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融入世界、贡献世界,希望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表达中国主张、发出中国声音,让更多人倾听、理解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需要把握中国故事的深刻内涵,掌握好讲中国故事的有效方法,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的了解,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国际形象要靠自己来塑造提升对外传播能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外界对中国的认知与判断会受到中国自身话语和行为方式变化的影响。我们要及时总结经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特点,不断加强话语能力的建设,探索更加符合国情、体现世情的方法,使我国的对外传播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增强感召力、穿透力,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要积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创新对外话语的表达方式,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更加清晰和客观。比如当前,我们需要主动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和疑问,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讲好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讲清楚我国疫情防控面对的挑战和积极作为的进展、成效。
把握时代变革赋予的机会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在国际传播理论中,“话语”一词体现的是一种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话语在传播者和倾听者之间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一国的国际话语权不仅是指其在世界上说话的权利,更指其话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从理论上看,“话语”这个概念包含的要素比较复杂。一是话语的内容和质量。话语要有影响力,需要以高质量的内容作为支撑。二是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和传播能力。在现实国际关系中,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强的国家,往往更能塑造和引导舆论,掌握主动权。三是话语包含的事实和实践。成功的话语需要以丰富的事实和实践为依托,空泛的概念和宣示不足以打动人,也难以提升话语权。四是对话语的认同和反馈。只有赢得受众的认同,形成正向反馈,话语影响力才会逐渐增强。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人士愿意了解中国,探究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中国的声音随着自身影响力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不过,总体上看,“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还没有被完全打破,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仍有待提高。同时,我们对已经拥有的话语权的运用还不够充分。应当看到,国际舆论场是多元和多视角的,不同背景的受众接纳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仅仅靠官方、外交传播不足以通达所有场合,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国际表达中去。
与过去相比,现在国际社会更关注中国在各种问题上的政策主张和应对之举,希望看到来自中国的信息和深度解读。而国际舆论场中源自中国的第一手信息还是比较有限的,不足以反映当代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无法满足国际上了解中国的渴望。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更加敏锐、更加充分地把握时代变化赋予的机会和条件,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既有助于增强我们自身话语的主动权和影响力,也有助于推动国际舆论更为真实、均衡地反映世界发展趋向。
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通过友好方式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一个成功的国际话语主体应既善于用自己的麦克风说话,又善于用别人的麦克风说话。也就是说,要获得话语主动权,更多的时候需要积极参加讨论、主动传播思想,通过言语的穿透力、观念的渗透力、事实的说服力,赢得受众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我们要立足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秉承谦虚、包容精神,坚持交流、学习、开放,通过通俗易懂、接地气的叙事风格和表达方式,透彻解读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客观评价中国以外发生的事情,在与国际话语的交互传导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风格。
注重沟通民心民意我们在国际上需要注重沟通民心民意,获得更多理解和信任。因此,需要不断创新理念方法,坚持不懈地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明白中国的发展终归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也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公正和美好。
阐发中国精神。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或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或是出于强权政治的傲慢,别有用心地套用西方一些国家的逻辑来歪曲、抹黑中国。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国强未必要称霸,那些用落后、狭隘、片面的历史观揣度世界的人,既看不到历史的进步,也看不清时代的潮流。改变他人的偏见不能只靠批驳和辩解,我们需要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有说服力地阐释中国的意图和目标,把叙事重点更多放到展现中国与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和行动上去。我们要积极尝试用中国的理论、视角去诠释国际问题、世界趋势,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形成传播合力。一国的国际形象是立体和多维的,要鼓励各行各业和各个社会群体广泛参与到对外传播中去。积极构建“大外宣”格局,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形成官方和民间相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外宣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相结合、机构和个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对外传播体系。在深化专业和战略层面对外传播的同时,也需要扩大人文和公众层面的对外传播,大家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宽领域、多角度的完整叙事。加强对外传播的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不同人才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传播合力。
增强亲和力。讲好中国故事,既要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也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有时候,一个小故事就可以把很多问题都说明白。我们的故事很多是讲给外国民众听的,因此故事中应该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要创新对外传播的方式和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增强亲和力。可以从中国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出发,用国外民众听得懂、听得到、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真实生动的“中国生活”,让他们从中了解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新时代,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向世界介绍一个不断改革创新、持续扩大开放的中国,一个矢志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我们需要把握好自身,修炼好内功,更加出色地推进对外传播工作,为实现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1] 本文以《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话语权》为题发表于2020年4月2日《人民日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