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我去索契出席瓦尔代俱乐部的年会[2],几乎在每个议题的讨论中,与会者都会提到中国,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有人问中国人的观点是什么,想知道中国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其实不仅是在瓦尔代,在国际的各大论坛、各大媒体上,中国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在世界的舆论场上,对关于中国的信息需求不断上升,正面评价很多,负面意见也不少。
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也承认,中国取得了成功。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和有力领导下,在各级政府持之以恒的推动下,在中国人民4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奋斗中,中国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成长为在世界位居第二的大经济体。
世界各国不仅看到中国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和公路,更是看到了中国人的面貌的变化,看到了人们对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多知识和技能、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2018年4月14日,我在美国沃顿商学院出席留学生举办的中国论坛时,见到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充满活力、对未来满怀希冀。在国内出席大学活动时,在地方访问期间,我也接触过许多年轻人,他们成长在更高的知识平台上,对外部的世界更熟悉,有着新一代中国人的自豪感、自信和舒适感。
有一次我在华盛顿与几位美国记者辩论,他们对中国有许多批评,我努力进行解释和说明,但是双方都很难说服彼此,有点令人疲惫。最后,一位美国记者说,中国的年青一代更加了解外部世界,将来或许他们会改变中国。我说,那你问问下一代?我请这位记者转身与坐在后排的一位随同我们代表团出行的留学生临时助手聊聊,他问道:“你在美国这么久,相比之下,你不觉得中国的问题很多吗?”这位年轻人回答说:“我在中国的时候,看到的问题很多,在美国生活,也发现有很多问题。所以,我想的更多的是,将来怎样努力去解决问题,让世界变得更好。”
这位年轻人的话对我们双方都有启发。而且,这样简单的表达在提升中国形象上的功效胜过连篇陈述。
无论是在中国、在美国还是在世界,我们面对的国家都是由一个个家庭和个人组成的,国家在世界上的形象也是由许多个体来构建和诠释的。2017年中国有1.2亿人次出国旅行,每个人都是中国的一块牌子,都代表了中国的形象。我们有好的方面,也有不那么好的方面,但是这都是我们成长的脚印。一个国家的形象不太可能超越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们处于今天这个阶段,人的真实故事是国家形象的基础。崔天凯大使在美国为纪录片《善良的天使》观影活动致辞时,讲到了“小人物”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整个中国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
可以说,外界重视中国,首先是看到了中国人取得的成就,从而承认中国这个国家取得了成功。
但是,外界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也是相当令人苦恼的。目前,在中美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当中,就有相当大的误解和偏见的成分。美国最大的担忧莫过于,中国发展强大起来后,将在世界上追求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要抢夺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的“椅子”,用中国的制度和方式统领世界。美国人很少能听到和看到中国人系统地讲自己的世界观和国际理念,比较流行的是美国人写的书和文章,描绘中国如何怀揣一大套“秘密战略”,注定要与美国争夺天下。
美国人习惯于霸权思维,对别的国家进行主观臆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麻烦的是,美国许多普通人对中国的认知正越来越受到这种虚妄思维的影响,国会和决策层也有人试图据此判断和预设对中国的战略和政策。这样下去,难免会影响我们的外部环境,给中国的国际合作和复兴大业带来阻碍,给改革开放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待和面对挑战,首先是继续坚持走好自己的路。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终归要看对自身问题解决得如何。美国焦虑的根源也是内部问题成堆,无论是在党派的纷争上,还是在财富的分配上,乃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等,美国都进入了困难的调整阶段,这些年美国战略透支带来的内伤需要时间调养,试图向外“甩锅”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中国也有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也需要通过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去解决。
同时,正如黄埔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所聚焦的,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化解外界的误解和偏见,减少阻力和障碍。中美政治制度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双方的分歧和在大国关系上的结构性矛盾是必然存在的,想躲也躲不开。重要的是,如何使彼此的认识建立在客观和理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改进自己的国际传播,让中国故事在美国和世界得到更充分的表达和传播。
长期以来,在国际知识和信息库里,源自中国大陆的资讯相对匮乏,更谈不上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英国大学的图书馆藏书中,有不少关于中国的书籍,但多是民国时期和之前的出版物。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书架上摆放的杂志,多来自日本或者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美国的媒体几乎天天提到中国,但是直接来自中国的声音并不多,很难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中国人接受采访解答关于中国的问题。
外界关于中国的“资讯赤字”是广泛存在的。而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媒体和公众依循旧的逻辑去推断今日的中国,政客也容易在不完整的资料基础上构建对于中国的立场。如果我们对有些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解释和说明,如果关于中国的重大指控得不到有效信息的对冲,就可能积累成更大的问题。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他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3]
近年来,我国对外叙事的意识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硬件也不断完善,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效果。同时,中国在不断变化,世界也在不断变化,中国与外界相互观察的视角也在发生变化。中国要更多地参与世界事务,首先需要让外界充分和准确地了解自己。
为此,我们需要让自己的知识、信息和政策能够更好地通达国际社会。例如,能不能有更多中国人写的好书、好的视频音频资料被翻译出来,向外部世界传播?能不能在所有关心中国问题的论坛上都有中国人去介绍情况?能不能在所有愿意采访中国人的媒体上有中国人去发表意见?能不能有一天,但凡涉及中国的事件和问题,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提供一手信息的是我们自己?
总之,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年轻人有更好的知识基础,有更加开阔的视野,面对的是更大的国际舞台,世界期待中国自己的声音。希望年轻一代能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学习和摸索,认真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吃透党的方针政策,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强自身能力建设,成为中国新一代成功的传播者。
[1] 2018年11月1日至4日,傅莹应邀在广州出席主题为“继续扩大开放共享经济发展”的黄埔国际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发表题为“改进国际传播,更充分地表达和传播中国故事”的演讲。本文系根据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2] 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第十五届年会,于2018年10月15日至18日举办。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