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惧怕投入

17 惧怕投入

怕投入,多有这样的逻辑:投入,意味着“我”投注了心力,若投入无结果,则“我”就等于被否定了;严重时,这会引起自我的瓦解。所以,我们往往为了保持“我”的存在感而控制“我”的投入。我们都惧怕走在荒漠上,风一吹过,什么踪迹都留不下。

怕投入,又想有好成效,这就容易诉诸幻想。记得我的一个中学同学说,“我成绩差,又不聪明,且不容易投入,可如果我学习了,我进步肯定比你们快”。你说有办法吗?这没办法吧。我还见过很多人考试前不能投入地准备,但又幻想考出完美的成绩,于是只能沉浸于幻想了。

不能投入地做一件事最经典的例子,是不敢投入地去爱一个人。向一个人发出爱的信号而被拒绝,最容易引起自我瓦解。不敢投入的人,一旦明白能止住失败带来的自我否定,投入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世间最美好的事,都是因联结而生,而联结的最佳条件,是清明的心。但清明的心要求太高,而最常见的联结的例子,多是不断投入后,你逐渐与事物建立了深刻而全面的联结。在这件事上,聪明很重要,但不如投入重要。想起高考前自己悟出来的一句座右铭:努力,总不会错。

投入最大的价值,不是外在的得失,而是在投入时,在你与其他存在的深刻碰触中,你“锤炼”了自己的心。自我未得以完善前,每一条伤痕都是痛,但自我得以完善后,一切都是馈赠。不过,得多说一句:不停止燃烧,但不必自虐。

如果我能全力投入,那我一定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这样的想法恰恰是很多人不能投入的关键。因为不投入就可以一直抱着这样的假设——我会有非凡的成就,之所以没有,不是因为我还没投入嘛!如果真投入了,这个假设就可能被“戳破”了。

这句话的真实表达是,“我是完美的”。我稍稍投入就应该出现完美的结果,以此来证明我的确是完美的。结果是,在投入的过程中,稍稍遇到挫折,投入就会停下来,因为“我是完美的”这份幻觉不断在被“戳破”。

这种心理看起来很复杂,但核心可以概括得很简单:希望这个世界,或某个事物,能精准地呼应自己发出的声音。如果这种呼应产生,自己这一刻就是全能的、完美的,而外部的世界或这个事物,也如是。

对才华的崇拜也与此有关,甚至是源于此。才华崇拜,在很多时候则化为对好成绩的崇拜。学生、老师与家长都容易有此心理——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就好像好成绩是万能的。但才华与成绩,常是孤独中产生的东西,它们并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好关系——这才是人性乃至世界的本质。

能力来自你与某个事物建立了深度联系。关键是投入,经由时间与精力的累积,你与这一事物的关系日渐深厚,你逐渐掌握了它,与它“相遇”,而能力是相遇的副产品。我们偶尔会有神来之笔,像是一道门突然被打开,你瞬间与一个事物建立了联系,但你不能仰仗神来之笔。事实上,能力差的人往往是太期待神来之笔的人。

能否持续努力,关键是能否处理好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挫败感。还活在全能感中的人,一旦受挫,其自恋就会有崩毁的感觉。一次小的挫败,他们的感觉却是“我失败了”。而自我基本建立的人,产生的则是“我在这件事上失败了”的感觉,其自我还能幸存。

能持续投入的人,有这样一种心理:我未必能立即掌握一个事物,但只要持续努力,我就会与这一事物建立联系。不能持续努力的人,常如婴儿般期待着神来之笔:“神啊,请让我状态好吧,那样我就可以如神一般迅速掌握一切了。”

投入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你的境界。对此,蔡志忠有一段很牛的表达。他说,当你能专注二十分钟时,它的价值不是专注十分钟的一倍,而是呈几何指数式增长。同样地,当你能专注一个小时时,它的价值和专注十分钟已不可同日而语,更不用说能专注一天,甚至数月、数年了。以此类推,如果你专注一件事一生,那你就有可能抵达无人之境。

因此,最重要的是保护你的专注,以及不让时间被切成碎片。

其实,专注就是你和一个事物建立了深度关系,这时候会有心流产生。专注的时间越长,心流的质量和宽度、深度都会飙升。

一切价值都来自你作为一个存在和另一个存在建立的关系的深度。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