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卡片笔记写作法

卡片笔记写作法实践

卡片笔记写作法实践

刘少楠

1.重新认识笔记

有时候一本书,或者一套思想体系,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便是如此,因为这本书不但能改变人们对写作的看法,也能彻底改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在这个小册子中,会以研究“什么是交易平台”这个概念为例,尝试展现一种卢曼笔记的实战用法,这套知识体系大概的数据如下:

●积累时间:3年

●涉及资料:图书10余册,论文20余篇,文章近百篇,与多位挚友的对谈累计超过50小时。

●积累卡片:300余张

●费用:0元

●产生成果:搭建“丁香医生在线问诊”平台的产品及运营体系。

成为了“产品沉思录”中最受欢迎的专题。

基于此专题,多次在起点学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职人社等机构举办线下分享活动。

水滴学院将内容选做交易系列课程之一,授课人群涵盖从创业者到多个大厂的产品/运营部门人员。

结识了数位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好朋友。

促成了flomo的诞生。

关于思维产品功能的讨论很多,以至于许多新上手的用户总试图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工具,然后才开始动手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选择使用何种工具,不取决于工具本身功能的丰富程度,而取决于适用的情境和需求。

2017年前后,刚开始负责“丁香医生在线问诊”平台的搭建,面对新业务有点无从下手,所谓知识管理仅是收藏文章然后分类存放。

而在2019年,突然明白了“在线问诊”本质上是一个“非标服务交易平台”。在傍晚骑车回家时,一路思考如何让医生更好地设定自己的服务价格,脑海中突然闪出像股票交易所一样的画面:到底应该医生先挂出来诊疗的价格让患者选择,还是让患者先挂出来自己愿意付费的价格,让医生应征接单?

由此,“在交易中应该让谁先声明价格?”这个问题浮现出来。

当意识到许多领域自己不需要关心的时候,那个值得关心的问题自然就会从众多知识积累中浮现出来。

2.管理知识体系

许多人认为知识管理像是图书馆,需要分门别类地码放整齐。

如果忘记那些复杂的知识管理体系,知识管理可以像自由奔流的大河,恣意分流,灌溉不同领域,结出更美丽的果实。可以把知识管理朴素地分为三个阶段:

●输入:将写卡片当作刻意练习,尽可能多地把自己想法和感兴趣的知识捕捉下来,但避免不经思考地摘录。

●输出: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内化知识,并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实践:不断地通过实践检验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同时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循环。

重新定义输入

听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只是看到了信息,却没有将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传统产品的输入过程非常“严肃”,标题、段落、排版一应俱全——但是一个想法可能也就几十个字就说完了,于是备忘录中就充满了只有标题的空白记录。久而久之,这些可能有价值的想法和知识就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土地,而且多半会归罪于:耕种的工具不好用。

flomo和传统文档工具不同,推荐给大家因为它的特色功能:

(1)便捷记录闪念笔记,把许多一闪即逝的想法捕捉下来。

●通过微信服务号输入,把群里讨论的问题迅速地记下来。

●通过iOS快捷指令,在手机上阅读时快速摘录和批注,避免来回跳出语境复制粘贴。

●通过API,配合扫描App,将书本上的内容识别并保存。

(2)关于文献笔记,则比较适合下面的场景。可以把比较值得再看的文章悬浮在微信中。然后集中一个时间在桌面端阅读,同时在右侧开着flomo的mini窗口,这样,在看到有启发的内容时可以摘录、写下自己的想法,并可以加上标签方便将来回溯。

我们用笔写下来的东西印象更深刻,是因为这个过程“摩擦”非常大,正是这样看似低效率的摩擦,才能让我们以后高效回想起来。所以消费信息的时候,不断地记录就是一个解释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大脑“写入”的过程。

图2-1

用自己的话将有用的知识点记录下来,还有一个隐藏的好处,即这些知识块是独立的,方便后续拼装和改善。

没必要刻意分类,让结构自然生长。

在卢曼的卡片盒系统中,并没有像图书馆一样分类。而是随着记录不断增加,让结构慢慢地涌现出来。

这很反直觉,但仔细考虑确有其深意。传统的分类更像建筑物,一经设计好就不会大幅变动,如需改进就需要大幅度重构。而我们吸收知识更像是神经回路不断被加强/减弱的过程,收集之后会慢慢地生长出结构,宛如植物生长一般。

图2-2

图2-3

现实中,我们不断消费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贴上标签、建立连接,最后内化为知识。所以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不一样,最终一定是个性化的、不断生长的、自下而上的。传统的分类方式无法满足这种生长的状态。

在flomo中,你先记录下来想法,让大脑的认知不断地成长,然后可以通过多级标签对每一个卡片进行关联,不要担心混乱,而是要尽可能多地添加线索,这样,主题就会慢慢地涌现出来。

结构越灵活,成长越有机会;积累越丰富,结构越能涌现。请相信你的创造力,随着时间推移能发掘出来更多知识之间的联结。

除了记录方便、拒绝分类,以及长文输入,日常使用flomo的时候还会围绕某些主题进行定期回顾。时间是一把非常好的尺子,当我们不断回顾的时候,一方面能看到某些内容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另一方面也能看到自己思维的变化。

改变输出观念

许多时候,我们踟蹰不前,多半是因为脑海中对于“输出”的定义束缚着自己,担心自己写得不好,或者因追逐热点扭曲了“输出”的动机。而我们所定义的“输出”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知识和想法呈现出来。其目的是为了做思维的“刻意练习”,而在“刻意练习”中,完成比完美重要;同时,在不断地练习中获得高质量的反馈也非常重要。

图2-4

推荐一个输出工具Notion,同类产品还有“语雀”、“飞书文档”等许多工具可以选择。推荐这款笔记工具主要看重其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表现力强:能方便地解决实用的排版问题,并能嵌入第三方软件,比如figma做的图可以在Notion文档中实时修改,不需要反复截图上传。

●方便互动:因为高质量的反馈是刻意练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输出是为保证有探讨的基础,哪怕只有三五个人进行互动,带来的价值也可能会远超一篇完美的文章。

●易于迭代:不同于多数传统笔记工具只能共享一篇文章,Notion无限层级的Block以及方便的引用功能,能一次分享一个类似小型维基百科一样的专题内容,并且更改后实时生效。

比如“电子表格的历史”这个专题,先后编辑了几十次,运用了大量不同的block模块展示其内容,并多次探讨。时至今日,这个专题仍在进化中。

3.实践范例:如何建立交易平台专题

一个好的问题,胜过许多好的答案。不断深挖“在交易中应该让谁先声明价格”主题,发现讨论“什么是交易平台?”非常有价值。

日常工作中我们很难有大量不被打扰的时间用来学习。我们必须学会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积累一个又一个的知识卡片,然后再找到整块的时间将其整理成更完整的体系。但这个结构并非是第一天就想明白了的。

这些参考资料最早并非以图3-1这样整齐地出现在一个专题中,而是以卡片的形式散落在flomo里面。

图3-1

当确定了这个阶段的母题之后,就开始在日常的搜索和阅读中,以及和朋友的交谈中不断地收集相关信息,并在左侧打上相应标签,方便随时翻看。

记录的内容比较零碎,因为在对这个概念不熟悉的时候,我只能确保每一个MEMO中的内容尽量完整独立。就像曾参与iOS系统设计的安迪(Andy Matuschak)所说:像原子样的笔记,一次一件事。这样既能快速掌握事情的全部,也方便在不同的话题间建立联系。记录太宽泛很难聚焦,太零碎又会让连接模糊。

图3-2

除了积累和讨论,最重要是实践知识。此处的实践并不是整理成文对外输出,而是真正地将理念变成决策,观察决策和结果之间影响。

这些决策带来的反馈能直接反映在各种业绩指标上,知识经过实践,一方面可以记忆深刻,另一方面也会促进迭代现有的知识体系。

在flomo中确实很难完成结构化的输出和互动。但如果没有结构化的记录,这些碎片很难发挥价值。

图3-3

图3-4

还需要进行阶段性的整理输出。

在定期翻阅flomo内容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记录的知识点和日常的工作中都在探讨“交易平台谁来定价”,于是一个属于自己的框架就慢慢在头脑中浮现出来。

图3-5是从文章中提取出来的关键内容,括号内的是自己补充的案例,在原文中并未提出—这便是内化的过程。

图3-5

许多小知识点附挂在了一个结构上。当需要用这个领域知识的时候,只要大概回忆起对应的结构,许多对应的知识点就能顺势提取。聚沙成塔,这样的结构多了,就组成了“什么是交易平台”的专题。

所以在交易平台这个专题中,最早只有“交易平台的分类”和“交易平台谁来定价”两个章节。但随着一年多时间的不断积累,内容越来越丰富。

●“交易的核心要素”这个章节源自《平台革命》这本书

●“平台治理”的基本框架源自莱格斯的《网络》这本书

●“交易成本”的概念起源于罗纳德·科斯,其中还加了许多来自《详谈:左晖》中的中介案例

●意识到“平台治理”这和赫维茨的“公地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

在积累的过程中,专题研究逐渐变成了宣讲的课程,输出丰富了,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反馈和案例,进而研究也更深入。

4.积累知识的复利

前方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

或许你听说过一个词叫“复利”,尤其在投资领域中。那么知识的复利为什么却没有被普及?其难点在于如何量化知识是否在积累。

《程序员的修炼之道》的作者安德鲁·亨特(Andrew Hunt)有一个观念值得思考:你应该像管理金融投资组合一样来管理知识。

卡片笔记写作法便是一种“量化”知识积累的方式。就像基金定投一样,它并不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有巨大的“资金”投入—比如现在很多写作营强调的每天写一篇;而是要我们选择好“赛道”,日积月累地不断投入、不断积累,建立知识卡片之间的连接。

这样,随着时间的积累,原来不可被量化的知识变得可以被衡量,而复利的效果,也会在卡片盒中慢慢体现。

这也是推荐使用flomo这些工具的初衷:重要的不是更好地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flomo的中文名字是“浮墨”:意思是浮于墨上。意味着:笔墨之上,那便是我们关注的根本,旨在帮你更好地思考。

不写,就无法思考。

扫描二维码

加入官方学习群

思维盒子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