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食谱形塑 ——汉声《中国米食》

被食谱形塑
——汉声《中国米食》

做小孩时最喜爱的书,至今还读。那是一本食谱,也不止一本食谱。

书是《中国米食》,一九八三年初版,与我同年,这是现在才发现的巧合。

我家里不让幼儿看电视。晚上十点以前,家长先哄睡小孩,才打开电视机,节制地看点录影带。小学以后,家从单层小公寓,迁入透天厝,为防堵小孩偷看电视,我妈索性把电视机关进卧室,遥控器和地契一起锁在保险柜。因此我的童年,老是隔着墙壁听洋人讲话,直到模糊睡去。

少数电视回忆,一是与外婆一起看录影带,看日本巨星美空云雀唱歌。她是外婆最喜爱的歌手,声音绒厚,却含着盐粒,似眼泪风干而来。二是到隔壁叔公家,看黑白喜剧默片《劳莱与哈台》( Laurel and Hardy ),当年让我看这些的表姨们,究竟想着什么,我不知道。但如今来看,给小孩看默片,可说是富于诗意的事。

不能看电视,但允许看书。妈妈说,我儿时不怎么哭闹,非常投入地吃与睡,若有几本书看,就原地胶住,久久不移。

这个挺喜欢读书的儿童,拥有的读物有限,至今可数。挚爱的《汉声小百科》、光复书局《科学图鉴》《画说中国历史》各一套。《世界名著之旅》是塑胶盒内嵌一本精装绘本,配两卷录音带。此外有一本《辞汇》,和每日“国语日报”。

少即是多。光是这些,就使一个小女生头也不抬,连《辞汇》也逐字逐页浸着读。

妈妈的书更少,仅拥有几本食谱,还有一套结婚时舅舅送的精装世界名著。那套世界名著,是红色布面圆背精装,在当时的中产阶级家庭,比较接近客厅装饰,不见什么人去读它。套书在电视柜的玻璃门片内,齐放成一排,与唱片和几瓶白兰地一起。但今时来看,赠书作为结婚贺礼,也是长辈人特有的生活余裕与正经八百。

识字多点,开始读妈妈的书。先读电视柜里的世界名著,或许翻译缘故,读里头的西洋人说话,总感觉有隔,除了其中几本,许多没往下看。翻找时,发现一批食谱。其中《中国米食》这本,与我很喜欢的《汉声小百科》一样,印着“汉声”两字。

《中国米食》是硬壳精装,全彩印刷。翻开时那份吃惊,至今记得。这和我的儿童读物太不同了。复杂得多,也精美得多。书里的文字,生字很少,小孩慢慢读也能读懂,像一个脾气顶好的成年人解释万物,声调清晰,明白,耐性。

多数食谱光是拍菜,逼近地、光鲜亮丽地拍,有漂亮照片,食谱也就成了。《中国米食》不只这样。为了支持叙事,它下大功夫。

开头几页过场,是连续的极美的照片,有发光的秧苗、田与水牛、金黄稻米、瓦煲白饭。还用了一个跨页,说明“如何使用本书”。将内容栏列、资讯分层先说明一遍。

食谱中的复杂菜色,会以四到六格插画,分解动作去说明做法。这当然费事,但很有效。若按图操作,看上去很唬人的什么菠萝炒饭、广东裹蒸粽、酥炸锅巴,都能做出来。

好些图说,画成小插图,将合照中十一件年糕,或十三碗彩色碗粿,描出线稿,逐项编号。这类手法,在日本老牌生活杂志里偶会见到,功能清楚而形式优美。

这种整合图片和文字的手艺,我非常晚了才知道,是美术编辑。我且知道这门手艺,不是谁都能做好。今日有些刊物,你看版面多铺张,纳闷标题不知道在哪。

书中穿插的人物照片,也很可看。有的极有神韵,有的动态丰富,似从好的纪录片截出图来。截图是时代的脸,彼时是台湾八〇年代,各地还有一点乡气。三十多年后的今日看来,这张时代的大脸已改。有的是环境没有了,而人们不只装扮有异,吃的也不同。

好像讲红龟粿的章节,有张桃园杨梅圆醮的照片,三两男人推着木制台车前进。台车上,红龟粿堆成尖塔,有一人高,粗估几百片粿组成,盛大。别说木制台车现在少见,今天各地庙宇祭祀,糕粿不会制这么多,消耗不完。若有,每片糕必罩着一层透明塑胶袋。

又粽子一章的开场,中年妇人坐在门边包粽子,将粽串绑在门把上,门片与窗框都是木制的。户外光线穿窗而入,辉亮她的半边脸和竹叶尖。妇人敛目齐眉,无妆的面目极平坦,不兴一丝表演意图,而使人目光久伫。

如虱目鱼粥的辅图,清晨在台南广安宫前的摊车上,只有几落碗,油条,一团蒸气,没有招贴。成群熟龄男子,穿台湾式白色麻纱凉衫,坐在竹凳上喝粥。我的外公从前也穿这样的薄衫,现在已不容易看见。一代人从前来过,又走远了。

《中国米食》在设计上,在当时来看已很先锋,在今日也有精妙处。比如那厉害的封面,用二十一种世界各地的稻米,手工粘出一个大的明体“米”字,一个封面简直像刺绣出来的,不知费上几天几夜。须知八〇年代台湾,尚未使用Photoshop影像软体完稿。我现在算是能操作软体的人,但是若要在一个版面上,合成上千米粒,仍是惊人的细活。

全书影像的构图布局,配器美感,今日已有一种职业专门去做,叫食物造型师(Food Stylist)。当年没有头衔,但已能看出来,这个选择碗碟、陈列背景、打光摄影的人,技艺高强。

书里一帧照片,拍江米莲藕。影像满版,背景全墨,打光几乎穿透糖藕,藕的孔隙,填糯米如螺钿般反光。糖汁挂在边上,莹莹将坠而未坠。看得我牙根咬紧,嘴里甜丝丝。可我一直到成人阶段,才初尝试这种江南式的糖藕。或许图片太深刻,真糖藕入口,竟无几百回看那帧图来得悸动。

我这八〇年代的小孩,自小书念得不怎么样,高中就往职业训练的路上去,想来,路径可能老早在那里。我所向往的精良图片、清楚文字、真实食物和日常生活,它们融合在一本看上去是食谱的书里。实际它也是好的设计样本,或片段社会学的图文纪录。

《中国米食》的美术编辑和摄影,是令人尊敬的黄永松先生。我长大后读些访谈,才知道那书里绑粽子的妇女,是黄先生的母亲,刷粽叶的,是他父亲。又知道编辑团队为了此书,先去种了一年的田。书中九成食物,都是编辑团队亲手做的。汉声有费好几年深入编一本刊物的传统,诸此种种,在今日网路环境,几乎要成为神话。

小时候不知内情,光是享受着书,也感到不简单。知情之后,又被那份艺术的教养鼓舞。人被各自的童年形塑,而这本与我同龄的食谱,形塑一部分我。

家里的《中国米食》,几年前因装修打包而散失。在意很久,才在汉声巷的门市买得简体版。除硬壳精装变软精装,繁字变简字,图片编排皆延续旧版,我摸上印刷精美的糖藕和年糕,一块童年的落砖,才这么补回来了。

书 籍 分 享 公 號:Q L S F 6 8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