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姓名,姓名伴随着人的一生甚至更久,是人们身份的标记和价值的代言。姓、名的历史悠久,而古人不但有姓、名,还有字。今天我们就说说“姓”“名”“字”的意义、由来与功用。
“姓”,《说文》:“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在我们今天的历史常识中,人类早期是母系社会,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母系社会的证据保留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就是《说文》所说的“母感天而生子”了。《诗经·大雅·生民》讲述周王朝始祖后稷的故事,其首章曰: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这段诗很古奥,翻译成现代汉语大体是:那最初的周人,是姜嫄(的儿子)。是如何生下来的呢?姜嫄能尽心祭祀供奉天帝,以去除不能生育(的疾患)。姜嫄踩在天帝的脚印上,就有了感应,又安睡休息了一阵,就怀孕、生育,产下的就是后稷。这就是“感天而生子”的典型案例。
母系社会本是一种较原始的社会形态,有母无父的观念更是绝不能容于后世的伦常。这一类传说保留了下来,人们就只能将其美化了。美化的结果便是:首先,其人并非无父,只是其父并非常人,而是上天,所以其人称为天子,那显然是极高等的了;第二,唯圣人方能如此。天子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恰好上古时代也只有圣人的传说能流传下来,所以用这样的逻辑来解释这样的事迹,真可谓天衣无缝了。这样的美化很容易被人接受,在后世也很有市场,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往往被传闻出生时母有托梦或天有异象,大体都与此相通。
许慎以“母感天而生子”来解释“姓”字,一来是要解释为什么以“女”做部首,二来也是要说明姓的起源相当高贵,是上天赐予的。早期只有天子贵族才有姓,贵族的姓往往都是天子赐予的。而“百姓”一词的诞生之初,也不是指一般人。《尚书·尧典》中歌颂尧帝的功绩,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里的“百姓”古人解释为“百官”,就是当时的贵族了。这段话层次严整,“九族”(天子的近亲)、“百姓”“万邦”“黎民”等而下之,相当鲜明。后来人人都有了姓,“百姓”不能再代表特权阶层,就和“黎民”同义了。
姓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在于其有着伦理上的重要意义。《白虎通》里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人伦也。”这段话说得相当明白而容易理解,我就不解释了。
“名”字,《说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个解释很有趣,相当于描述了一个情景:夜晚,你遇见一个人,看不清是谁,问:“谁啊?”对方回答时,就要说出自己的名字。所以“名”字以“口”和“夕”来会意。《六书故》中还有另一层的解释:“按,《周官》:‘中夏教茇舍辨号名之用,以辨军之夜事。’莫夜则旌旗徽识不可辨,故必谨其号名。”《周官》就是《周礼》,戴侗引用《周礼》中的话,想说的也许是“军之夜事”这样的情景更符合“名”字的来历。
今人对古文字的考证,认为“名”字上面“夕”就是“月”字,下面的“口”代表某种器物,月光照在上面,器物就明亮可见了。也就是说,“名”的本义就是“明”,有明确之义,引申为对事物和人的命名。
名适用于万物,不为人类所独有,也不像姓那样有着伦理的意义,但名也恰恰正是完全属于个人的,是一个人表达自己、区别于他人的最本质的代表。如此说来,名的出现应该是比姓更早的。
再说“字”。《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字”的本义就是生子,所以字形是“子”在“宀”(表房屋)下。(“乳”的本义也是生子,《说文》:“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所以用“乳”来解释“字”。)“字”表示生子的意义在今天看来已经非常陌生了,但是今天还在使用一个词“孳乳”,表示生育、衍生等意义,这里面的“孳”就相当于“字”字。
我们所熟悉的“字”的意义就是文字了。生子与文字这两个意义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是有关联的,关联在于“文”与“字”的区别。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明确地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是通过象形等方式造出的最简单的字,“字”则是在“文”的基础上通过会意、形声等组合方式造出的复杂的字。所以有人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之所以用“字”字来表示复杂的字,就是因为“字”的意义是孳乳,通过文的不断繁衍而渐渐增多。正因为古人在文的基础上创造了字,汉字才能突破表达的界限,通过有限构件的组合,表现出世间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知道了“文”与“字”的区别,再看许慎将其书命名为“说文解字”,才能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说”是说明,对应文;“解”是分析,对应字,那真是相当讲究的。
古人在姓名之外,还有字,这个字也应取自孳乳之义,也就是说字是在名的基础上的衍生。古人的字都与名相关,互相发明,《白虎通》中说:“或旁其名为之字者,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若名赐字子贡,名鲤字伯鱼。”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赐”是赏赐,“贡”是贡献,两者相对;也有人认为“子贡”应是“子赣”,“赣”也是赏赐之义。伯鱼是孔子的儿子,据说孔子的大儿子出生时,鲁昭公送给孔子鲤鱼庆祝,孔子就给儿子起名叫“鲤”,以“鱼”为字,称“伯鱼”,“伯”表示老大的意思。你要开玩笑,可以管孔子的儿子叫孔大鱼。
字应与名相关,是古人取字的法则。我们可以再观察几个人物,比如唐代三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名与字都重复了,有传说李白出生时其母梦见太白金星,故以“白”为名。杜甫,字子美。“甫”的意义就是美男子,“子美”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白居易字乐天,这个比较高级一些,都有出处。“居易”二字出于《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君子安于其所居,不存非分之想。“乐天”则出自《礼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安土”正是“居易”,“居易”方能“乐天”。古人字与名的关联是普遍的,观察其联系也是件有趣的事。有些人的名与字一时看不出联系,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没有达到而已。
字与名相关联,但不只是文字游戏,不只是名的简单并列,字是有其特别的功用的。古人并不是从小就有名有字,幼时只有名,到成人行了冠礼之后才能有字。(当然父母可以出生时就取了字,到子女成人后方使用,也可以成人时再取。)这样,字就是一个成年人方有的代号,是有尊贵意义的。古人寒暄时,对自己称名,若对方是晚辈也可以称名,若对方是平辈或长辈,则一定要称其字,以表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