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娇惯的心灵

第13章 改革大学

第13章 改革大学

亚里士多德常常根据“telos”(目的)来评价事物——所谓“telos”,即事物的用意、终点或目标。比方说,刀的目的就是用来切割,如果一把刀不能很好地切东西,那它就不是把好刀。又比如,医生的目的是保健或治疗,如果一位医生无法把病治好,那他就不是个好医生。如此说来,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真理”(truth),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回答,看一看,这个词出现在多少大学的校训或校徽上。例如,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Veritas”(真理),而耶鲁大学的校训则写着“Luxet Veritas"(光明与真理)。如果我们把“知识”(knowledge)作为“真理”的近义词,那么我们还能加入一大批的大学校训,比如芝加哥大学的校训,从拉丁文翻译过来,就叫作“益智厚生”。(就连电影《动物屋》里虚构的菲博学园,也有句校训是“知识就是美善”。)742

当然,今日的大学已经是庞杂的综合性大学,有许多院系和研究中心,利益涉及方方面面,功能也是多多益善。大学校长所追求的,不只是真理,还有许多目标;体育部和学生健康中心也同样如此;甚至学生和教员也不例外。但追问大学创设之初心,这所有的人、财、物聚在一起,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大学的存在意义重大,且直至近期,大学还是深得群众信赖的机构,743人们认为大学配得上高达数十亿美元的财政支持?原因在于,公众普遍相信,发现真理并传播真理,既是一个高尚的目标,又是一项功在社会的事业。

如果大学的目的在于真理,那么一所大学若不能为人类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或者无法将最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这就不是一所好大学。如果学者不能在其所在领域内推进前沿知识,或者他们为了追逐其他目的(如谋求不义之财或鼓吹某种意识形态)而背叛真理,那他们就算不得好学者。如果教授不能传道授业解惑,丰富学生对真理的理解,跟得上学科前沿的探索,同时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和习惯,让他们在离开校园后也有能力发现真理,那么他们就称不上好教授。

当然会有异议,有人会认为大学的目的在别处。根据最常见的、用以替代“真理”追求的大学目的论,大学要追求的是进步、变革,或者说让世界更美好。卡尔-马克思曾这样批判学院派:“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44现如今,有些学生和老师似乎认为,学术的目的是引导社会变革,而教育的目的则是训练学生,让他们更有实效地促进变革。745

对这种社会变革论,恕我们无法同意。真理虽然是强大的,但到达真理的过程,却很容易遭到腐化,无论是追寻者自身的欲望,还是整个社会以及各个社群的力量博弈,都会堵塞我们追求真理的道路。如果一所大学上下一心,围绕着变革或者社会进步的目的而联合起来,那么学者们就会感受到压力,须要得出符合社会进步之愿景的研究结论;与此同时,学者若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就势必会受到由所在社群施加的社会成本——甚至有些学者只不过是提出了错误的问题,也会遭遇到来自同侪的压力,如我们在第4、5章所见。对任何的政治议程而言,多少总会有些难以严丝合缝的事实,而评判一所大学或者一个学术领域,我们不妨看看它是如何对待持不同意见者的。

在此,我们同意艾丽斯-德雷格的观点。这位女教授,此前任教于西北大学,规劝激进的学生和教授们要“睁眼看数据”(Carpe datum)。746在《伽利略的中指》这本书中,德雷格主张,好的学术必须“把追求真理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寻求社会正义”。根据她的解释:

证据(Evidence),是无可否认的伦理问题,在现代民主中,是最重要的伦理问题。如果想要正义,那么你首先必须获得真理。但如果你想要获得真理,你所做的,就不能只是许下正义的愿望,还要做更多。747

在德雷格的设想中,有一种大学,是以真理为目的的,在此,根据本书前文所讨论的观点以及相关研究,我们抛出一些建议,供那些想要在这种以真理为本的校园里学习、任教或供职的朋友参考。我们将全部的建议按照四项原则组织起来,即便是在当下这个充满愤怒和政治极化的时代,这些建议和原则仍能促进大学健康发展。高中生在申请大学时,应当考虑这些原则;升学咨询师在向学生及其家长推荐学校时,也应考虑这些原则。我们也希望,学生、教授、校友和校董们也能同大学的领导和管理层一起坐下来,讨论这些建议。

(一)让自由探索成为你身体力行的品质

第一,支持《芝加哥声明》(Chicago Statement)。大多数学院和大学,无论公立还是私立,都承诺支持言论自由、学术自由以及探索的自由,话说得冠冕堂皇。748但问题是,这些对言论自由的承诺,很多起草于20世纪初,都成了老皇历,现如今已经无法充分保护教授和学生,防止他们因言获罪,遭受惩罚。正因此,我们在此建议,美国每一所大学都应仿效芝加哥大学的做法,用官方声明的形式来重申对言论自由的承诺。这份发布于2015年的《芝加哥声明》,由宪法学家杰弗里•斯通领衔的一个委员会起草,考虑到现如今流行的取消演讲邀请、闹场抗议和言论规章,该声明与时俱进,重申了对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保障。迄今为止,已有40所大学的管理者或教员团体采纳了《芝加哥声明》,其中包括阿默斯特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范德堡大学。749

个人教育权利基金会以《芝加哥声明》为基础,修改形成了一个新的版本,作为可供其他院校使用的模板(见本书附录2)。下面是其核心段落:

[机构名]在此郑重承诺,坚持如下原则:所有的辩论和审议,即便其所发表的观点在[机构名]范围内为某些人甚至大多数成员所反对,被认为是轻率的、愚蠢的、不道德的甚或彻底错误的,也不应因此受到压制。不压制我们所反对的言论,而是在开放和激烈的瓣论中去检验各种观点,由[机构名]社群内的个体成员,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机构名],为自己做出判断,并基于已做出的判断展开行动。

大学也应当审查本校的政策,确保它们符合宪法第一修正案。按照美国法律,公立大学必须保护学生和教师在校的表达权,就此而言,保证学校政策没有侵犯言论自由,不仅学生受益,也能使校方防患于未然,免得吃了第一修正案的官司且败诉。至于私立大学,若它们向世人承诺言论自由、学术自由,以及探索的自由,那么修订(甚至取消)言论规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表明它们是认真的’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在决定申请哪些大学时,年轻人应当将学校的言论规章考虑进来,作为一项选择因素,而在校的大学生也应当了解本校的言论政策。750

第二,养成任由公众愤怒,我自不乱于心的习惯。即便校方已经出台明确有力的政策,用以保护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但若是身居高位的校方领导无法坚持这些政策,特别是当大环境变得紧张,而校领导又遭遇施压运动(无论来自校内,还是校外)时,书面上的政策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如果每年伊始,大学校长赶在争议尚未爆发之前,就未雨绸缪,对全校师生公开承诺遵守言论政策,那么校方就更有能力去坚持写在里面的原则。当然,如果有师生的言论或行为—无论是在网络上、课堂中,还是在其他校园环境里一―包括了确切的威胁、骚扰、对即刻不法行为的煽动,或者其他不受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类型,那么大学就应当采取行动。但即便是在上述情形中,大学校长也不应贸然行事,而是要遵循他们自己写下的政策和惩戒程序,在设计这些政策和程序时,初衷之一就是要确保每一位教职员或学生在受到指控后,都能得到公正的听证。当怒火在校园内外燃起,要求进行审查和惩罚的声音响起时,校方的回应越是积极,就会遭遇越多的愤怒以及更夸张的审查要求。在这个时代,怒火来得快,但去得也快,校方应该留出时间,坐等人们的情绪冷静下来。这个策略很重要,有助于保护青年教师以及兼职教师,因为相比那些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们,解雇“青椒”要容易得多。

第三,不允许“强行叫停”。大学校长必须申明,无论是谁,都无权阻止校内的其他成员去参加或旁听一场讲座。抗议活动,只要没有妨碍他人的表达自由,就是受保护的言论,是一种正当的“建设性争论”。甚至,某些喧闹的抗议,即使短暂地干预了校园听众的权利,也应在允许范围内。但是,如果抗议者的行动严重干扰了听众的听讲,或者演讲者的演讲,那么抗议行为的组织者应当对此负责,接受一定的惩罚。如果有些大学允许闹事者胡闹,任由他们扰乱学术活动却不予处罚,那么,在申请大学时,年轻人应当对这样的学校退避三舍。751

(二)为大学的使命而选择最好的学生

第一,录取年龄大一些的学生,他们更成熟,也形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我们在前一章中所言,成年的脚步如今越来越迟,且这一走势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之久。752我们相信,如果可以形成一种全国范围内的新规范,在读大学之前,中学毕业生最好先过个间隔年,做一年的公共服务,或者服兵役。这样做,对学生、对大学,乃至对整个国家,都大有裨益。要推动这种新风气,正是精英大学可大显身手之处。比方说,校方可以宣布,在录取新生时,他们会更青睐那些有间隔年履历的学生,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独自生活做了更充分的准备。想一想,如果大学能少招录一些考试机器,少一些从童年开始就被投入到备考以及简历填鸭的年轻人,在录取时更看重心智成熟的、展现出一定程度独立性的年轻人,那么校园文化很可能就会大为改观。

第二,在那些教授“智性美德”的中学里,录取更多的学生。如果精英大学可以调整它们的录取政策,在生源上更重视教养智性美德的学校,如我们在前一章所讲的加州某校,或者让学生在辩论中得到锻炼的学校,那么美国的基础教育很快就会有所改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会重视智性美德。如此一来,下一代大学生就能得到更充分的锻炼,同那些刺痛自己的观点和谐共处,与形形色色的同学谈笑风生。

第三,将立场的多元纳入多元化政策。多元化的政策之所以能造福社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将立场各异的人们聚在一起,在思考问题时,就会纳入不同的视角。但这数十年来,如我们在第五章中所指出的,考察教授和学生群体的整体组成,一方面,在种族、性别和其他人种特征上,多元化日益加深,但另一方面,看这些高校人士的政治立场,却变得越来越单调。因此我们建议,在表述其多元化的战略时,大学应当将“立场的多元化”增补进来。这么做,并非要求各类政治立场应在全体师生中得到绝对平等或成比例的代表,也不是要求所有的立场都要得到代表,但它确实要求大学应做出承诺,尽力去避免政治观点被定于一尊。753

(三)引导并教育学生进行“建设性的争论”

第一,明确抵制脆弱人设的谬误: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大学若致力于追求真理,就必须教育学生,让他们从容面对冲突、争议和论争。自己最珍视的信念遭受挑战,对许多学生来说,这本身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必须认识到,这不是骚扰,也压根谈不上人身攻击;我们恰恰是通过彼此间的观点交锋,纠正了自身原有的确证偏差。大学生还必须要学会理性地提出观点,然后给出有理有据的论证,在交锋时务必要避免人身攻击,因为这种批评是对人而不对事的。在为新生定制的暑假推荐阅读以及入学指导材料中,校方应坦荡亮出本校的态度,正如布朗大学前任校长、同时也是常青藤盟校里的首位黑人校长鲁思-西蒙斯所言:“正是在遭遇反对意见时,人的声音才能愈发响亮……观点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碰撞,深植于学术事业的基因里。在大学里,我们不需要任何规避碰撞的技巧。”754校方要对新生讲清楚,在你的大学里,课堂和公共讲座可不是智识上的“安全空间”。(当然,这并非否认学生有结社自由的权利,在他们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在课堂和讲座之外,学生可以自由地创建或加入社团。755校方还要抑制“不安全”概念的泛化,不要用“不安全”这个词来指代“不舒服”。也别忘记推荐学生去看范•琼斯的短视频,我们在第四章中曾讲过,琼斯敦促当代大学生摒弃情感“安全”,摆正心态,把大学当作“训练场”。756

第二,明确拒绝情感推理的谬误:永远相信你的感觉。在入学培训时,大学应当多讲讲问题,确证偏差会如何控制我们的思考,认知扭曲又是如何无处不在的。现如今,要做个健康的思考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是我们的情绪,还是对所在群体的忠诚,都会轻易把我们带偏。在这个时代,社交媒体、网络挑衅和虚假新闻通行无阻,跟着感觉走从来没有如此轻易过,人们乐此不疲地以恶意来想象他们的敌人,哪怕是荒诞不经的怪谈,他们也愿意相信,这是一场美国的危机,也是全球范围的危机。若在一个社群内,成员之间相互制约,每个人都要用证据来充实他们的主张,那么在这个愤怒的年代中,这就是一个能共同追求真理的社群。要向学生强调批判性思维的意义,然后授之以渔,传授他们展开批判思考的工具。方法之一就是认知行为疗法。我们要追求简便易行,比方说,直接为学生提供认知行为疗法的训练课程,或者给学生提供可免费使用的网站和手机应用程序,这样他们可以根据安排自行学习(参见附录1)。另一个方法就是“开放心灵”程序,运用这个程序,学生可以养成驾驭困难对话的技艺(参见OpenMindPlatform.org)o

第三,明确反对我们vs他们的谬误: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仔细观察,搞清楚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是如何接触到身份政治的,他们在暑期的推荐阅读以及入学时发放的指导材料,尤其值得分析。有些著作在解读社会问题时搁置了道德主义的立场,采纳总揽全局的系统路径,这才是应当推荐给学生阅读的。考虑到入学新生形形色色的多元性,包括国际学生在内,校方不妨设计一个环节,谈一谈进入校园后,学生一不小心就可能以某种方式冒犯或排斥身边的同学,尤其是在这个技术填充了生活的时代,这种不经意间的伤害可能防不胜防。鼓励学生以礼相待、推己及人,不要动辄把问题上纲上线,定性为微侵犯。作为青年人,不妨戴上一副更宽厚的眼镜,就像是家庭成员之间,产生分歧时首先应反求诸己;若是问题仍然出现,那么他们也会首先尝试私下解决,而不必对簿公堂。

(四)画一个更大的圈,把整个大学都包括在内

自始至终,本书都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越是在彼此间制造区隔,越是凸显彼此间的各种差异,我们就越会分裂,信任感越来越稀薄。757但反过来说,我们越是强化共同的目标或利益、无法割裂的命运,以及普遍的人性,就越会以彼此为手足同胞,同舟共济,更能看得到每一个小我对大我的贡献。保利•莫莉道出了这一原则的力量,她是这么写的:“当我的兄弟们画一个圈,将我排斥在外时,我就要画一个更大的圈,将他们包括在内。”758在扩展上述圈子方面,无论是学生,还是教授或管理人员,都大有可为。

第一,锻造校园精神。在新生入学的前几周,有些学校会设法营建“校园精神”,打造共同的身份认同。校园精神听起来也许虚无缥缈,但它能构建出一个信任度更高的社群,成员彼此间互信互让,很多难题就并非无解。

第二,保护人身安全。我们在本书中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情感上的舒适,不应同人身安全混为一谈。但正如第6章中所述,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极端分子愈发熟练地运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以之为武器去威胁、骚扰学生和教授,而那些属于历史上边缘群体的成员,却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靶子。很多时候,此类威胁会从网上发展到线下,变成校园里的现实危险。大学必须从人、财、物等诸方面保障校园的安全;校方还必须应对有力,同校警、本地警力、联邦调查局以及其他官方机构保持通力合作,调查并惩处威胁和暴力行径。他们必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近年来,全美各地不时会见到有色人种学生对外宣称,校警和当地警察虐待他们如家常便饭,考虑到这个问题,警方务必要多加注意,别把有色人种的学生当作潜伏的罪犯来对待。归根结底,所有学生,不论其身份背景如何,都应是安全的。这里的安全是指远离人身攻击,并且使他们能够相信,本校的校警在这里是保护他们的。

第三,为学生举办跨党派的民间活动。在学校社团邀请校外演讲者时,如果邀请方并不关心演讲者的思想品格,而是看中了他们的惊人之语,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那么,这就会加快我们在第6章中讲过的泄愤升级的过程。当然,也有很多组织,它们可以提供帮助,将有趣的、在意识形态上色彩斑斓的演讲者带到大学校园。这样的活动多起来,也就将证明接触政治多元性的价值所在。假如你是一名在读的大学生,那么就设法争取牵手校园内的共和党和民主党,让两党人士联合举办活动吧。给自己一个挑战,不要在乎结果的成或败。尝试着发起“连接美国”(BridgeUSA)组织在校内的分会吧,这是一家由学生运营的组织网络,旨在主办有建设性的政治对话。759

如何识别一所开明的大学

下面五个问题,校友、家长、升学咨询师以及正在填写志愿的学生应该问问大学:

1.在开始学业课程之前,学校是否有所准备,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有关学术自由和探索自由的培训?

2.假如某位教授在所发表论文或接受采访时表达了某种观点,使一部分人因此受到深深的伤害,于是发起了解雇该教授的要求,校方将如何应对?

3.假如某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已经排好日程,即将到学校发表演讲,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也在计划中,可以确信其中包括了暴力威胁,这时校方会怎么做?

4.眼看学生中间患上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数日益增多,校方是否要有所作为?

5.为了培养一种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你的大学都做了些什么?

若是一所好大学,在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中应表明,校方对激烈的异议能做到宽容以待,但对暴力或威胁行为却绝不姑息。还应表明,校方认为学生是反脆弱的。学校还要认识到,如今许多大学生需要被施以援手,才能走向情绪管理的成熟。还应表明,校方正设法画出一个更大的圈,将其成员都包括在内,在这个共同的社群内,分歧可以获得某种创造性的转化,得到有益的处理。

许多美国大学现如今都面临着重重困境,但我们仍相信,本书讨论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连同我们在前一章中给出的改革建议,本章所提出的大学改革之道,有望使大学实现其存续所基于的目的,那就是追求真理。这里有一所大学,它把探索的自由作为使命所在,选拔那些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学生,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从建设性的争论中学习,然后画出一个将整个大学都包括在内的圈,其中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知道他们在人身上是安全的,也明白他们就是这共同体的一分子,那么这样的一所大学,才是教授的家园、学生的乐土,以及社会的福音。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