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过了,分析供应的行为不需要有曲线。一点与另一点之别就可以解释行为,而点与点之间是不需要以线相连起来的。分析生产成本时我们也谈到类似的问题。供应曲线是要有成本曲线才可以画出来的。市场的供应曲线,有成本曲线还不足够。我们再需要的是受价市场,或所有供应者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平的。
这样看吧。一条需求平线是一个价,受价者照价而沽,可以尽沽其愿意生产出售的。这样,面对的市价就是这供应者的产品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又因为这平均收入是平线,边际收入(marginal revenue)就与之相等(是同一平线)了。
从一个生产者的供应说起吧。这生产者有碗形的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自下而上,穿过碗底,高于平均成本而向右上升。要争取最高的回报(return),或财富(wealth),或租值(rent)──但不可以争取盈利(profit)──这个生产者的产量均衡点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既然边际收入是市价,他就以市价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市价升降,他就沿边际成本曲线而生产,而这曲线就成为他的供应曲线了。
一个老问题,书本没有明确地解释过。那就是以一个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曲线作为他的供应曲线,后者要从哪一点算起?边际成本曲线先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要从哪一点开始算是该生产者的供应曲线呢?书本说成本曲线有长、短线之分,也有固定成本(fixed cost)与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之别,说来说去都说不清楚。
我的答案是,一般而言,一个生产者的供应曲线要从直接平均成本的碗底以上的边际成本算起。那是说,若市价低于直接平均成本,该生产者就关门大吉,另谋高就。这个简单看法是需要补充的。
分析上头成本时我说过了,直接成本(direct cost)是不生产就不需要支付的费用。投资入局本来是成本,但一旦下了注,成为历史,或因为别无选择而不能不支付的费用(例如一个有钱老板作了私人担保),就不能当作成本看。作了投资,生产者是可收尽收。他可以把生意卖出去,也是越高越妙。这样,所谓上头成本(overhead cost)只能从租值(economic rent或quasi rent,见卷二第二章)的角度看。租值是成本,与下了注的历史成本截然不同。
如果我们能明确地把总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上头成本(租值)两大类,没有灰色地带,问题就比较简单了。租值的理念,是其变动不会影响供应的行为。放宽一点说,边际上的供应是会受影响的,但生产者不会因为租值下降而结束营业。但如果市价低于直接成本,他就把生意结束。
上述的分析有几个变化,使应该结束的不结束,或还有可为的决定收档。
(一)市价低于直接成本,应该停产关门,但生产者可能认为前途或有转机,守得云开见月明,要继续生产多博一手。这样,结束生意的决定,是要基于预期(expectation)上市价不会高于直接成本。
(二)如果上头成本与直接成本之间有一片灰色地带,因为各种原因,有些老板喜欢把直接成本算得高一点,有些算得低一点,所以结束营业的决定就有分歧。
(三)用同样的投资设备或人手,生产可以改变方向:产品、策略都可以更改。这种改变我们在论租值时谈过了。改变产品,甚或改得面目全非,算不算结束营业是一个疑问,但严格来说,其供应曲线是改变了的。
(四)欠债可以不还钱,宣告破产的行为司空见惯。你签了合约,要分期支付的钱如果真的没有选择,不是成本。但你有宣告破产的选择,成本就上升了。因此你可能在市价高于直接生产成本时结业。然而,因为选择破产而提前结业,其有关的直接成本是不需要支付的成本,较不宣告破产的为高。
市埸的供应曲线,是个别供应者的直接平均成本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向右横加──每价加所有参与者的供应量。这市埸供应曲线基于:
(甲)上头成本与直接成本有明确的划分,没有上述四项变化的干扰;
(乙)潜在的竞争者不参进竞争。
无论怎样说,传统成本曲线的长线与短线之分,及固定与可变成本之别,对解释行为是派不上用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