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辨别·内在小孩也有“上帝”与“恶魔”吗

第三节 辨别·内在小孩也有“上帝”与“恶魔”吗

本节概要:辨别内在小孩

●怪力乱神:孩子早期的很多体验会留在躯体上

●“上帝”意象的内在小孩

○温尼科特的视角:孩子早期会把父母当作工具无情地使用

○如果父母把孩子当作工作,会导致孩子的“上帝”情结受阻

●“恶魔”意象的内在小孩

○幼儿期表现为经常生病、折腾父母、到处捣乱

○成年人的“恶魔”内在小孩会导致人突然偏离常态

●两种意象的内在小孩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切换

上文我们介绍了内在小孩形成的过程与条件,以及内在小孩不是天生就分为好或坏的,也不能仅用好或坏来形容内在小孩。他可能既是“上帝之眼”,也是“恶魔之手”。本节我们来介绍如何辨别自己的内在小孩。

一个孩子内在的好和坏取决于他的感受。由于他的大脑还不具备对事物的识别能力和对信息的整合能力,所以不管外界如何,在他的内心,“能够活下来”就是王道。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会说些神怪、大力士以及其他神神道道的东西。

很多美国大片的票房之所以比较好,赚得盆满钵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内容主要是怪力乱神。从超人到绿巨人、蝙蝠侠、金刚狼,以及一些经典的童话,例如灰姑娘的故事,都被拍成电影。甚至各个国家都发展出各个国家的怪力乱神。

这些电影的原型就来自婴儿出生以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一些想象。

有些人的记忆可能开始得比较早,能记住自己生命早期的经历,比如,有的人能够记住3岁以前的事,甚至能够记住自己出生的过程。

一般来说,我们对3岁以前的事是没有记忆的,大多数人的记忆是从5岁以后才开始的。当然,对出生过程的记忆,可以被称为记忆,也可能是想象。

但是,实际上临床的经验已经表明,有些人虽然说不清楚自己的记忆,但是他依然能以其他的方式呈现出特别早期的创伤。

比如,一个孩子在4个月大时,妈妈就给她强行断奶。她在自己生孩子时,就会对孩子在4个月大时需要断奶这件事特别敏感。

她会感到很矛盾。一方面,她很想找个理由给自己的孩子断奶,而另一方面,她又觉得自己这样做不是好妈妈。

我在临床中就见过这样一位年轻妈妈。她生了个儿子,在孩子4个月大时,给孩子断了奶,但是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然后,到孩子6个月时,又重新给孩子吃母乳,到孩子8个月时,又再一次给孩子断奶。虽然她的奶水很充足,但是她心里觉得给孩子喂奶到4个月大时就是一个坎。

我进一步追问她小时候的事,她回忆起她在小时候吃妈妈的母乳到4个月大时,妈妈怀上了她的弟弟,从此就不再给她喂奶了。

因为有过这种经历,她对给儿子喂奶的敌意其实来自她对自己弟弟的敌意,这种记忆是在特别早时就停留在躯体上的。

孩子生命早期形成的奇奇怪怪的不良体验就这样停留在他的躯体上。当大脑还没有辨别分析能力时,这些不良体验便在他的内心营造出各种各样的意象,形成了内在小孩的思维逻辑。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怪力乱神。

内在小孩有哪些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上帝”意象。“上帝”意象的内在小孩就是一个小王子、小公主,或者他就是一个会飞的小神童;显示出自己能藐视一切、贬低一切,周围的人全部是他的仆人。

英国的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创造出一个名词——被无情使用的工具。父母在孩子很小时,要允许自己被他们无情地使用,当作工具使用。

他发明这个词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父母是工具不是人。其次,既然你是工具,孩子怎么用你是孩子的事情。所以,他用了“无情地使用”这个词。

当然,很多中国父母接受不了这句话,因为有些父母讲究在孩子很小时,要教他守规矩,要教他懂礼貌,要让他孝顺。

但是,这些都是成年人的思维。在孩子很小时,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他,他其实无法理解,他可能更多地感觉到的是成年人不喜欢他,比如,通过教训他时的语气、鄙视的眼光,等等。

孩子当然希望得到爱,而且这个爱是无条件的,所以温尼科特用了“无情地使用”这一词语。但是,他后来又用了一个词来说明这一点,这个词叫作“物化”。

孩子在刚出生时或特别小时,没有认知能力,辨认不出父亲、母亲。他的目的在于他要活下来,所以他会利用一切力量让自己活下来,因此他对周围的环境只有一个物化的概念。

物化,就是把人看作一个物体。成年人要迎合孩子的这种所谓的“上帝”意象,不要把自己当作人,也不要把自己当作孩子的父母。仅这一点很多父母就难以做到。

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一个孩子看到火,想知道被火烤是什么感觉,自己又不敢尝试,他就会把父母的手指拉向炉灶。

好的父母不会因此生气,因为对孩子来说这只是一个好奇心驱使的行为。孩子如果看到父母很夸张的表现,比如说烫、吹自己的手,孩子就知道,火是危险的。

但是,很多父母在这个实验中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小就是个坏孩子,怎么这么小就会用火烤自己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行为上纲上线。但是,孩子只不过是把父母当作工具,为自己所用,去探索世界、去接触环境而已。

也就是说,孩子作为“上帝”,他当然不认为周围的东西是不能为他所用的,他不认为使用周围的物品是有代价的,他当然会无条件地使用周围的一些人或事物。所以,温尼科特用了“无情地使用”这个很极端的词。

如果你在孩子早期能允许自己被孩子当作工具无情地使用,孩子长大以后,当你年老时,他就会对你充满感情。这正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如果在孩子很小时,不是孩子把父母当作工具使用,而是父母把孩子当作工具使用,把孩子物质化——“你如果学习好了,我就给你买什么东西”,那么这实际上是剪除了孩子在“上帝”阶段的“上帝”情结,孩子的强烈情感就会完全取决于物化的东西。他们感知到的父母往往是这样的:成绩好我就对你情感好,成绩不好就会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

这种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会比较平淡、比较冷漠,甚至比较残酷。这其实就是内在小孩其中的一个特点——“上帝”。

但是,很多人会觉得难道不应该是父母是孩子的“上帝”吗,凭什么孩子是“上帝”?父母如果围着孩子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会想自己不能把孩子当作“上帝”,应该对孩子有所要求,不能溺爱孩子、不能宠爱孩子。实际上这是误解。

孩子在很小时,他的内外世界是不分的,他的内心是有“上帝”情结的,“上帝”的这种感受是内在小孩的重要的特点。当然,他具有全能感,他能藐视周围的一切,拥有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象。

孩子在特别小时,如果呈现出这种意象,可能会让父母比较反感。父母经常这么形容这些孩子,“我们的孩子比较自私”“我们这孩子怎么不懂得孝顺”“这个孩子真是一个烦人的孩子,让他的父母很累”。这些形容反过来反映了孩子内心中可能有很多委屈。

如果不是“上帝”般存在的孩子,他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类型:“恶魔”的意象。比如,一个经常生病的孩子或经常哭闹的孩子,经常把父母纠缠得睡不着觉的孩子,他就有可能有一个“恶魔”般的内在孩子。

并且,内在小孩会在这两种类型之间转换。

一方面,你能感受到孩子的内心里有某种天使般的东西。如果把他照顾得很好,那么他睡觉时会带着甜蜜的笑容,也很少生病,很愿意跟人接触。那么这个孩子的内在小孩——“上帝”的意象就形成了。另一方面,如果这个孩子经常哭闹,经常生病,违拗父母,孩子的内心里可能就有一个“恶魔”在肆意捣乱。这样的孩子就难以睡觉、吃饭,他对人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需要人拥抱、照顾,另一方面他可能会推开、踢打、撕咬照顾他的人。

在照顾孩子时,父母们就会看到孩子的这种两面性。

这个“恶魔”的内在小孩很可能会一直躲藏在人的内心里。我们在接触正常的成年人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一旦发起疯来简直会变成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这就是他的“恶魔”的内在小孩出现的时候。

所以,对于特别小的孩子,在培养他的内在小孩时,我们要对此有所理解和选择。你是想培养一个天使、“上帝”般的内在小孩,还是想培养一个“恶魔”“魔鬼”般的内在小孩?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