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威权主义,再加上大家族,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媳妇是孤零零地“进入”一个大家族的,还有各种“设计”是排斥她、打压她的。如果这个家族中的关键人物太自恋,那这份打压可能会变得很可怕。
媳妇通常是没有权力的,她的权力一般建立在孩子身上。等她生了孩子,特别是儿子——如果有几个孩子更不一样——就可以因为母子关系的特有属性,通过控制孩子,让孩子与自己形成母子同盟,去对抗大家族,或者对抗自己丈夫与婆婆的旧母子同盟。
有时是因为丈夫与婆婆的母子同盟关系太紧密,有时也是媳妇有问题。媳妇如果没怎么发展出关系维度的感知,而是主要停留在自恋维度上,那仅仅是“有点孤零零的”这一条,就可以让她使用权力规则保护自己了。
所以,最好的状态是,夫妻关系是家里的核心。当秉持这个规则时,夫妻关系可以称为家里的定海神针。为什么?因为孩子的心必然是同时爱父母的,如果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出现了严重失衡,甚至敌对,那么孩子容易“被撕裂”。如果变成亲子关系是核心,那就意味着,丈夫先是和婆婆构成了母子同盟,于是一个小家庭就失衡了。然后在失衡的态势下,媳妇自然容易去和自己的孩子构建同盟。这样就形成了循环。
(2)关于老人带孩子很多话题,我们只看表面意思,发现呈现出来的是一回事,但深入看其真相,往往呈现出来的是另一回事。
例如“啃老”,大家谈论这件事时,基本上讲的都是年轻人不负责,依附父母,“啃食”父母。这种事的确发生了不少,但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有为数不少的,是父母不想与长大的孩子分离,是很多父母在吸孩子的“奶”——他们的精神生命。
老人带孩子这件事也是一样的。的确,很多年轻人是希望父母过来给自己带孩子,但我见过的太多个案和现实故事是,老人非要过来带孩子,或者非要把孩子带走。年轻人不接受,老人就大闹。
父母进入小夫妻的家,这也是年轻人家庭隐患的开始。农村不说,就说在城市里,太多小夫妻的婚姻破裂,是从父母(常见公婆)过来带孩子,然后老人想在孩子家做主人开始的。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过去的传统社会是以集体性和男权为主的,具体就是,虽然女人生养了孩子,但孩子冠男方姓,也住在男方家,以和男方父母等家人一起生活为主。现代社会则是以核心小家庭为主,现在的很多社会规范,例如很多法律信念,是因此而设计的。但假如家庭仍然以旧社会的规范来运转,法律却简单地以现代社会的规范来判案,而看不到案子中的案中案,就可能会制造一些隐性伤害。而年轻的母亲,即“嫁”到男方家庭体系中的孤独女性,可能再一次被盘剥。
心理咨询中有一项技术叫“具体化”,就是要不断地问细节,这样才能弄清楚一件事。像“啃老”和“该不该让老人带孩子”这两个话题,从表面上看,父母(或老人)被视为被剥削的一方,可如果一了解细节,你会发现,事实可能是相反的。
没有自我的人,老了后会发现,除了弄孩子,好像什么都提不起劲儿来。这是所谓“天伦之乐”导致的一个结果。
成年人彼此间找存在感不易,但都容易在孩子这儿找到:一、孩子的心灵是敞开的,易联结,可治孤独;二、孩子的需求简单,一旦被满足会特有感觉,会强烈地感染大人;三、孩子的力量弱,成年人在孩子面前很容易有优越感。带孩子是不易,但这些好处也不能忽视。
父母不要玩意志的转嫁,即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意志(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自己完成。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现实生活中会看到,太多人不可避免地为父母的愿望而活。这涉及两种情形:一种是,父母非常明确地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逼迫孩子按自己的愿望来,这是显性的转嫁;另一种是,隐形的转嫁,父母并没有在意识层面这么做,但当父母自己的人生有巨大欠缺时,孩子出于对父母的爱,就会替父母补上这一块儿。
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的上几代人,在几乎没有个人意志伸展的空间时,他们的人生不可避免地有了巨大的欠缺。结果,他们的下一代因为以上两种意志的转嫁(明确的和隐形的),或叫“意志的接力”,很容易就变成,自己的人生在为上一代人的意志而活。但在最近的这几十年里,我们的社会的确有了越来越大的个人意志伸展的空间,所以在为父母意志而活的时候,人们也部分地伸展开了自己。
到了第三代,才终于有了真正为自己而活的空间。他们轻装上阵,很容易感觉到生命是如此美好,“有大把美好的时光可以浪费”。他们自我,虽然他们看上去不那么拼,但因为他们比较少浪费生命在别人的意志上,所以反而更容易爆发出生命力。
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让孩子能一开始就为自己而活,这看来也要三代人的努力。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即孩子会“欲望着父母的欲望”,却以为这是自己的欲望。所以,孩子替父母而活,这是很容易发生的事。如果父母还有意识地给孩子强加自己的意志,就更麻烦。
从这一点来讲,父母能活出自己,就是给孩子自然而然的莫大祝福。
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每个人活出自己,从“角色”中解脱出来。父母知道展开生命是什么感觉,因此鼓励孩子去走自己的路。但如果父母还没“活开”,还处于恐惧中,就很难避免要去“抓住”孩子,因为孩子满足了他们的很多需要。
(3)妈妈凝视过你,你即能凝视万物英国心理学家莱因说,“存在等于被感知”。也就是说,你感知到我的感受,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一个人最初的存在感,来自他的感受被妈妈和其他亲人看到。相应地,不存在感就源于感受没被确认。这种情况有很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三种:忽视,双重矛盾,僵尸化。忽视很容易理解,就是妈妈或其他亲人在,但他们要么是没有看见你,要么是没能力看见你。极端忽视,会导致极端羞耻感——生而为人,对不起。没被爱照见,存在本身就像是错误的。
母子关系中,最动人的一个画面是,尚蹒跚学步的孩子在玩耍——玩耍即探索世界,他很专注,但他不断地回头看,要确定妈妈在不在,有时还要与妈妈分享。妈妈在,他就能专注;妈妈不在,他会恐慌,乃至大哭,专注也就不可能了。所以,专注与爱是在一起的。妈妈凝视过你,你即能凝视万物。
很多新妈妈会苛责自己,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对犯过的一点错都谨记于心,并懊悔不已。她们在要求自己做完美妈妈。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她们做孩子时得到的母爱很差,于是幻想有一个完美妈妈照顾自己。做妈妈后,她们会自动用这个完美妈妈的形象来要求自己。
母爱被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母亲的责任成了难以言说的重担。我们社会上的很多女性,只有做母亲时才有地位与价值,做女孩时会被忽略,甚至被“杀死”。做性感、“绽放”的女人的话,会被敌视、被妖魔化。女性的主体地位被剥夺,这或许是母亲产生怨气的根本原因吧。
(4)无条件的爱一次上课,老师布置了一个练习:找一个拍档,分别扮演母亲和儿子,两个人面对面坐着,然后做母亲的依次表现四种母亲的形象,各两三分钟即可。四种母亲是:无条件爱的妈妈、永远否定的妈妈、吞没的妈妈和抑郁的妈妈。
当扮演无条件爱的妈妈时,我秒入状态。我对面的伙伴,是我非常熟悉的朋友。以前看着她的时候,我会有各种觉知到和觉知不到的评价,如不够高、神情太紧绷等,但当扮演“无条件爱的妈妈”而进入状态时,这些评价竟然都消失了。这时,我看着她,只有接纳,没有了一丝一毫的评价。然后,我觉得她就是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她的任何一个细节和她的整个存在都像是闪着光。
当我带着这种感觉看着她时,她瞬间泪如雨下。
能这样做,我想是因为这是妈妈给我的礼物。虽然我一身缺点,但在妈妈的眼里,我是完美的,她对我没有任何挑剔。
不过反过来,等我的伙伴做“无条件爱的妈妈”时,她进入不了状态。当扮演“吞没的妈妈”(没有边界的妈妈)时,她非常有感觉,因为这就是她本来的样子。
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体验过被“无条件地爱”是什么感觉。那么,做这个练习前,你可以好好回味一下,你体验到这种爱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然后带入这个练习中。
甚至,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知道“无条件的爱”是什么感觉,所以你也可以想象这种情景,然后带着它进入练习中。
(5)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你别那么优秀,你差一点,我的优越感就不会被破坏,你也更容易被操控。还有,你离开我也就没那么容易了——很多亲子关系和伴侣关系中藏着这种信息。优秀指向分离,愚昧指向忠诚。一个人的优秀,的确意味着他拥有更大的自由,意味着他比较容易和你分离,而走向开阔的世界。
或者,你是这样一种优秀:除了拥有一种卓越的谋生技能外,其他方面,你是个白痴。这样,你也没有离开我的能力,如书呆子。
逼孩子学习,却不培养他生活的能力,更不让他锻炼身体,就藏着这个逻辑:你不能发展能导致自由行动的技能。很多人有此意象:自己有一个硕大的脑袋,而胳膊和腿被控制,甚至被斩断了,如同人彘。我们一直都缺乏迁徙的自由。
生命力需要伸展空间。婴幼儿时,主要是在妈妈的怀抱中伸展;做学生时,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中伸展。这两个阶段,在正常情形下,像是在有保护的实验室里做练习。长大后,则要在广阔的天地间伸展。一直待在妈妈的怀抱与限制中,就难以展开自己的人生,生命力便被压制住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最初,所有孩子都恋母,最初与母亲犹如共同体,而逐渐地,孩子需要完成与妈妈的分离。这个分离过程,需要妈妈允许,还需要父亲强有力的介入。如分离不能完成,就会导致出现“妈宝男”“妈宝女”,特别是“妈宝男”这一经典形象。
孩子成为一个精神独立的生命,需要先在心理上完成“弑母”——不管你是怎样的,我都想奔向宽广的世界,而后完成心理上的“弑父”。如果总是将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孩子的心理空间就不可避免地变得狭小。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走向独立,那么这会变得简单很多。
太多父母克制不住地“入侵”孩子,所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以很简单:父母不严重地入侵孩子就好。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背负父母转嫁的使命,不用分担父母的严重痛苦,也没有被父母的权力意志严重入侵,基本安全,以及生理需求得到了保障,那么他想不赢都难。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但每一次选择都是赌博,而用以投掷的骰子就是我们的肉身。
很多父母代替孩子做决定,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人生的快乐。这相当于让自己享受了两辈子选择的快乐,而让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也没活过。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在于自己可以做选择啊。
一个人的福祉,不能交给另一个人去负责,哪怕按道理来说你应该最爱你的父母,并且他们是真心为你好。但当他们为你的生命做选择时,是很容易变得极其不靠谱的。
做总是正确的父母,不如做给孩子空间的父母。因为重要的不是父母总能正确地给予孩子具体的指导,而是孩子自身的能量能否在一个开阔的空间里流动。在这种流动中,孩子的天赋自由发挥,并形成自己的体验与观念。父母如果总是指导孩子,那么即便每一次具体的指导都是正确的,也常常会“切断”孩子自己的能量流动。
曾见到一个被誉为“完美父亲”的男人,他的儿子出现了大问题。与这个男孩(“完美父亲”的儿子)聊天时,他不无心酸地说:“我和父亲的关系里有‘两个凡是’:凡是我做的决定,永远都是错误的;凡是父亲做的决定,永远都是正确的。”这位父亲聪明、睿智,却限制了孩子的空间。
(6)牺牲感牺牲感是一个糟糕的东西。当你有了牺牲感时,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道德优越感。并且,不可避免地,你还会有付出感——不管你是否在意识上承认,觉得别人欠你的,让你有牺牲感的对象会对你有亏欠感,以及内疚。牺牲感和付出感,也意味着你失去了自己的中心,把自己挂在了对方身上。
“一切为了孩子。”它的真正含义是,一切归因于孩子。
牺牲感和付出感一样需要理解和接纳,然后,可能有自然而然的转化。一个严重失去自己主体性的人,他并不能通过攻击、否定自己来放下牺牲感和付出感。人生不易,“人艰要拆”,只是要温柔点。
被牺牲感和付出感缠绕时,人就失去了主体性,总是不能主动做选择。然而,当你真的在一个重大事件中充分做了主动选择,而展现了你的主体性时,你会发现,虽然爱恨情仇带来的体验太深,却没有遗憾。遗憾,总是和没有充分活过联系在一起。
“我是为了你”,当你使用这句话时,它的潜台词是:“一切责任和其中的‘坏’,都将由你承担,而我是好心的,所以要被免除一切责任与愧疚。”
“这是我的选择”,这句话可以说是在“我是为了你”的对立面。当确定这一点时,你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同时,你也会更充分地体验到这一选择产生的各种可能,从而丰富并强大你自己。
要做好“这是我的选择”,首先得守护好说“不”的权力,即“那不是我的选择”。如果你总是被迫接受别人给的选择,还说“这是我的选择”,那你会活不下去的。我们的社会上那么多人爱说“我是为了你”,是因为不被允许“我是为了自己”。
付出型的人,因为太难享受生命,所以容易无意识地追求痛苦上的平等。我付出这么多,我真的很辛苦,你要回报我,以你自己的痛苦。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太辛苦操劳的父母难以分享孩子的开心。伴侣之间,公司里的同事之间,也有这一逻辑。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先照顾好自己。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感觉自己简直是走过千山万水才真正认识到。不要动不动就想牺牲,那样你会有怨气,会让周围的人觉得对你有亏欠;不要动不动就倡导牺牲,那很可能是在诱导别人接受被剥削。在照顾好自己的基础上,在形成了健康自恋、真实自我的基础上,去爱别人,乃至爱世界。
拿出真我,才能享受。普通层面上,就是展开你的动力,如自恋(权力)、性和攻击性,当它们自然流动时,就有享受产生。过得苦哈哈的人隐去了它们,隐去了真自我。所谓“付出”,就是围着别人的感受转,可别人如果真快乐了,他们又会嫉妒和失落。
(7)苦情戏苦情,或者说卖惨,好像是我们文化里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比较少讲幸福和快乐,而是不断地强调某个人很努力、付出很多、很无我、很苦,例如父母、教师、医生、人民公仆,例如自己。
一个女孩发现老公特别喜欢说,“老婆,你看我好可怜”,他甚至动不动就说自己冻着了,饿着了。这时候,他要的就是自己的可怜和惨被看到。但是,如果你为他做了点什么,提前把他可怜背后的需求给满足了,那他甚至会不高兴。
不少来访者发现自己的某个家人有强烈的这种倾向,他们很爱付出,不为自己花钱,但他们要换取一种东西——道德资本。我有了道德资本,你要回报我一些东西,例如亲近、认可,至少是“请不要攻击我”。最糟糕的是,“你要听我的话”,而且我们关系的一切问题都是因为有欲望、想享受的你。
玩苦情戏的人,很容易和幸福、快乐无缘。
有的人追求“我比你强”,而有的人追求“我比你好”。演苦情戏时,很容易获得这种感觉——我这么好。
苦情戏是一种三角化的游戏,不只是演给自己和对方看,也是演给观众看的。在集体主义中,观众有集体,也有大家长。真心实意演苦情戏的人,是通过灭掉自己的欲求来向集体和大家长显示自己没有私心,自己是安全的。
(8)逼孩子听话,相当于给孩子喂毒对一个人最严重的伤害是,持续地、全方位地、密不透风地、不停歇地告诉他:“你的感觉是不可靠的,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的自发性选择都是错的……你要按照我说的来做。不然,我就骂你、揍你、教育你,直到你听话。”
重点在于那简单的词语——听话。不把“你”的自我灭掉,你怎么会听“我”的话?
逼孩子听话,相当于给孩子喂毒。这听起来有点惊悚,但在身体层面容易成真,因为孩子被逼迫顺从大人,他会产生恨意。当恨意转向身体时,就容易伤害身体,甚至导致疾病。
持续地否定孩子,容易将孩子的自我连根拔起。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人,会不知何谓自己的感觉,他只能活在塞满了别人话语的头脑中,而不能与自己的心、身体联结。具体就是不能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甚至都找不到自己的感觉。
当你持续地否定一个人时,必须这样去想自己的基本动力——你可能并不希望对方优秀。当孩子被父母持续否定时,一样可以如此思考。不过,你还是要追求优秀,但不是为了让父母开心,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
父母当然需要教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教的时候,要知道自己的局限。或者说,得问问自己:教孩子的时候,真的是出于孩子的需要,还是出于自恋。如果出于自恋,父母教孩子时,就总会追求这种感觉:我比你强,我比你懂得多。而孩子也容易配合父母,就真的把自己弄得不如父母了。
孩子七八岁了,父母还教孩子掰着手指头数数。这太落后了,但用这个方法的大有人在。被别人指出来时,父母就有被打脸感,这时也是自恋受损。这种受损有必要,因为这样才能改变,胜过继续那样教孩子。
(9)喜欢控制孩子的父母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别人的回应做出预估,并据此进行调整。自我匮乏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时,会犹豫或不情愿。发出后,又非常担心别人会给自己不好的回应。如果可能的话,他们期待自己每发出一次声音都能得到完美的回应。
所以,有些父母每当有付出时,容易对孩子强调他们的付出有多了不起,他们多伟大,“你不能忘恩啊”。你若忘恩了,他们发出的声音就等于没有好的回应了,这意味着,他们发出的声音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些父母存在的意义,需要孩子来确认。
这种恩情,特别让人难以接受,关键在于此。我是如此匮乏的人,可我还是冒险对你付出了,这时你若不把我的付出当回事,我就等于是个蠢货。理解了这一点的话,对于这种付出,还是给予理解吧。其实,许多父母并不求物质回报,他们希望的是,自己发出的声音能被确认有效并是好的。
太自恋的父母,也是太脆弱的父母。他们会对孩子好,但希望孩子承认这一点。孩子如若有一点不满,他们就会从自恋陷入无能感中。这时,他们会立即反击,譬如攻击孩子,让孩子陷在无能感中,从而保护他们的自恋。
有些父母会一遍遍地对孩子说,“我对你做了什么什么,你可不要忘恩”“你要是辜负了我,就是不孝子”,等等。他们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心中的爱太少,他们很害怕自己付出的爱没有回应。同时,他们又自恋地想,自己的爱如此宝贵,一点点爱都应该收到巨大的回报。
父母的这种做法,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当孩子没觉醒时,这会让他们很有愧疚感,并因愧疚而生出所谓的“感恩”(真正的感恩是出自爱意,而所谓的“感恩”是出自惶恐),但孩子开始清醒后,父母这样做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反感。但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关键是为了维护他们脆弱的自恋。他们惧怕付出没有回应,那时心就会化作碎片。都不易。
有的父母喜欢控制孩子,这是一方面体现,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孩子也会邀请父母乃至别人控制自己。原因有多个:第一,有人管意味着被照顾,自己省事很多;第二,被控制者可以说事情都不是自己选的,所以不必负责;第三,控制与被控制,构成了一种双方都习惯的亲密关系,而自由意志意味着孤独。
控制欲太强时,必然追求简单。当试图控制别人时,一样会希望对方简单,由此会导致对各种事物的阉割。当不去控制时,万物会自然生长,并且会趋向复杂。复杂意味着美和创造力,意味着生命力。复杂意味着强大的生能量,而控制背后却藏着阉割与死亡。
自然生长的复杂中,蕴藏着美妙的秩序,强控制导致的秩序则缺乏这种美妙。例如,强迫症患者整洁的家,就和“美妙”二字没有关系。
控制很重要,但最好是服膺于事物的规律,而不是自己的头脑想象。
强控制是一种极深的不信任,是认为自己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敌意存在。而放下对其他存在的控制,自然是很深的信任,是深信自己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善意存在。父母对孩子严厉控制时,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我不相信你,你是坏的”。
同理,父母主动制造挫折教育是很愚蠢的,因为现实的挫折,对谁来讲都已足够,如果直面的话。父母的挫折教育,是自恋的辩解:“我们对你太好了,现实不会这样,所以要给你弄些挫折感,让你明白现实的残酷。”父母真正要说的是:“我们太好了!”但父母正是孩子挫折感的主要来源,直面这一点,是父母需要面对的挫折教育。
(10)人际关系中的界限共生着的家庭的氛围,就像一锅浓浓的、化不开的粥,必会引起消化不良。这锅粥中有爱、满足与幸福,也有恨、匮乏与痛苦,还有竞争与厮杀,以及难言的兴奋与愧疚。当这锅粥能被“梳理”成各种清晰的感受时,家人就可以消化了。当然,如果家人不是都共生在一起,而是有界限地活着,梳理的工作就可以省了。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强烈需求,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生需求,会导致孩子的生命力被“绞杀”。甚至可以说,太过于黏稠的关系,会使很多生命力被吞噬。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是时间上的共生需求,如一些孩子离开父母去读大学了,父母仍一天给孩子打几个电话,甚至每天跟孩子视频。有的父母想要的是空间上的共生,如孩子很大了,还和父母(常见的是妈妈)睡一张床,或者孩子成家了,父母还和孩子住在一起。父母黏稠的、无处不在的盯视,会让孩子失去发展的自由。
一个人能否有独立的空间极为重要。在这个独立的空间里,他说了算,他可以将其他人的目光和评价屏蔽在空间之外。这个空间可容纳他的一切想象,以及一切人性,如自私、欲望、背叛与暴力等。它们的流动,是创造力的根源。没有空间,就没有“我”。
固着于共生心理的人,会渴望别人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自己。两个人毫无缝隙,完全贴合,感觉这样才够亲密。但同时,这双眼睛也会变成苛刻的监视仪。既然是共生,那不仅是对方要符合自己全部的期待,自己一样也要符合对方全部的期待,于是彼此都没了空间。
界限,在人际关系中极为重要,但有的家庭中,有太多“吞没”,很多长辈太强调晚辈要听话。结果,那些太听话、太懂事、太为别人着想,而不能主动树立界限的人,会有特殊的划分界限的方式:不听,不看,不说。有一般性的不听、不看、不说,也有器质性的,即听觉、视觉出问题,或说话能力变得非常差。
界限的对立面,不是亲密,而是共生。亲密,是两个独立的人的融合,共生则是两个人消除差异而融成一个人。而这需要你变成我的一部分,你要和我想的一样。所以,共生没差异,也没界限,差异和界限会让共生感崩毁。对共生关系来讲,界限简直就是死亡。
人,是有界限的,有人际界限、能力限度等。神,是没有界限的,什么都该听到,什么都该做到。如果你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或者想改变他们,让他们说你好,又或者想改变自己,让他们认为你好,那意味着,你缺乏最基本的界限,并在追求让自己成为神。
(11)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如何拒绝你?没有敌意的坚决。如何深爱你?不含诱惑的深情。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这两个充满诗意的短语。前者,就是我不答应你时,我坚决,但毫无敌意,不会说你错了。后者,就是我爱就爱了,无条件,也不会诱惑你需求我。敌意与诱惑,都是让对方后退或前进,而躲避你。相反的两个短语是,“饱含不满的犹豫”和“不含深情的诱惑”。前者是说,你这么做我不高兴,你那么做我也不高兴,但若你问我怎么办,我会说,你自己想。后者如一夜情,而在亲子关系中,常见的现象是,父母用奖励或鼓励诱惑孩子的某种欲望,这种欲望是父母所期待的。父母用奖励来诱惑孩子符合自己的预期,孩子则用讨好等方式,诱惑父母的认可与关注。这都会令孩子有羞愧感。父母的做法让孩子以为真实的自己不值得爱。孩子若诱惑了父母,在被关注的一刹那,孩子会高兴,但紧接着是失落与羞耻。
深情,是无法因诱惑而产生的。不光深情,任何感情或情绪,不管是所谓“正性的”还是“负性的”,如果是因另一个人诱惑产生的,而不是一个人自发生出的,都是一种玩弄。当然,事情的另一面是,诱惑相当普遍。正因如此,深情才更显宝贵。
人类的感情,最宝贵之处在于人们的自发性,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如马丁·布伯说:“我与你的关系有一个前提——不将对方视为实现自己某种目标的工具和对象。”有些心理学工作者认为自己掌握了心理规律,所以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孩子,引出孩子某种更好的情感来,这是对感情的亵渎。
一旦将对方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和对象,你们的关系就会沦为“我与它”的关系。但马丁·布伯强调,“我与你”是瞬间,而“我与它”无所不在。意识到“我与它”的恒常存在,会让自己更宽容、不偏激。不过,我们得知道,“我与你”的瞬间才能将生命点亮。并且,不能因为给目的披上了正当的外衣,就可以在玩弄别人时沾沾自喜。
(12)逃离原生家庭有时,逃离也非常重要,当然得有前提——有一个可逃离的空间。古希腊之所以很早就开启了民主的进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地理特点便于人逃离:附近有爱琴海和众多岛屿,再远一点是地中海。逃离太方便了,虽然希腊是多山地形。而且,民主与专制,最初就是在父亲与儿子之间。当父亲的权力太大,对孩子的盘剥太严重时,年轻人逃走就是了。这种局面导致老人不得不让步。这是民主的源头。
现代社会,如果家长对孩子太过分,此时若有可以容易逃走的空间,年轻人一定要重视这份资源(可逃跑的空间)。古希腊时代,男孩可能会逃走,但女孩只怕还没有可逃离的空间,而现代社会,成年女性一样有可逃离的自由。
好好使用这种自由,如果你的家庭让你有窒息感,你可以少回去,甚至不回去。这会倒逼家庭中的一些老人向孩子低头。
并且,有了这种经历后,你对这个社会的警惕性要高一些,要好好保护自己。
有的家庭有时候很残酷,当使用你的肉身为家庭谋婚姻利益时,尤其残酷。以前一个调查显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中国女性,自杀比例很高。我想原因就是,她们被盘剥得太严重了,先是被娘家无情地利用,如换亲这种可怕的事,结婚后在婆家还要被压榨。
如果你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能掌控,那你不是奴隶是什么?同时,又有广阔的自由天地在等着你,为什么要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