法获得爱的能力。这样的人在生育后常常会出现产后抑郁症,板着脸,对孩子不耐烦。她的孩子也就无法从她那里获得爱的感受,也会因此发展出挫败的内在小孩。我们在后面还会探讨有创伤的和挫败的内在小孩。

在2~6个月时,孩子通常和妈妈紧密地生活在一起,这一时期叫作共生期。

在这一时期,孩子如果能够经常看到妈妈的微笑,自己也经常露出微笑,是个爱笑的孩子,就意味着他愿意跟人建立关系,尤其是跟妈妈建立关系,并且是建立爱和被爱的关系。

这时,如果内在小孩充满了爱的感觉,那么这个孩子的特点就是特别爱笑,哭的时候不多,受了委屈也很容易被哄好。这种孩子也很容易养育,睡得好、吃得好、很少生病,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爱。在现实中,他的妈妈也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爱护,所以他的身体也比较健康,发育情况也会比较好。

美国曾做过一个比较重要的婴儿观察实验,实验中的一个孕妇犯了罪,因为她怀着孕,政府允许她在生下孩子6个月后再服刑。所以这个实验恰好可以把只能被母亲照顾6个月的孩子和一直有母亲照顾的孩子进行比较。

在这个孩子6个月大时,也就是在妈妈离开之前,这个孩子的发育情况和其他孩子一样良好。但在这位妈妈离开后,这个孩子的发育情况就明显从6个月的大小退到了3个月的大小。

具体表现就是,他动得少了,吃得也少了,体重也不增加了,动作也变得特别迟钝。

到了出生后9个月时,另外一个有妈妈照顾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很多,动作也越来越利索,笑容也特别多,还不容易生病;而这个妈妈离开了的孩子,到9个月时却只有3个月时的重量,而且动作和反应都比较迟钝。

从中可以看到爱是多么重要,妈妈的陪伴是多么重要。妈妈实实在在的陪伴能够让孩子逐渐地内化他的母亲,内化他的内在小孩。他的内在小孩就会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母亲是爱我的、母亲不会离开我,她是和我在一起的。在这种状态下成长的内在小孩当然就是充满爱的。

继续往后发展,内在小孩还会有所改变。玛格丽特·马勒曾说,孩子和父母第一次真正从心理上分开是在出生后6个月。

因为6个月后,孩子的肌肉开始发展,他会爬了,可以爬到周围玩。这时就开始出现自体,就是他觉得自己能离开母亲,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6个月时,孩子开始形成自恋的自我,这时的内在小孩又出现了一种类似于“上帝”的感觉。

这个时期的孩子认为他可以不再依赖母亲,并开始探索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他什么东西都抓,抓住什么都送到嘴里尝一尝。他爬来爬去、抓来抓去,于是肌肉出现明显增加,他的胳膊、腿、肩、背都开始变得强壮有力。相应地,这个时期的内在小孩也是多动的。

以前,孩子都是先会爬后会走的,但是现在有一部分孩子从来都没有学会爬。可能是因为现在有了学步车,所以这些孩子从躺着的阶段直接被拎到学步车上,跨越了爬的过程。这其实有点儿像拔苗助长。因为,对于内在小孩而言,孩子的内在感受和他的身体发育是需要匹配的——我的身体发育到什么阶段,我的感受就是什么阶段。

孩子在爬行时所看见的、触摸到的、感知到的和直立行走时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你必须让他经历这个阶段。这时的内在小孩充满对外界的好奇、乐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能得到掌控和自我控制的感觉,还能得到界限的感觉。我能爬多远?我能离开妈妈多远?我自己是不是能够掌控?所以,婴儿的爬行活动具有很大的意义。如果他跨越了这一阶段,那他就可能失去探索的好奇心,缺失一些体验,这会使他的内在感受不完整。

[1] 易激惹指不适当反应过度的一种精神病理状态,包括烦恼、急躁或愤怒。——编者注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