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起发生在某山区小镇的事例。
镇政府计划在圣诞夜举办相亲派对,然而只有两男一女报名。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把未婚的镇政府职员叫来当“托儿”。结果,不仅活动上无人配对成功,连抛下女友来凑人头的职员最后都分手了——尽管他们跟女友解释这是工作需要,可女友接受不了。相亲派对酿成了拆散情侣的糟糕后果,相关负责部门却还想在第二年圣诞夜举办类似活动。最后由于职员们强烈反对,派对才被迫提前了一周。
策划这场活动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已婚中层官员。据说在策划阶段,他对自己的设想非常满意,觉得这是个一石二鸟的绝妙方案,因为“参加者既不至于在圣诞夜落单,又可能物色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这位官员也许是有些迟钝,揣摩不到相亲者的细腻心思(正因为圣诞节是情侣欢聚的日子,相亲者才尤其不希望别人觉得自己那天落了单),也没有考虑到镇政府职员亦有私生活。这样基于官僚主义的婚恋援助项目,注定不可能取得成功。
“政府不应该用纳税人的钱搞这种项目”“政府不应该插手民众的私事”……我们总能听到诸如此类的批评声音。事实上,这类项目吸引了许多人参加,也做出了成绩,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对其内容与结果多加检验,寻求民众的理解,而非办完了事。不过,我们也不能轻易在“结婚”“生子”和“遏制少子化趋势”之间画上等号,毕竟婚后不生育子女的大有人在。政府部门不能在努力提高结婚率的过程中,强行传递“快生孩子”的信息。
*
在第二章中,尾原佐和子记者将讲述亲历过泡沫时代的老年人的婚恋现状。他们无须为“就业不稳定”“生育期限”等问题烦恼,以惊人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婚恋,与本章中充满矛盾的年轻一辈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他们依然面临着“照料配偶与父母”这一紧迫的难题。
在人均寿命即将达到一百岁的长寿时代,恋爱与婚姻又会是怎样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