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降临了。
——维克多·弗兰克尔(1)
最累的人,是什么都不做的人。一些人,他们很少工作,也没什么朋友可交往,但他们任何时刻都很累。旁观者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累?他们也不知道。
和这样的人深入谈下去,你会发现,他们的这种累,源自内在的交战。深入他们的觉知,你会发现,他们一方面无比渴望和人或事、物产生联结,但另一方面又很恐惧建立任何联结,所以压制着联结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是人类最重要的渴望,他们内心的这种交战消耗掉他们太多的精力。累由此而来。
相反,有意义的忙,反而可以是自我疗愈的一种方法。
我们都知道,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仅不容易感觉到累,还会越做越精神。因为你投入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你和事情就建立了联系。
同理,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会越来越享受,这也是有联结的发生。
联结,意味着关系建立了,关系成为一个通道,而能量在这个通道中流动。这份流动着的能量,是最好的滋养。
冥想和静坐也是极好的滋养方式,这时候的孤独其实是有深度联结的。若能在冥想和静坐中将念头“熄掉”,那将是最佳滋养。或者说,用“滋养”这个词已不足以来形容了。
深度睡眠也可以很好地滋养一个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滋养方式。当然,也有人深度睡眠极少,甚至接近无,那一定是这个人的头脑每时每刻都在拼命地运转。他不敢沉静下来,沉静会“碰触”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痛苦,他认为会将自己淹没。
我差不多每天都午休,有时感觉午休并不是在追求一般意义上的身体的休息,我追求的,是自己绵绵不绝的念头突然有一刻能安静下来。这种安静一旦出现,哪怕只是很短的一小段时间,也会很好地滋养我。
我做事情不容易感觉到累,因为我做的事基本上都是我喜欢的。但与人交往时,我很容易感觉到累。对此,通俗的说法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不自然。而深入觉知的话,会发现是因又渴望联结又抗拒联结的矛盾在损耗着自己。心不动,感觉不动,而头脑在妄动。
宅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闭式的孤独,总伴随着头脑的妄动。并且,头脑的妄动是为了抗拒对联结的渴望,这就导致了累。
但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都有程度不一的宅。作为没有开悟的普通人,我们势必都有一个自我。要从自我中走出,而和外界建立联结,我们一样也需要一些过渡。
从宅在自我,到与外界建立联结,我们需要调整节奏,让自己慢慢进入世界。这时,那些看似无聊的东西可发挥过渡作用。比如,早上,我要闹钟响两次后才起床,而不是闹钟第一次响就起来。
并且,醒来后,我要看看手机,这是在过渡——从自己的宅到进入外界的过渡。
任何需要感觉才能做好的事,当事人可能都会需要一段时间过渡。有时,这个过渡时间会很长,因为感觉需要你和那件事情建立关系才会出现。
鉴于此,作家、艺术家等常有严重的拖延症。
(1) 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1905-1997),著名临床心理学家。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