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都市情感 > 黄渤说话有道

第四章 设身处地去思考年轻人的迷茫和彷徨

第四章 设身处地去思考年轻人的迷茫和彷徨

有一位年轻的英俊小伙子问黄渤:“我想问一下,关于草根和高富帅的问题。很多人都说,您在电影里,专挑草根演,但是您在生活中,是个十足的高富帅。所以说,您能为我们这些真草根指点迷津吗?”

黄渤看着他说:“别的我没法给你太多的建议,但我有一点儿感受。我能够感受得到的是——好,我们暂且说草根阶段和高富帅阶段,也就是别人界定你的成功前与成功后——我到现在能想起来的真正快乐,而且快乐获得最多的时候,其实就是草根阶段。这个阶段的满足感来得特别快。现在特别想回头能找到买第一辆摩托车那时候的那个快乐。”

安慰别人,一般要能够使对方带有沉沦色彩的情绪,得到一定的慰藉,获得一定的升华。迷茫是正常的,但不应该埋怨或者选择逃避迷茫。那时的你虽然辛苦,但也过得简单;虽然似乎什么都没有,但又充满了无限可能;虽然不知道路在何方,但只要朝着一条路走下去,它很可能会成为你的正确方向。

对行业恶习要理解式批评

这个行业里干傻事的不少,看着都是一个笑话,可有时还得屈从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上行业众多,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优秀人才。但无论哪个行业,都存在一定的陋习,要么与行业本身有关,要么与该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关。作为从事某一行业的人,在谈论到行业内的陋习时,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也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话题。

2013年,新浪网娱乐频道记者陈弋弋在采访黄渤时,俩人就聊到了影视行业里与陋习有关的问题。陈弋弋问黄渤:“你觉得什么是傻事儿?”黄渤回答说:“我们这个行业里面,干傻事儿的还少吗?为了怎么着,一定得怎么着!我自己看着都是一个笑话,当然不会去做那种事儿了。”

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影视行业都显得比较特殊,说直白一点儿,它主要是依靠从业人员的自我形象吃饭的行业,所以每一个从影之人,都特别重视自己的公众形象,在不遭破坏的前提下,还要不断塑造和提升。因此,为了能够不断“上位”,难免会引发一些较为势利的现象,而且出现概率也不可能太小。而行业内较有正直心的人,便会对那些现象生出厌恶之情。陈弋弋与黄渤谈到的所谓“傻事儿”,指的便是演员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好的做法。

接下来,陈弋弋道:“从理性来说,大家都明白演员只能靠作品来说话,但是真正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发现很多人是撑不住的。也许一个平时一直都是靠作品说话的演员,但是某一天,在一条红毯上,他突然发疯了,做了一堆让人完全震撼的举动。或者一部戏要上,一个演员恨不得把自己的宣传人员逼疯,要上多少封面,多少头条,多少焦点图。”

黄渤说道:“这个基本上都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我知道我们这行当里,走个红毯,艺人之间、宣传之间就得较劲。各种好玩儿的规矩,比如谁非得跟谁一块走!谁非得最后一个走!这个我特不理解,如果是一个刚入行的小孩儿,你把他放在最后面走,人家记者机器就收了,没人拍了。如果是真的大腕儿,你放在任何时间段走,他该是焦点还是焦点。这么争有意义吗?”

陈弋弋说:“这么争都成行规了。”

说到这里,黄渤开始结合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情况,说了一些带有深刻理解性的话:“当然,有时候也不得不屈从于一些职业做法,我的感受也特别深。有一年我作品突然特别好,任何活动,一去都是头一排、正中的位置,坐那儿心里特别舒服。但是我半年没再出戏,再去那个活动,忽然就坐第三排了。我猛地一坐在那儿,心里立刻不舒服了一下。但是突然我就释然了,人往上走当然都是会很舒服的,同样,往下走的时候,会特别难受。你知道吗?我第一次住五星级的套间,连看一圈厕所都觉得怎么这么高级,想拍照。下回改住标间,哪怕还是五星级,一定会难受。可往回想想,刚拍戏的时候,哪儿可能住五星级?有一次我去台湾,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歌手,他现在不太红了,外出只能坐高铁,他完全没法接受跟其他人一块儿去坐高铁这件事。到哪儿都觉得别人鄙视地看着他,特别难受。为什么明星容易抑郁?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活在公众眼中,一旦事业上、工作上的高峰没法再突破,得到的关注度降低,观众的热度降低,他那个时候的感受力会特别敏感,对人生的伤害会特别大。”

在这段话中,黄渤在揭示一些影视行业现象的同时,其实也阐述了几条道理。一个明星在光芒万丈的时候,走到哪里都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大多数人都会围着他转,受到的重视非常不一般;可当他的闪光点有所收敛或者光亮逐渐退却时,受到的待遇也会相应地冷淡下来。也因此,为了维持住焦点形象,很多人就会想方设法地采取一些措施,来不断地抢占“高地”。如果做得稍微过火一点儿,难免会引发别人的厌恶之心。黄渤的几句话,结合自己和他人的实例,就将这种现象表述得淋漓尽致了。

但是,黄渤提到这些现象,并没有对行业不敬的意思,他在演艺界打拼多年,进步不断,对事业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之所以如此不忌讳地说出来,反映的正是他对自己所处行业的最大爱心。唯有热爱,才会看到其中的瑕疵,也才会将它点出来,认真给予反思。

而且,黄渤也并没有因为行业内存在瑕疵,就对它失去希望;没有因为很多人都有不好的表现,自己就随了大流。而是一方面对那些现象看得比较透彻,能使自己释然;另一方面也非常理解出现那些现象的原因,除了人的主观因素以外,还有不得已的客观因素。鉴于这两点,他才能更加热爱这个行业,尽量让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对行业保有一份指摘的责任感。

前些年,网上流行一个段子式的名词解释: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自己可能会骂千百次,却不允许别人骂一次的地方。看似无厘头的说法,却是非常具有智慧的总结。如果把这里的“母校”换成你所从事的行业,道理也一样,它体现的是你对行业里不好现象的理解式批判。自己批判它是因为它确实有值得批判的地方,类似于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而别人批判它,就会伤到自己对行业的热爱之情。这份热爱,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其中就有理解与爱的成分。

从现实来看,有一部分人对自己所在行业的看法往往比较极端,要么将它夸得完美无比,要么把它骂得一无是处。这两种极端态度,很明显都不是客观的看法。当置身于某个境地时,很容易会陷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俗套当中,不容易保持清醒的眼光与态度来客观地展开观察。说它完美无比,是因为你坐在这口井里,没有更开阔的眼界,自然看不到多少缺点;说它一无是处,其实隐含的前提还是“坐井观天”,听旁人怎么说便跟着人云亦云。

因此,要想对自己所处的行业和你所在的岗位,保持客观的认知态度,在发表观点时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就必须培养理解式的批评心态或批判式的热爱心态,这样才算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能够对一个行业进行合理思考与分析。唯有如此,当与人谈论起自己最熟悉的工作时,才能够说出颇具见识与思辨性的话来,让听众知道你并非一个“门外汉”。

设身处地安慰迷茫的年轻人 2

获得快乐最多的时候,其实就是“草根阶段”

迷茫是人们成长到某一阶段时共有的一种情绪状态,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迷茫的时候。青年作家刘同说,谁的青春不迷茫。是的,人一生中普遍最迷茫的时刻,大概就是青春年少的时候了。

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已经度过了那段迷茫岁月的过来人,当遇到后辈们对你说,他很迷茫,需要得到你的指点时,你会怎样用语言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2013年,黄渤继三年前接受杨澜专访后,再次走进栏目《杨澜访谈录》,与观众聊起了“在忙碌中清醒”的话题。到后半段与观众互动时,有一位年轻英俊的小伙子提问道:“我想问一下关于草根和高富帅的问题。很多人都说,您在电影里,专挑草根演,但是您在生活中,是个十足的高富帅。所以说,您能为我们这些真草根指点迷津吗?”

黄渤见提问者长得一表人才,非常帅气,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不是,你平时回去照镜子吗?”

小伙子马上意识到了黄渤的意思,所以回答说:“照,外表可能有一点儿不是草根,但是内心是。”

主持人杨澜接道:“他还是承认自己挺帅的。”

黄渤也笑着说:“对。他是用一个谦虚的态度跟我说呢。”

小伙子插话道:“我非常崇拜您。”

杨澜帮小伙子向黄渤将问题往清楚阐释了一下:“但是我想他要说的意思是,还有无数的年轻人在挣扎着,希望能够被认可,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黄渤稍稍转了一下身,对着观众席,说道:“别的我没法给你太多的建议,但我有一点感受。我能够感受得到的是——好,我们暂且说草根阶段和高富帅阶段,也就是别人界定你的成功前与成功后——我到现在能想起来的真正快乐,而且快乐获得最多的时候,其实就是草根阶段——你所谓的草根阶段。这个阶段的满足感来得特别快。现在特别想回头能找到买第一辆摩托车那时候的那个快乐。”

对黄渤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曾经做驻唱歌手很多年,而且也到全国各地四处跑场唱歌赚钱,迷茫过一段岁月,吃过不少苦。因此他对那位年轻小伙子提出的问题,其实有很深的体验。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做出了要认真对待的态度,不是三言两语打发提问者,而是首先转身面对观众席,既表现了一个已经走到一定高度的成功人士对普通观众的尊重,也能看得出他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因为在他心里,实际上始终隐藏着一份帮年轻人解惑答疑的责任。

当然,黄渤也并不是一出口就拿出成功人士经常喜欢呈现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提问者指指点点,而是首先肯定了这个阶段是该快乐,也确实会很快乐的时期,一下子就将自己的姿态放到了与迷茫的年轻人同样高的位置。如此一来,听众们能感觉出与他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心理距离,顿时就获得了一定的轻松感。而且,他也不是一味地讲出一通大道理说教,而是以自己曾经买摩托车的经历为例,开始了细说。

杨澜接着黄渤的话提出要求:“那你给我们描述一下你买第一辆摩托车的时候吧。”

黄渤说:“二手的……好像是一千来块钱,那时候是九几年,还可以了,是一个小的铃木50。那时候可高兴了,因为你买不了趴赛(摩托车品牌)嘛,当时是想买趴赛的。那个铃木50你知道多大吗?大概一个臂展长,就这么大点儿(一边说着,一边张开双臂比画了起来)。但就那样,也得骑出姿势来,把屁股放到最后面,然后趴下,后脚搭到后边搁东西的那上面,形态就比较像趴赛了。”听黄渤将故事讲得这么细致幽默,提问的小帅哥笑得很灿烂。

黄渤继续说道:“有的时候还把那个排气管子摘了,因为那样声音大,啪啪啪,感觉特别快乐。对,那时候,多开心多快乐啊。所以现在不希望迅速达到一个目的地,其实‘在路上’那个感觉是挺舒服的。”一边说着,一边又望向观众席。

杨澜问:“但是,你现在还能理解作为一个草根的心态吗?”

“当然理解,我当然理解。”对杨澜说完,黄渤自然而然地再次将头扭向观众席的方向,颇显认真地说,“我就说,别把最后的结果当成唯一的,其实用心享受‘在路上’的这个过程是最好的。”黄渤的这些话一说完,观众席上掌声四起,大家都被他的故事打动了,也的确在他的话语里受到了一些启发。

在黄渤参加的这期节目中,自从观众提问后,黄渤有好几次将身体转向观众席,向在场的人们表达他的看法,鼓舞那些以提问者为代表的迷茫年轻人。与人说话,眼睛盯着对方,不要左顾右盼、漫不经心,这表达的是最起码的尊重。黄渤没有因为对方比自己年龄小,而且是不起眼的普通青年,就不注重这份尊重;也没有因为杨澜是非常著名的主持人,就只照顾到她的感受。这样的做法,使观众们觉得很贴近。

当迷茫的年轻人提出问题时,他们心里首先备着一份期待,极其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启发和建议,哪怕是一丝安慰也好。而且,听惯了前辈们说教的他们,最不愿意接受的说话方式,便是很多所谓成功人士自认为了不起地向他们指手画脚,告诉他们“怎样做才会成功”。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在年轻人眼中比较成功的人,遇到需要安慰他们浮躁而迷茫的心态时,最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角度,试着与他们的心理状态取得一定的交融,比如像黄渤一样,首先承认迷茫是存在的,自己就是那样走过来的,用一连串好玩的例子可以说明。然后,再进入真正的安慰阶段。如果之前没有铺垫,使他们与你达成心理上的共识,无论你说什么话,都不会起作用。

安慰别人,一般要能够使对方带有沉沦色彩的情绪,得到一定的慰藉,获得一定的升华。黄渤幽默风趣地讲解他以前经历过的酸甜苦辣,然后告诉处于青春迷茫期的年轻观众,等你终有一天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再回头来看当初的阶段,必然会明白,那才是你最轻松、最快乐的时候。迷茫是正常的,但不应该埋怨或者选择逃避迷茫。那时的你虽然辛苦,但也过得简单;虽然似乎什么都没有,但又充满了无限可能;虽然不知道路在何方,但只要朝着一条路走下去,它很可能会成为你的正确方向。

当谈论孩子时你该谈论什么

我们要把爱给孩子,但不能成为孩子的附属品

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重于一切。大多数人在有了孩子以后,总会非常疼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摔了。甚至有的家长因为太过溺爱,将全部的爱给了孩子,从而会失去自我。在中国,很多家庭的事情都会围着孩子转,所以中国小孩也就有了“小皇帝”的戏谑叫法。

父母们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往往是自家的孩子。仿佛每个做父母的,都有自己独到的一套教育理论,但共同点都脱离不了“怎样做才算是对孩子最好”。本来这也没什么问题,但时间一长,家长们之间似乎都忘记了谈论与自己有关的话题,如果从别人口中听到自认为更好的方法,总会在回到家后一股脑儿地付诸到孩子身上。

很明显,这样做最不好的一个后果,就是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反之,身为父母,也会将孩子的一切无限放大,以至于在向别人,特别是向那些新晋父母传达育儿或教育经验时,就会将之前做得也许不算好的方式方法传播出去。

我们没少遇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已经很大了的父母,对刚刚有孩子的年轻小两口夸夸其谈,甚至是理直气壮。稍微有点儿理性的人,就很容易听出他们所谈论的内容中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可是,那些自认为有经验的父母,是因为不懂或者不够聪明而不知道自己在教育上的短板吗?也许有的家长的确如此,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已经沉浸在自己所谓的好经验和好方法当中,很难再站到更高、更客观的角度去反思自己,这便是失去了自我意识的表现。

所以,在谈论有关孩子的话题时,说话方法尤其重要。2012年1月,刚刚有了女儿才半年左右的黄渤,在《鲁豫有约》节目采访中,与主持人陈鲁豫就谈到了与对孩子的爱有关的话题。

陈鲁豫:(与女儿)能有互动了吗?

黄渤:会咿咿呀呀的,但是还没有那么……还没法做正常的交流。

陈鲁豫:那如果以后拍戏需要离开她很长时间,你怎么办?

黄渤:就目前想的还好吧,应该问题不是太大,但不知道到那时候会怎么样。

陈鲁豫:可是你想一旦你要拍戏,离开很长时间的话,你可能会错过她(的成长)……比如叫第一声爸,走第一步路。

黄渤:你别跟我提这个(笑)。我一想,对,是哈,那没办法,那怎么办啊,我不是还没到那么成熟嘛,我也没太想清楚,但我觉得我可以把我的爱给她,家里边所有的人都可以把爱给她。但是我们要帮助完成一个她自己,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丧失了我们自己,也不要被她影响得慢慢就成了这个个体的一个附属品,每天在干这干那。

陈鲁豫:你该干吗还是会去干吗。

黄渤:我目前是这么想的,过一段是什么样儿,就不知道了。

在这段对话中,黄渤明确地说出了有关教育孩子的观点。首先,他会和家人一起,将父母或其他长辈们该付出的爱,义无反顾地给自己的女儿,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给孩子爱并不是一味的溺爱,而是有助于孩子更好成长的爱。这就是黄渤所说的,“我们要帮助完成一个‘她自己’”——所有做父母的,在赋予孩子无私之爱的同时,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既算是爱孩子的方式,也算是爱孩子的目的;再次,在爱孩子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父母也都是独立的个体,谁都有一个内在的自我,不能因为多了一个值得自己付出无限爱的人,就忘记了自己。假若真是如此,实际上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

身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黄渤通过媒体向亿万观众表达的教育理念显然是非常合适的。不过,作为一个理智而聪慧的人,黄渤也给自己留了说话余地,过段时间他会不会改变,也还是个未知——这样说本身也是比较聪明的说话之道。

紧接着,黄渤谈论了作为父亲在有了孩子后的喜悦与责任。

陈鲁豫:那你内心的那个“孩子的你”还在吗?

黄渤:还在啊,就是说实话,一开始我就对这事儿挺害怕的,老觉得这个……

陈鲁豫:当爸的事儿很害怕是吗?

黄渤:对,我老觉得一有了小孩了,这是不是自己前半生就过完了,开始过后半生了就觉得,还是有点儿……但是真的就是一步一步地走到这儿了,然后就坦然面对吧,还是接受。

陈鲁豫:你没热泪盈眶吗,你抱着小孩那个第一瞬间?

黄渤:没有,我当时还觉得挺奇怪的,怎么突然出来个小人儿,然后我就得欠她一辈子了。每个人对这件事情的反应都不一样,我一开始还觉得老是不太敢相信这事儿,你知道吗?

陈鲁豫:那现在呢?

黄渤:现在慢慢就开始收获喜悦,每天看她咿咿呀呀地高兴啊什么的,觉得挺好玩的,我也相信就我现在这嘴硬不知道能撑多久,因为以我的性格,我估计我担心有一天就完全投降了,就完全不会了。

陈鲁豫:肯定是,爸爸对女儿是没有办法的那种感觉。

黄渤:可能是。

陈鲁豫:可能是。你就会一辈子欠一个人。

黄渤:对啊,我说这凭什么呀?

陈鲁豫:不凭什么,就因为你是她爸。

黄渤:对呀,对,就是忐忑地面对着,而且就是不知左右地在准备接受着。

陈鲁豫:但我觉得这样挺好的,之前该付出的努力也付出了,该有的收获也有了,然后还多了个孩子,多好。

黄渤:尤其是有了一个小宝宝,能让你想开一些,就是在半山腰挺好的,山顶风太大,我特别希望能在这个阶段。包括享受家庭的生活也好,或者说享受自己工作事业上带来的快乐也好,希望不要太快,我就希望慢慢来,就是说你在半山腰也能浏览一下美好景色,但是还有继续攀爬的空间,就是我还希望晚一点儿往山顶上去。

陈鲁豫:对,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黄渤:对。

黄渤并没有一味地谈论有了孩子后,自己心情多么喜悦舒爽,而是将自己的心理转变过程整个讲了出来:首先是害怕,一方面因为多了一个需要自己照顾的人,也就多了一份担当,对这份担当有所担心,体现的是他知道自己该有更大的责任心了;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些思考,因为从此以后他跟之前就该有所不同了,如果自己之前在没有下一代的时候还算个孩子的话,那么从此刻开始就应该是有了下一代需要照顾的大人了,这是人在现实中的成长,也是心理上该有的成长表现。其次是坦然面对和接受,生儿育女是很正常的,有了这个事实,即便还没做好太扎实的心理准备,也应该瞬间让自己接受这份责任与担当,明确地告知自己,从此你将与以往不同。实际上,无论是谁,无论提前做了多大的心理准备,当你初为人父母,都似乎会觉得自己有点儿准备得还不够充分的感觉,因为身份的转变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而顺畅的。黄渤还说出了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了孩子后,对他的整个事业和生活都带来了影响。除了该承担的责任以外,还有了对享受生活和工作乐趣的更多思考,比如想开一些、希望“半山腰”的生活状态持续时间更长一些。同时,前方还有空间供自己上升。也就是说,在注重生活质量方面会更加注意。

黄渤所说的这些与孩子有关的话题,看似并没有多少内容,但却说得非常到位,几乎每一个观点都恰好表达出了最该注重的地方。爱孩子理所当然,不因此失去对自我的考虑,也是天经地义。在孩子面前不要丧失自己,也为孩子的成长树立了自立和自爱的榜样,而将这样的理念传达给大众,体现的是说话的人在某一特定方面的思考和口头表达思考的能力,还有更高层面的公众责任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东西。

聊天时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

做生意时,曾被追债人逼得东躲西藏

《楚辞·卜居》中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有自己的短板。当用自己的长处去与别人的短处比较时,自然会大放光彩,可当薄弱的地方遇到别人的优势之处时,在瞬间被击倒也是正常的。

我们在看待水平与能力的问题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来正视。既不能因为自己展露了优势就对别人嗤之以鼻,也不能因为自己在不擅长的那一方面露怯就妄自菲薄,更不能因为自知在某方面有短板就遮遮掩掩,无法豁达地对待。正视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是最健康也是很积极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平时的聊天中,如果能够坦然地谈论自己的短处,不仅不会让人觉得你水平和能力不够,反而还会增加别人对你的印象分,感受到你的坦诚与可爱之处。

2011年8月,黄渤在接受凤凰网娱乐频道专访时,向著名娱乐记者和主持人何东讲述了他在成名之前,曾经参与创办企业时的窘况。可以说,开工厂做生意这种事情,在对它没有丝毫兴趣的黄渤手中,做得捉襟见肘,处处遭遇尴尬与无奈,而这并不是黄渤擅长的工作领域。

何东问黄渤:“1996年,你就一猛子扎回青岛真做生意去了?”

黄渤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隐藏,还主动讲了很多细节:“我现在回头想,都不敢想象,那时候是做了梦还是怎么回事,也真是挺好玩的。你如果熟悉工厂,就应该知道车床是什么东西。但是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车床,就回去开工厂。然后要买设备,跟人合作。我跟一个韩国人合作开厂,整理了一些清单,需要买加长的20还有30的车床,就去机电商场的柜台看,一溜儿地找。因为之前看过的是图片,图片上多小啊,我哪儿知道实际多大?就趴在柜台上一排一排看,没找到。我想,要先看车床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比较。后来我就问,这种车床你们有吗?柜员说,有啊!我就问在哪儿,怎么不摆在这儿。他说在仓库呢,这儿也摆不下呀!我就没敢再说,去了仓库一看,这么大一东西,这才知道,车床是个什么样的设备。人家都奇怪,一般买设备,哪儿有不是内行的?哪儿有说外行去买这东西的?就人家跟我说的那几个技术指标,我是完全不知道,完全听不懂。得,是不是这个吧!就是这个,行,拿走。我就带着这个机床,回去了。

“回去以后就开始行动,可是我又不懂技术。然后就去采购吧,慢慢就熟了呗,天天接触轴承、不锈钢、钢管,各种价格也就摸熟了。因为老采购,客户老请吃饭。开车去了饭店,大家坐一桌子。介绍一下,这个是不锈钢张老板,这是轴承李老板,这是梁距王经理……你好,这是黄总。大家就坐在一块儿开始聊,聊聊钢材,聊聊最近的价格,然后说说哪个厂子的质量好。聊来聊去吧,越喝越多,回头再一想,真没什么好聊的,因为真不是兴趣相投,真的叫‘话不投机半句多’。但是为了熟悉这个行业,又不能不聊。慢慢地就喝大了,最后司机把我给扛回去了。躺在车上,迷迷糊糊看着外面的车影一道一道往后飞,自己都想骂自己一句,干吗呢这是?真是可笑。你知道,有时候人真是挺可笑的。而且更可笑的是,因为不会做生意,我买东西也不喜欢赊着账,而别人的做法都是你先给我东西,记上我第一次采购了多少东西,等我下次再采购的时候,给你结上面的百分之多少,永远有一个压着。公司内部也有个流动资金,这部分钱是活的,可以拿着钱去做其他的项目。我就不成,我这脑袋不好用,怕忘了,买了东西就赶紧催会计快给钱,别人从没有我结得那么利索的,一般到年底还被催账。在我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我都是现款现结。也就因为这个,人缘结下了。

“1996年、1997年突然来了亚洲金融危机,尤其对韩国影响不小。我们的业务中也有针对韩国的一些机械设备。金融危机一来,所有人都赊账拿不到东西,但是我能,因为我信用太好了。你知道,我之前从来没欠过钱,现在拿东西,什么东西都赊,结果赊得越来越多。一开始是几十万,后来是几百万,几百万赊下来以后有点儿担心,谁知道金融危机什么时候会来。设备人家还继续要,但是钱打不来,又要继续做新的设备,进新的材料,就这么循环。结果,赊的越来越多。而且别人知道我这是一个针对韩国的企业,韩国的金融危机那么严重,谁知道什么时候过去,万一你的这个企业破产了呢?于是,就慢慢开始有来要账的了,因为实在是欠得太多了。我那时候也不是不想给,但是真没有啊。

“那时候,真的是经历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在生意好的时候别人对你的态度,跟你没钱的时候那副嘴脸,真的是不一样。还有,他们又怕把你得罪了,因为你得知道来了钱以后先还谁后还谁,这还有个学问。客户们依然请你吃饭,以前我家里电话从来没给过别人,我手机一关,他们也没办法。后来不行了,家里都来电话,不停地响,接了电话,对方就说中午一起吃饭啊,在哪儿哪儿,没事儿,我这就去接你。‘啪’地把电话挂了。你说你躲人家,也觉得老不好意思了,行,来吧,来了也好跟人解释解释。结果去了人家压根儿跟你不提还钱这事儿,一顿胡吃海喝,喝完了以后,快喝醉了,对方就开始跟你套钱的事儿,就开始聊到正事上。一聊到钱。真是掏心挖肝地在那儿说,让你觉得这个人真好,真可怜。我那时候是真没钱,我要是有钱,一定当时就给了。那表演,比什么都真诚,太真诚了。但是等你回头酒醒了以后,再想这些,才明白都是套路。来了以后不聊事儿,全聊感情,聊完了以后,最后说到钱的事儿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我也想还钱,没有啊。

“还有在工厂里,或是公司里,突然来了很多站岗放哨的,还不让员工告诉老板。我说这怎么办?已经跟人说了好几天了,说过两天就有钱,现在还是没有,这再怎么说呀?公司里屋有个秘书,我就说你给挡一下,说我不在。我就在里屋待着。秘书去跟人家说了,对方说那我等等吧,我就在里屋听着外面的动静,听得清清楚楚的。他们就一直在那儿诉苦,我自己也觉得挺不对的,但是怎么办呀?在外面聊聊,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我自己在小屋里面闷着,上厕所都出不去。后来好了,人终于走了,走了之后我可算出来了,仰天长啸,这怎么办呀。刚说完,人家掉头回来了,东西忘拿了。哎呦,一见面,那个尴尬呀!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你知道吧?所以我跟你说,之前的这些林林总总,现在回过来想,对现在自己的表演,其实真的很有帮助。人的阅历真的就像一个大硬盘,不断往里面装东西,装了不少的东西。”

黄渤对何东说的这些曾经活生生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几乎全部是他在做生意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短处:不了解行业、不会经营工厂、遇到金融危机时手忙脚乱、生意应酬中各种对付、被别人逼债逼得躲躲藏藏,等等。这些事情,不光是有点儿尴尬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遇到的与生存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可是在他心里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当成为一个名人,曾经艰难的奋斗历程仍然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都无法抹去。因此,在与别人谈论到相关话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然正视。有很多人,在成功以后,恨不能坐上时光机器回到过去,将所有的人生瑕疵都给擦除干净,被别人问到时,要么搪塞过去,要么做出一副打死不承认的样子,再不就是极力辩驳,这些都是不能正视自己的行为。

黄渤在说起不堪回首的往事时,能够淡然谈论,像回忆别人的故事一样,有声有色地讲出来,胸襟开阔,让人能够清清楚楚看到他内心最健康的呈现。而这些,对他后来在演艺事业中的优异表现,以及在粉丝和观众心目中留下的美好印象,没有丝毫影响。因为谁都清楚“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才,长短强弱在每个人身上都是自然之理,只要能够正视就好。

关于长处与弱点的辩证关系,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说明。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一个人的长处就相当于上等马,短处则是下等马。“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何况是芸芸众生?因此,在与别人聊天时,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是圣人之举。即便“圣人”的概念只是个传说,但我们能够以实际表现正视自己的短板所在,也是比较明智的做法。不过,也不要动不动就拉出自己的“上等马”与别人的“下等马”去比较。而当别人让你拉出你的“下等马”遛遛时,也根本不必为难,因为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至少也是有一匹“上等马”存在的。

如何表达对命运的看法

命运是很奇怪的东西,你得学会“软坚持”

“你相不相信命运?”

“你觉得自己的命好吗?”

“这都是命啊!”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听到过关于宿命论的讨论。对命运的看法,一贯比较高深,属于哲学范畴的话题,也涉及唯心与唯物层面,稍微一不注意就会掀起针锋相对的讨论,讳莫如深。

人们往往相信命运的安排,“人在做,天在看”“冥冥之中注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这些很常见的说法,都是有关对命运深信不疑的态度。反之,“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勤能补拙”“子不语怪力乱神”等等,则表达的是不相信命运,只相信客观事物的态度。人作为高级动物,在很多客观实际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认识高度,也创造了无数的理性成果,但同时的确还存在着大量未知与不可控的东西。因此,关于命运的说法,从来都是处于探讨当中并没有定论。

所以,如何表达自己对命运的看法,是时常会遇到的问题,又是很难摆脱直接面对和谈论的话题。那么,当你遇到类似的讨论时,该怎样回答呢?看上去似乎无论如何回答,都不会涉及是非对错,可毕竟单纯地从回答层面来分析,也会有个与说话水平相关的高低之分。

在2011年新浪娱乐频道采访黄渤时,主持人何东也向黄渤问到了类似的问题:“我最后有个私人问题,你唱歌十多年,又演一部部电视、电影,然后1996年煞有介事地当老板。绕了这么多的人生圈圈,你走到现在,你信‘命运’这两个字吗?也就是说,我想问你的是,你黄渤对自己有的东西是不能左右的。”

何东作为一名一贯被认为有深度又比较刁钻的娱乐记者,很多情况下提出的问题都不好回答。此时,他所提的问题,就是让黄渤回答,在对自己人生的很多方面不能左右的前提下,对命运的看法。

黄渤是这样回答的:“命运这个东西吧,怎么说呢?没法说信或者不信,也没法说信或真的信。为什么信命运呢?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唱歌的出来,满文军、沙宝亮、‘零点’……难道周围真的就没有比他们好的了?一定有。但是为什么是他们成名了呢?在我去北京的时候,沙宝亮已经在这里唱了好长时间了,台上台下,能唱能跳,他怎么可能不出名呢?他真的是很有实力……多少年以后,沙宝亮因为一曲《暗香》才红了起来,那么之前的那些年对他来说是公平的吗?可以说他是命好,但他如果不坚持,可能也就没有成名的机会了。满文军在我去北京的时候,已经快唱十年了,但他一直坚持着。你说那真的就是命吗?最终他成名了,可是他如果没有坚持,他会有后来的成就吗?我觉得好多东西都是对立的。拿我自己来说,你说是命吗?也是命。我长成这样,何德何能?戏让我演着,还给我各种奖项。这不是命是什么?我还阴差阳错的,就开始演戏,并且演得还不错。但是回头讲,记得以前我讲过一个词——‘软坚持’,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你如果说,演戏、得奖之类的事情,我在五年之内、两年之内,一定要挤破头也达到目标,我抽了血我也得去拼,就太急功近利了,我从来没有那样想。我过去又是唱歌又是干工厂,后来又回来唱歌这些经历,是因为一直有个好的目标牵引着自己的坚持,让我能一直不断地往前走。包括后来我开始演戏,演戏是为什么?我喜欢这东西了,它对我有吸引力,它一直是我的动力,我就是在为之而努力着,为之而不懈地使着劲儿,你铆足劲儿才能在这条路上走。也只有你走在这条路上,才能碰到命运的那根小指针,它才有机会把你提起来。你不走哪儿来的命运?就像我,要是一直回去干工厂了,现在就能演戏?这不是开玩笑嘛!谁叫你过来演戏,怎么可能呢?”

由于是面对面的采访,所以黄渤在表达时,语句和用词上有些凌乱,但他想要说的意思,在逻辑上是比较清晰的。关于命运,他不能直接回答相信与否,毕竟与命运相关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命运的概念也比较含糊,范畴又很广泛,要想单纯地回答相信或不相信,都是不好实现的。因此,黄渤选择了用实例来让高深的问题落地,让抽象杂乱的内容变得明晰一些。

黄渤例举了在他唱歌时和他同一时期拼搏于歌唱界的歌手们,因为一直坚守着,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要说是命运使然,也没什么错,因为一直在这个领域里奋斗,最终的结果自然成了自己的命运。而我们能从这个所谓的命运中看到的缘由,就是作为一个奋斗者的拼搏精神和勇于坚守的意志,包括黄渤自己。他在演艺界和商场中混了那么多年,最终没有获得多少使人较为信服的成功,说是命运的原因,是有道理的。但归根结底,命运并不是人们所说的未知领域,而是自己在这些方面存在着一些欠缺,比如没有遇到恰逢其时的机会,没有长期不懈地坚守下去,甚至没有那么大的爱好与兴趣。

可见,黄渤回答“命运”的问题,并没有聚焦在可以用于推卸自身责任的范畴当中。比如,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没有获得成功或者取得一定的成就时,就自然而然地推卸说,这都是命,而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黄渤肯定了自己对命运的相信,只是他将命运理解为与自己的恒心、毅力、意志、努力以及对机会的把握等紧密相连的东西,无论最终获得的是什么结果,都是源于自己之前在奋斗道路上一步步的沉淀与积累。

如此理解和表达对“命运”的看法,既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勇于承担一切人生结果的表现,也极具励志性,对其他人会形成一定的鼓励。试想一下,如果根本不肯定“命运”这一概念,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偶然,那么无论你说得如何好听,都不会对别人产生太大的积极意义;而如果完全肯定“命运”,以及那些自身之外的其他诸多因素,同样对他人没有多少激励作用,人们会守株待兔一般去等待外部的时机来临,把自己的最终收获与外界的因素联系得更加紧密,从而失去自身奋斗的动力。

因此,唯有肯定了“命运”的存在,并且将它阐述为与每个人自身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才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最科学的理解,也才能在其他人那里形成一定健康而积极的影响力,发挥出它该具备的社会责任,特别是话语较受大众关注的公众人物。

综上所述,我们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会碰到各式各样的话题,无论是否承认它们的重要性,都不可能抹去它们存在于社交中的意义。我们平时可能无心谈论的任何一个话题,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所以选择如何去回答和探讨,是需要技术含量和社会责任心的事情。不要以为它们与自己无关,要知道,唯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将自己的格局逐步打开,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升。

与人聊天千万要认真

不少演员都认真,但黄渤是极度认真

从小到大,我们听惯了来自长辈、老师、领导们类似这样的告诫:做事要认真一点儿,认真做作业、认真看书学习、认真写文案、认真听讲……关乎“认真”二字的教导,基本上是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一路走过来的。

认真,是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一种态度,更是人的成长和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只有态度认真的人,才能够沉下心来,投入到自己所做的工作当中,朝着可以成功的方向前进。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认真态度都没有,总想凭借投机取巧或者借他人之力达成所愿,是不可能真正地完成目标的,更不可能使自己获得成长。

说话作为人们之间交流看法和表达思想的最重要形式,自然也无法离开认真的态度。我们在与一个人交往的过程中,对方说话的态度是否认真,是一目了然的。无论面部表情、眼神流露、语气口吻,还是细节描述、兴致体现,甚至说话时长和主动程度,都能够比较明显地表露出说话人的态度是否认真。

做事与说话的态度认真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与对方交流心情、交流情绪及交流愿望。很多时候,从一个人的说话态度上,也能够察觉出他做事的态度,以及他平时为人处世的综合品性。

《文苑》杂志2011年第8期刊登过一篇文章,名为《认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作者楚留湘在文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早在1984年,一位名叫格里希的德国退休企业家受中国一家柴油机厂聘请,担任厂长职务。格里希上任后,在他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便单刀直入,直奔主题地针对质量问题“开炮”:“如果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那么清洁度就是气缸的质量及寿命的关键。”说着,他当着有关领导的面,从摆放在会议桌上的气缸里抓出一大把铁砂,脸色铁青地说:“这个气缸是我在开会前到生产车间随机抽检的样品。请大家看看,我都从它里面抓出来了些什么?在德国,气缸杂质不能高于50毫克,而我所了解的数据是,贵厂生产的气缸平均杂质竟然在5000毫克左右。试想,能够随手抓得出一把铁砂的气缸,怎么可能杂质不超标?我认为这不是工艺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生产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心问题,是工作极不认真的结果。”一番话,把坐在会议室里的有关管理人员说得坐立不安,尴尬至极。

从格里希的说话经过和他所谈论的内容中,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的认真态度,而这份认真则是建立在责任心的基础之上,与产品质量息息相关,或者说与工厂的未来发展及生存都紧密关联。可见,认真有多不可或缺。

黄渤身为一名经常被人嘲讽“颜值”的明星,能够经过十多年打拼,成长为人们心目中最具实力的偶像之一——就像他在多次采访中所说的——如果没有那股认真的拼劲儿,怎么可能会有今天的成绩?与黄渤合作过多部电影,同时也是他好友的导演管虎,就曾经总结过自己为什么和黄渤一直非常融洽地合作了这么多年:“不少演员演戏都认真,但黄渤是极度认真。”

根据资料,管虎当年在执导电影《斗牛》时,主演黄渤付出了普通演员难以想象的艰难,其中有一场戏就拍了138条才通过,如果没有一根筋的踏实认真,怎么可能坚持完成,进而获得“金马影帝”的殊荣?黄渤也曾回忆过拍《斗牛》时的情况——“磨烂了36双鞋,还有一个把我往井里扔的镜头,拍了四五十条后,举的人都没力气了,手一滑我腰就摔(到)井沿上了,当时眼一黑,得,这腰是废了。”

同样,在拍宁浩导演的电影《无人区》时,黄渤为了找到自己饰演的“杀手”的那种状态,“一开始我还是做加法,给人物加了许多凶狠的动作、表情,后来才发现应该做减法,把多余的东西都去掉。但那时候我的戏已经拍了三分之一了,就去和导演商量,导演在吞了几口鲜血以后,同意将之前拍了半个月的戏都废了重拍。”黄渤做事的认真程度可见一斑,而这样的认真并不止体现在做事上。

作为一位当红实力派演员,黄渤接受过无数次的记者采访,而在每次与记者和观众互动时,他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待别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甚至主动积极地帮对方完成他们想知道的内容,仔细地讲解一些细节故事。听众既能听得兴趣盎然,也很容易从中看出黄渤融入骨髓的那股认真劲儿。在何东2011年对黄渤的专访中,就能很容易看出这一点。

何东:“你最初想在北京唱歌唱火了,但是没火。妙就妙在什么地方呢?你这个人好像——我注意了一下——还真没怎么缺过钱。从你开始走上社会,生活上就没有什么困难,唱一场也能挣2000多块,但就是不想老这么‘耗着’。我注意到这两个字挺好玩。每天早上,一起来就坐在床上待两小时,我今天去干吗?那我就要问了……就是我不缺钱,可我的精神完全处于‘耗着’的状态,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黄渤:“简单。那时候也没像你说的那么不缺,就是最起码没到交不起旅馆钱、交不起房租、每天吃方便面的地步。就是之前唱歌吧,不论是去南方也好,还是去全国各地巡演也好,慢慢觉得人得有点儿小追求,得有所发展,最起码得出一张唱片,是不是?我就找了个签约公司,但是后来发现,我在那儿唱歌,永远还是在唱夜场,唱歌厅,唱的究竟是什么,跟想象中的音乐生活其实一点儿都不搭边儿。后来去广州,那时候不是有什么太平洋之类的歌曲嘛,发现人家是这么演的,你却还是那么演的。后来,眼前就老有团亮光,觉得广州现在音乐火,可以去那儿演演,但好像又跟自己没关系,亮光就灭了。再后来,你认为火的应该在北京,那团亮光又亮起来了。北京可是文化中心,所有的机会都在那儿。我去了之后依然是找一个场子,唱着自己的歌。后来发现,这里跟自己也没关系。当这团亮光再灭了的时候,感觉自己就跟蛾子似的,没火可扑了。毕竟,有个火在眼前还有得扑,可是在那个地方,每天依然还是这么唱着,就不知道自己这是在干吗。而且觉得自己的青春真这么就流逝了,就跟每天按了一下抽水马桶那个按钮似的,‘哗’一天过去了,‘哗’一天又过去了。每天就下意识地觉得,我得找点儿有意义的事做。哪怕今天写了一首词,那也没白过;哪怕今天把自己的小样送到一个公司去了,不管结果怎么样,毕竟今天干了点儿什么。后来,家里人也打电话问我,唱够了没有!还这么晃着干吗呀?老在外面晃荡,还不断地给家里面发各种宏愿。其实,那都是渺茫的希望,连自己都看不到的希望。总告诉家里人后面会多么多么好,可是自己在那儿待着,真是每天一起来坐那儿就愣神,今天干吗呀?真是一点儿不假,半个小时四十分钟的,绝对有。我就总在那儿琢磨,最近还能干什么事,要不出去演演?再挣点儿钱回来干吗?要不就是录小样,找唱片公司。我过去经常去的那些唱片公司,觉得印象特别深,去一家公司给人家递一个小样,对方都说好好好,回头再跟你联系。但别管那些小样贵不贵,可都是花钱做的。虽然也没多贵,可是等你一出门,就扔在旁边一个小仓库里。我记得有一个方纸壳箱子,里面扔着各种各样的碟片,还有我自己录的小样,满满一摞,我当时就想回去把我的小样要回来。但是呢,那时候又没有别的办法,每天只能这样一天一天过,而且最恐怖的,是你不知道明天该干吗,这种日子真的受不了。其实过日子,再苦再累都没关系。只要你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当时其实没那么清晰的认识,就是每天慌,干什么也踏实不了。比如你忙乎一阵子,朋友晚上叫去喝酒、吃饭,你觉得特高兴,终于放松了。但是一想,去也没有什么意思,就算你每天放松一下,又怎么样?放什么松啊!那时候,其实是最难过的,也是最痛苦的。”

何东:“在这种‘耗着’的时候,你跟家里发宏愿,还跟自己下决心?你告诉我你内心深处有没有怀疑过自己?”

黄渤:“有,当然有,自我怀疑。因为当时更清楚一点,那时候像孙楠、韩红,他们占据了一线,而且占据了那个位置多长时间啊!为什么?因为整个市场都很低迷。那时候,全中国没有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不见出来一个新人。得耗到什么时候?你说你出来等着,那得等到什么时候去?所以说,针对整个大环境来说,每一年,你看谁说没有希望了?今年还出了一个谁谁呢!你看黄格选,满江,都出了还不错的歌。但是回头想想,对于整个大环境,一年也就出那么一两个新人,就算真是轮到你了,得到什么时候了?仔细想了想,就真的是慢慢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一种怀疑。但是呢,这真是个大鸡肋。走了,前面这么多年的奋斗努力都白费了。思前想后还是回去了,我回家做生意去了。家里面倒也有人做生意,我姐一直拉着我回去做生意。我就觉得,就此告别了,这事儿真的是不敢想象。但是,真在这待着干吗呢?继续一天一天耗?继续一天一天慌?没有意义。那段时间,我就是这样的状态。”

看了黄渤对过去某一阶段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和心路历程的讲述,我们对黄渤在那一时期的生活或者生存面貌,有了一个相对综合立体的了解。按常理来说,人们被问到过去经历的心酸与艰辛,尤其是与后来的生活反差较大时,都不愿意提及。很多主要靠名声吃饭的演艺人士,在被问到过去的奋斗历程时,能够回避则回避,能够淡化则淡化,而非常认真地让思维进入回忆当中,向公众描述曾经“蓬头垢面”的生活状态,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但是,黄渤却非常主动地将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原原本本地呈现了出来,不光描述了当时的现实状况,而且对自己一路走来时的心中所想,无论是在积极的方面,还是在彷徨过、忧郁过、沉闷过、怀疑过等消极的方面,都比较细致地讲了一番。只要主持人能够“揪出”一个话题点,黄渤就会将或土气苍苍,或捉襟见肘的往事娓娓道来,丝毫没有凑合和糊弄问话人和观众的意思。毋庸置疑,只有一个内心敞亮而真诚的人,才会如此认真地去对待每一个提问,才会如此“老实”地描述自己灰头土脸的过往。

黄渤的很多朋友,无论是演员、导演、歌手,还是从事其他行业工作的普通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说过,他们特别喜欢与黄渤在一起,听他说话,讲各种各样的事情。因为与黄渤在一起,从来不会因冷场而尴尬。这其中的缘由,一方面是黄渤向来说话机智幽默,又善于调节社交氛围,制造欢快轻松的聊天场面;另一方面,就是黄渤说起话来有着一般人无法与之相比的认真,他的这种认真往往能够将社交场合出现的无聊空隙都填满,使聊天气氛和情绪都能丰润而饱满,从而取得最好的交流效果,大家也都能从这种氛围当中,体会到舒爽宜人的感觉。

要做到说话认真,并不是多难的事情,只要在与别人聊天时,把自己的身段放在合适的位置,抱着尊重对方的姿态,将注意力集中到属于自己的场合当中,放松心情,在宽松愉悦的状态中互动。其实,认真的态度,说起来简单,要做起来也不难,难的是能够让这种认真的品质融入到日常的为人处世当中,变成优秀的素养,这就需要自律和坚持,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内化在行为当中,拥有令人钦慕的说话之道。

要平易近人但不卑不亢

演员被定型又能怎样,谁也无法抹杀卓别林的伟大

当一个人到达一定的位置后,能够仍然保持原来的做事风格和说话方式,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虽然每个“混大”的人都极力想给别人一种“我没变”的印象,可要真的实践起来,就会是另外一码事了。这是人性共有的弱点之一,无可厚非。而且,当到了那个高度,无论接触的东西,还是别人对你的态度、你需要考虑的事情,都会发生极大变化,影响到你的方方面面。有时候即使你明确地告诫自己要保持本色,也很难实现。

因此,要是有一个人在他非常普通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到了功成名就以后仍然是原来那个样子,必然会让人觉得他很了不起。据说,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做北京大学副校长时,有一年开学期间,在校园里碰到了一位打听宿舍楼位置的新生,对方看他穿着朴素,貌不惊人,还以为是校园里的环卫工人。季羡林友好地将这位学生带到了他要去的地方。过了两天,北大召开开学典礼时,那位学子看到坐在主席台上的老头,正是给他带过路的人。此时,他才知晓,原来人家就是赫赫有名的季羡林教授。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当然是因为季羡林平易近人的品质,在北大学子以及其他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能做到平易近人,缘于对别人的理解和有换位思考的宽厚和善之心。只有从对方角度出发,体谅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才会放低自己的身段,与对方平等交流和交往。也因此,才能在与人说话时,让对方感觉到你丝毫没有架子,是从别人角度考虑过的。不过,平易近人并不等于投其所好地奉迎,那样显然是比较势利的行为。很多明星在粉丝面前,为了令其感觉到自己有多平易近人,一味地装成弱势无比的样子来说话,这种做法归根到底是为了取悦别人。真正的平易近人,是既诚恳朴实,又不卑不亢,是为人处世的高境界表现。

在2011年何东对黄渤的专访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何东:“接下来就是《疯狂的石头》。我这人有点儿较劲,我一开始不喜欢这名字,觉得很贫,你知道吗……后来有一天,我拿着劲儿在那儿看,也没别人。我就想着,不笑不笑。前面那个‘别摸我’什么的我还可以不笑,觉得这都是噱头。就是到了黄渤在井里,这石头,车轱辘把井盖压了,哎哟不行了,这真不成了,我就已经笑炸了……有的人认为你只会演喜剧和行业里的人,你觉得这是不是又是一个误会?”

黄渤:“我挺接受这事儿的,而且主要是我没多大奢望,我就是希望别人能认可……而且特逗的是,刚拍完《疯狂的石头》,就在紧跟着的采访里面,就有人问,说这个影片是不是把你定型了?是不是就对你以后的发展有所限制……当时我高兴还来不及呢,限制?我这不是求你限制我嘛,哪儿有这么多其他的想法?

“我那会儿,其实早就已经求之不得了。这种限制和定型首先是别人的一种肯定;另外,也别得了便宜卖乖。你说,哎哟!我多么痛苦啊,我被我的角色给限制了,这多没必要啊。很简单,当时我就说,什么是型?型是怎么定的?不都是你给观众的印象吗?你要是有能力,再给观众另外一个‘型’呗!如果你改不过来,可不就定型了嘛。你要是能换得过来,就每天换一个型,到最后你不也就没型了嘛。

“但回头来说,定型怎么了?卓别林一直定型了,厉害吗?牛吗?周星驰一直定型,你能做到吗?对不对!如果你真的是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了,挺不容易的!所以说,定型没什么。我甚至觉得都没有勇气说自己被定型了,而且整个大市场也不允许,还没有那么大的土壤能够让我成为一个成功的喜剧演员。当然,这是后话,也是我后来自己开始做工作室筹备一些东西的原因之一。定型是什么意思?并不是意味着没有创新了。因为喜剧是个大范畴,你要是真把喜剧演透了,就算是定型了,也挺好的。能演好喜剧,我觉得是需要智慧的,也是需要控制好度的。”

何东:“要把握好那个度,还无奈的。”

黄渤:“那个度你能把握到哪儿,就是那种错位你能控制的地方,我觉得是没那么容易。我也喜欢演喜剧,但不代表我不能演和不喜欢演其他类型的戏。不同的戏能给你带来不同的体验,过瘾!喜剧老是要装作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特认真地干一件特傻的事。咱再说到喜剧上,有时候看到网上说什么‘新喜剧之王’‘接班人’等称号,我自己看着就想乐。你知道吗?我就是做很简单的事,一个喜剧演员很不容易演好,更别说你想做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甚至想做‘喜剧之王’。你靠什么做?要看看一年能有几个好看的喜剧,中国人里有几个好的喜剧导演。”

何东:“包括好的喜剧本子。”

黄渤:“确实包括好的喜剧本子,但是它会不会都来找你?没有好的喜剧本子的话,你靠什么来支撑自己做一个喜剧演员?这不是开玩笑呢嘛!所以说,做一个好的喜剧演员是挺尴尬的。你也不得不去接各种各样的其他类型的戏。我挺喜欢喜剧的,但是我也从来没说一定要把自己限制在喜剧里,因为很多其他的类型我也喜欢。我只是觉得,想做喜剧没土壤怎么办?那就自己来。之所以我后来也开发一些剧本,可能做不好,毕竟不是那么专业,是因为我有一些好的想法想去实现,总比不做强。”

面对大量观众对黄渤“定型”的看法,他并没有面露不悦,更没有居高临下的指责或反对;同时,他也没有因为怕得罪大众而唯唯诺诺地奉迎,而是从他作为一个职业演员的角度,结合多年来自己的演艺经历和职业感悟,分析了“定型”喜剧演员这一说法的合理之处,承认了观众们对他的评价,而且还强调说,如果一个人真正的在某一领域取得了成就,即便一辈子只在这一个地方有所名头,也是很值得肯定和自豪的事情。从黄渤的整个论说来看,显得质朴、低调又没有失去该有的职业尊严,可以说回答得具体而全面,又很到位,还有一定的深度。

我们在社会中与他人交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能够最高效地实现交流目的,把“平易近人”作为一种说话和做事方式来看,它必然能够使你的交流成本降低。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在我国周朝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将自己的儿子伯禽和姜子牙分别派遣到鲁地和齐地,治理当地民情。五个月后,姜子牙回到都城述职,周公旦颇感惊讶,就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完成了任务,姜子牙说,他到了齐地以后精简了很多礼节,与百姓打成一片,按照当地风俗办事,一切自然就顺风顺水了;而鲁公伯禽则过了三年才回来,周公旦问他为什么花费了这么长时间,伯禽回答说,因为要在当地革新礼法,改变民风民俗,非三年不能取得效果。周公旦听了以后,感叹说,鲁国以后肯定要给齐国当臣民啊,政令高高在上又很繁杂,老百姓怎么会亲近呢?只有平和易行的政令,才能让老百姓感觉到亲近,从而乐于接受和顺从。

政令由人实施,政令的高高在上代表的是人的居高临下,政令贴近百姓则说明执行者的平易近人。姜子牙仅用伯禽七分之一的时间就实现差不多的目标,不得不说这归功于他的平易近人。而且,从周公旦的感叹以及后来历史的发展事实来看,齐国确实比鲁国强大很多,这既说明了姜子牙平易近人的好处,也说明他并没有因为平易近人而失了周朝礼数和朝廷该有的尊严,其做法是积极合理而科学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一个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能放下不利于自己与人亲近的身段,还能坚守住原则,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和不卑不亢的态度,去与别人和谐交流,这才是真正聪明的做法。

巧妙的对答令人拜服

因为你说我帅,所以好审美会影响你的一生

笑,是指“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可见,发自肺腑的真心笑容,体现的是人内心的美好与愉悦。所以,在人类所有的表情中,笑是最受人欢迎的一种。

也因此,能够使人发笑,也就成了积极的能力。当我们听到优秀的相声、看到优秀的小品和喜剧时,都会因为演艺者的高水平表现而自然而然地发笑,这是直接获得乐趣的最简洁、最重要手段之一。

那么,如果一个人因为机智、幽默和迅捷的应变能力,在日常谈话当中就能为听众或观众不断带来笑声,那他也一定是具备高超说话水平的口才绝佳者。黄渤就是这样一位总能为人带来笑声的优秀演员,他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过程中,通过与采访者或朋友之间的巧妙对答,使我们领略了他善于应变的聪明与令人拜服的口才。

黄渤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不仅在业界获得了好口碑,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演技超好的印象,而且也在电影票房收入上具备超强的号召力,从“25亿帝”“30亿帝”一直到如今的“60亿帝”,黄渤主演的电影总票房不断攀升。面对如此事实,他也总难免会被问起与票房有关的问题,在他所演的电影票房达到40亿的时候,就有人问他对此有什么看法。黄渤笑着反问说:“40亿是装口袋里了还是怎么着?除了片酬,跟你有什么关系?”

40亿装在口袋中是带有夸张色彩的表达,不仅回答了自己对票房收入的态度,而且因为非常规的表达而制造了一个很大的笑点。

2014年,由黄渤主演的三部电影——《亲爱的》《痞子英雄2》和《心花路放》接二连三地上映,这让作为主角的他着实繁忙,仅参加电影宣传活动就忙得不开可交。在一次宣传活动中,有记者问他:“那三部电影,哪个才是你最‘亲爱的’?”黄渤听完就乐了,他狡黠地回答说:“嘿!你想让我得罪哪个你就直说。我现在只能做到,参加哪个发布会,就说哪个片子好!”

实际上,如果是在电影上映之后,或者其他什么场合遇到这样的问题,黄渤完全可以照着自己的喜好来说出真心的想法,作为一个在演艺圈打拼多年的实力派演员,他对这三部电影必定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评价。但是,在同一年内接连上映的三部电影宣传活动上,他都是主演的身份,而其他主创人员都各自不同,显然他是不适合直接说出特别偏好哪一部的。于是,他巧妙地将自己扮成一个貌似“圆滑”的角色,机智地应对了问题。而其实,他的巧妙回答的确也体现了他“圆滑”的一面,不过更多的则是令人叹服的聪明。

2009年是黄渤“爆发”的一年。他主演的电影《疯狂的赛车》和《斗牛》相继上映,为他迎来了自凭借《疯狂的石头》成名以来的又一个事业高峰期。在一这年,黄渤有好几部电影正处在上映或者开拍当中,因此,有记者针对这一情况,问黄渤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状态。黄渤笑着说:“可能以前饿惯了,突然来这么多饭,扔了会觉得可惜。”

他用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巧妙地将原来长期戏少的状态比作“饿惯了”,将此时的繁忙拍戏状态比作“饭多”。一个饿惯了的人,的确会在遇到很多食物时非常珍惜,黄渤以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事情作比,灵活巧妙又恰如其分,让听众叫绝。

与这个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黄渤曾在一次受访过程中,被人问到“身为一名长得不好看的演员,有什么成功秘诀?”黄渤做出一副无奈状,边笑边道:“观众的审美水平提高了呗,原来光看皮儿,现在看馅儿了。”同样是一个巧妙的比喻,以自嘲的方式,制造出了让人开怀的效果,而且还借助夸赞观众审美水平,从侧面夸奖了自己,更使幽默点跃然而出。

2012年,Mtime(时光网)记者采访黄渤时问他:“怎么提高自己的审美?”黄渤回答说:“现在比较喜欢自己跟自己待着,空下来的时候画画儿,或者写写歌。”记者马上问道:“你画画儿?”

黄渤赶紧笑着说:“坏了,我觉得这事儿别把自己给害了,你千万别往那儿想,就是涂鸦,随便画。我只是喜欢那个过程,能够静下来考虑点儿事情,自己跟自己对个话。也是被逼无奈吧,我们每天的工作环境,都是要面对周围无数的人……对我们来说,哎呀,这样静静待着真好。”

记者又问道:“现在画画儿水平怎么样?”

黄渤说:“有夸我的。有一天,我们邻居来了,一看桌上的画,惊呼:‘哇,这太棒了,这是你女儿画的呀?’我十分骄傲。”

在这段谈话中,黄渤表现出了调皮的风格,用稍带夸张的语气和表情,对自己的画画儿做了说明和解释,又通过一个小事例,从侧面幽默回应了对自己画画儿水平的自我评价。

2012年,黄渤被邀请主持“第49届台湾金马奖”,这在“金马奖”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事情。获得消息的记者们对他进行了采访,有一名台湾记者用略带“刁难”的语气在现场发问:“台湾金马奖,是否应该由台湾主持人来主持?”黄渤立即回答:“金马奖太破费了,要请这么贵的吗?”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台湾记者的问题,而是转换了一下回答角度,将切入点巧妙地换成了“台湾主持人太贵,金马奖不应该那么破费”,让人不禁佩服他的聪明。

2015年9月,黄渤在新浪微博做客微访谈时,有一位微博网友互动说:“渤哥,求翻牌(意思是跟他互动一下),我是你的颜值粉。”并且,网友还配了一张黄渤在《西游降魔篇》中饰演孙悟空时呲牙咧嘴傻笑的剧照。黄渤也确实翻了他的牌,还回答说:“好审美会影响你的一生。”

同样是在这次微访谈上,另一位网友问道:“罗志祥和孙红雷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黄渤答曰:“真的不需要再往里扔一块石头吗?”还有一位网友问:“渤哥,请问你考虑过以后做导演吗?”黄渤说:“长身体的时候不要暴饮暴食。”这些回答都赢得了无数网友的点赞和评论。

从上面三个小小互动当中,我们能够看出黄渤通过微博与网友互动的强大能力,以及他借助文字的巧妙回答而营造的幽默气场。无论是对反问、比喻还是夸张手法的运用,都极其熟练,修辞手法成了他此时妙语连珠的最佳工具。

在黄渤的事业生涯中,曾不止一次做客著名栏目《鲁豫有约》的采访现场,与主持人陈鲁豫进行互动交流。人们通过节目访谈,也切实体会到了黄渤在与人对答时表现出来的智慧与能力。

陈鲁豫:“你现在可以啊,很火啊,是吧?”

黄渤:“那肯定是火,你想都能坐在这儿跟鲁豫聊天了,那还不火吗?”

陈鲁豫:“你要特努力的话能考上清华北大吗?”

黄渤:“特努力?我估计一直努力到现在的话,也说不定。”

陈鲁豫:“写的歌有被别人唱过的吗?有唱火了的吗?”

黄渤:“唱得人家发火的有。”

陈鲁豫:“你给郭富城写的那个还真有点儿他的意思。”

黄渤:“是,当时琢磨他要真要的话,得跟他要多少钱呢?”

一个人在与别人对答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深深反映着这个人的才智与性格。从黄渤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他能够非常巧妙地回答问题,不管是刁钻一点儿的也好,温和一点儿的也罢,都能够完美地展现他的口才和支撑口头表达能力的智慧,以及他开朗善言的性格。他的应答过程,无一不给人愉悦和赞叹的效果。

我们在日常应对别人的提问时,可能会因为经验的缺乏、知识结构的不足、性格的内向等诸多原因影响,很难有优秀人士那样良好的表现,不过却从中可以学到他们在话语和词句掌控方面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转换应答角度、制造“圆滑”来促发幽默效果,等等,也可以就此锻炼我们对话语的欣赏与评鉴能力。

总之,认真体验口才绝佳人士与人对答时在各方面呈现的状态,于我们的日常交流而言,肯定是有一定好处的。

同时评说很多人,要简明而全面

每人一句话,一个都不“放过”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和一群朋友在一起时,需要主动或被动地对大家都做出评价;或者当你被人问到对其他很多人的看法时,有时候会有些不知所措,有时候还会稍显慌乱,有时候不能全面照顾到每个人,有时候因为受亲疏关系影响而对各人评价的重视度有别……

总之,看似很简单的一个举动,却牵扯着有点儿复杂的社交关系,而这对自己的社交水平也算一个不小的考验。

2015年,黄渤主演的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和电视剧《青岛往事》均制作完成,并且分别在院线上映和在电视台播出。在此之前举行的发布会,黄渤都因为在俄罗斯拍戏而没能参加。不过,一向引人关注的黄渤仍然成了不在场的亮点。与他一起合作这两部戏的演员朋友们,都在发布会现场公开提到了黄渤,这正如《大江晚报》记者在后来采访黄渤时所说:“尽管你没有出现在《鬼吹灯之寻龙诀》和《青岛往事》的发布会上,但你在两场活动中都是‘主角’,比如前一场陈坤要邀请你演‘小天鹅’;Angelababy认你做‘知叔’。后一场《青岛往事》的小伙伴们都挺你是‘偶像实力派’;瑛子说你很热心给她做媒,见过了你身边所有的单身朋友;黄小蕾还说,你就是她的‘垃圾桶’,什么事都可以跟你说。那现在,你能不能说说他们,你的这些好朋友、小伙伴,在你眼里,他们又是怎样的?”

当听到好多朋友对他的评价时,黄渤也说出了自己对朋友的看法,以及对朋友们的评价:“有好朋友是人生的一件幸事,朋友可以给你带来快乐,帮助你解决困难,是你身后坚实的后盾。拍了这么多年戏,通过每部戏,认识一群不同的朋友,学习到不同人身上不同的长处,感受到不同人身上不同的能量,这也是我喜欢这个职业的一个原因。比如说在《鬼吹灯之寻龙诀》这部戏里,遇到陈坤、舒淇、Angelababy、夏雨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说到这部戏,我也终于有机会和青岛老乡夏雨合作了,两个青岛人合作得非常成功,几个兄弟姐妹在一起气场也非常合得来。再说说咱们《青岛往事》这部戏,刘向京是一个特别实在,也特别热心的人,包括巩峥身上的真诚,我们相处久了真有兄弟般的真情。还有黄小蕾、傅淼、瑛子等,在私底下都已经成为好姐妹了,前两天还听说她们在一块儿聚会呢。萨日娜老师更是我的偶像,是我在表演中要学习的老师,跟她合作,真是想想都会乐的。这就是每部戏给我所带来的友谊和能量,很感谢身边有这么多好朋友,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

在这场对话中,记者提到了黄渤的好几位朋友对他的评价或与他有关的话语,黄渤随即诠释了自己对朋友的看法。在他看来,朋友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存在,可以为自己带来很多帮助,让自己学到各种东西,是非常必要而且有价值的人生好伙伴。

随后,他分别用一两句话,对十来个朋友给予了评说,看上去轻描淡写又仅属于点到为止,而实际上却说得很是到位,将他们的特点或自己的首要感觉点了出来。短短一段话,就提到了所有该提的朋友,既没有遗漏又没有明显的偏重,显得情商十足。

就事论事来说,黄渤跟他所评说的几位演员之间,必定会有个亲疏关系上的差异,但是从他回答记者的这段话中,却丝毫感觉不出来。不得不说,面对公众媒体,如此不偏不倚地照顾到对所有朋友的评价,黄渤做得再恰当不过了。

人的情商是很奇妙的,在我们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它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够左右你是否可以获得别人的好感和青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说主要是靠感情维系,但情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人所共知的。面对一群朋友,你到底该如何将感情合理而公平地“分配”给大家,正是一门考量情商的学问。

吃醋,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也无人不晓。很多时候,人之所以吃醋,并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别人的重视,而是因为你感觉别人对你的重视程度与对其他人相比,显得有所轻慢。这种情况,既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又能从很多影视作品中表现。比如,当你与朋友们在一起聊天时,必定有一位大家都很喜欢的中心人物,他要么能说会道,总能口若悬河地吸引住众人;要么在某方面比较突出,人们都想与之更加亲近一些。此时,当他与众人交流时,如果与某个人的互动明显过少,这个人心中都难免会有一些失落感,无论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亲疏如何。

最近几年,各种宫斗剧风靡各个电视台,其中有很多涉及皇帝与后宫妻妾之间交流的场景,如果皇帝口中对哪位妃子所提甚少,就会令对方坐立不安,总感觉自己的地位有所松动,或者宠爱度有所下降。当你面对一群朋友,在与他们梳理或者联络感情时,最好做到全面公平以待,不偏不倚,既要照顾到与你关系亲密的那些伙伴,也要考虑到与你关系较远的朋友,哪怕只是一句话的沟通。

另外,就像黄渤在接受采访中提到十多位朋友时一样,评说别人时也需要讲究简明这一要素。《鬼谷子·本经符》中说:“言多必有数短之处。”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在《治家格言》中也提到:“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也就是说,当你对很多人说话时,如果内容过多,难免会增大说出令别人不快之话语的概率。

不过,这并不是需要你简明说话的主要原因。其实,如果能抓住要点和重点,要评说一个人,无论他身上值得你称道的地方有多少,都可以用几句话说清楚。假若在你面对一群人时,对每个人都长篇大论地评说,会花费大量时间,而且也没有人那么有兴趣听你不断地对他们评头论足,即便你能做到对所有人都面面俱到,也势必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当然了,如果不是出于必须,尽量还是少去评价别人,特别是一出口就评价大家,尤其会让自己在社交场合变得被动。最好只在必要的时候,比如受到大家一致认可和要求,或者朋友间互相需要以这种方式来帮彼此认清自我时,再来点到为止地当面评说别人,简明扼要又各处顾及,让你的每一句话都成为提升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好印象的依据。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