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毕竟是少数,城中大部分居民是“黔首”,他们“大安”了吗?这些人在咸阳城修陵、盖殿、经商、务农,或定居或暂住或服刑,死后葬在郊外公墓。他们是谁?来自何方?了解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只能依靠发掘墓葬。
与宫殿区一样,平民墓地也依渭河分为南、北两部分。也许是发掘过骨质带具,也许是真心喜欢铜带钩,渭南区820余座墓葬出土的器物中,我偏爱乐百氏食品有限公司项目的5件陶模具[1]。模具对应的是草原民族腰带上使用的金属装饰。
这种金属装饰片,纹饰有动物之间殊死搏斗的扭打场面,分布地区在境内遍布于长城沿线,在境外有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外贝加尔、叶尼塞河中游地区。从族属方面说,匈奴、东胡后裔乌桓和鲜卑都用。这是属于“北方青铜文化”的典型器,与秦人“混血”的三叉护手剑、小金怪兽甚至秦始皇陵旁的金骆驼一样,是研究欧亚大陆交流通道的物证[2]。
陶模上的暖情图案[3]
部分陶模图案[4]
杖首[5](绘图:狄明)
我曾经给研学的孩子们展示模具图片,其中有相拥而坐的一妇一童人物。妇人缠有飘带的头巾,上穿圆领窄袖衣,下套百褶长裙,面带微笑,慈祥如祖母。她侧身搂抱的儿童身穿紧身衣裤,腿边放着一个玩具毛球,画面温馨。我问学生,觉得这个妇人像谁,“乌拉托娅”,有人答道,引起一阵哄堂大笑,我也觉得像大草原上的额吉。
既然能在咸阳城中生产这种特殊人群使用的器具,说明这些人在此地是长期居住,并且有相当的数量,满足消费群体稳定的供给条件。若不如此,缺乏销路,没必要在咸阳城组织生产。显然长城的高墙拦不住也不可能挡住草原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冲击,而秦始皇修建的直道和国家的统一,更加快了秦帝国与世界各地间融合的步伐。
渭南区东部还有浐河两岸的半坡、马腾空等墓地。查阅枯燥的考古发掘简报或者报告,我依旧是从翻看线图开始,很快就被一件精美的铜杖首所吸引。这件杖首合范铸造,上端踡息一小动物。
猪?熊?都不是。额宽大,珠目突出,两耳外张,前肢往后屈举,后肢向前蜷屈,爪子尖尖的有点像禽类。套装杖杆的铜管表面有云朵、放射着光芒的太阳、八爪爬行动物、曲曲弯弯的龙……杖木已朽,唯外表仍留有髹漆的残痕,出土时放置于人骨架的左侧,全长66厘米[6]。
全长只有66厘米,用作助行有点短。是权杖吗?浐河边,一位老者右手举起权杖——他是这个聚落的族长,拥有德高望重的地位——左手横劈状朝外一挥,将来自秦王的命令传达下去。
也许确实只是一件拐杖。传说刘邦与项羽打仗蒙鸠鸟相救,得胜后以鸠杖赐行走不便的老人,“七十赐杖”。又诏令天下各地都要对50岁以上的老人予以照顾,推举“乡三老”和“县三老”。三老的地位相当于县令、丞尉,不仅不征徭役还要赐给酒肉。
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礼记·曲礼上》)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孟子·尽心上》)
中国人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人过了70岁即使犯罪也不追究刑事责任,50岁以上要保证能穿上丝织衣服,70岁以上要保证能吃上肉。也许是汉承秦制的考古发现太多,我不自觉地总是想这件兽首杖会不会也是“赐杖”。秦王嬴政遵从祖母的意愿为其安排陵园,秦末刘邦入咸阳拜三老,三老群体和敬老的孝道习俗在咸阳城原本就有。
1957年进行的半坡墓地发掘缘起是配合建设。2016-2018年在浐河西岸又有马腾空遗址的发掘,我重点关注了与秦有关的居址和墓葬情况[7]。
各式炊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报道显示,居址早期与墓地南北分开;半地穴房址最具特点;推测当时房址铺有悬空的圆木或木板;墓地由早到晚分布,清理270余座秦墓,葬式、随葬品与关中西部秦墓基本相同,时代最早的墓葬可到春秋中期。有一定数量的春秋楚式柱足鬲,在一座房址的窖藏里埋了鼎、浴缶、盆共计3件战国楚式青铜器。
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县杜、郑,灭小虢。(《史记·秦本纪》)
早在公元前350年孝公迁都之前,已经有秦国人在浐河岸边眼巴巴地等待母国的大旗飘扬在大咸阳的上空,他们既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先遣军,也是咸阳城的首批拓荒牛。在此基础上,战国时期又有楚国人融入这个社区。涓涓细流的汇集才有了后来的咸阳城和秦帝国。
“你看看,你看看,做咸阳城考古确实需要空间大一点,时间线拉长一些。”提起咸阳考古涉及的时空范围,张杨同学总是挠挠满头的自来卷面有难色,我又何尝不知其难!
相对于渭南区,渭河北的平民墓葬分布更集中,保守估计数量超过2000座,千余座在配合建设中进行了发掘。墓主来自全国,甚至更远。移民时间集中在战国晚期至秦代。塔儿坡墓地在短短十几年内集中埋葬300余人,而与之相邻的任家咀墓地自春秋中期至秦统一数百年间只有200余座墓。
渭河北区出土的“外来”的器物,有5件骑马俑非常著名,其装束和人物面部特征明显与草原民族有关[8]。2007年柏林举行了斯基泰文化展,有一件被称为“哈萨克武弁”的青铜风帽,与骑马陶俑的形象几无差异。这正好与渭河南草原文化风格的陶模相呼相应。
除此之外,“外来”的器物还包括各式做饭的锅,有土著人的鬲及釜,有巴蜀人的鍪,有西戎人的带足鬲和楚人的柱足鬲[9],各地特色美食的香气飘荡在咸阳城宫殿及闾里。
[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张家堡秦墓发掘报告》,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西安北郊秦墓》,三秦出版社,2006年;《西安尤家庄秦墓》,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等。
[2] 北方青铜文化,源于夏商时期,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具规模,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得到了长足发展,春秋中期至战国达到鼎盛。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中原地区及欧亚草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形成了自身特色。
[3] 引自《西安北郊秦墓》彩版一,1。
[4] 引自《西安北郊秦墓》图八四、八五。
[5] 引自《西安半坡的战国墓葬》图十五。
[6] 金学山:《西安半坡的战国墓葬》,《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7]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马腾空遗址考古发掘获得新成果——首次发现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环壕聚落、秦人聚落与墓地以及秦末汉初青铜器窖藏》,《中国文物报》2019年7月19日第008版。
[8] 李云:《三件相似的战国骑马俑》,《中国文物报》2020年1月7日第008版。
[9]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儿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任家咀秦墓》,科学出版社,200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东郊秦墓》,科学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