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是东汉大儒班固撰写的一部非常著名的经学会议报告,其开篇便论爵位。爵位在封建等级体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者爵有五等,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公、侯、伯、子、男了。这五等爵位,有人说夏朝已有;有人说商朝有三等(公、侯、伯),周朝始备。大概后者比较可信。又有人为折中两种说法,提出文质之分,说夏、周尚文,法五行(金、木、水、火、土),定爵为五等;商朝尚质,法三光(日、月、星),定爵为三等,这就比较玄虚了:三光尚分大小,可论高低;而五行互有相克,爵位之五等,下等如何能克上等呢?
五等爵位,自上而下,各有等差。《公羊传》:“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者称伯子男也。”各等爵位都有相应的封地,《礼记·王制》说:“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礼·大司徒》云:“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这些说法恐怕都只是理论上的,实际地方大小肯定未必如此。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有特定的爵位,除非因特殊情况被周天子升黜,则子孙相传,永不改变。秦代以后爵位名称渐渐繁多,不过权力降低,一般只享俸禄,不再封地建国了。瞿同祖的《中国封建社会》书中将《春秋》里出现所有关于诸侯爵位的称谓全部摘录,甚为清楚,本文下面的爵位列举,如宋公、齐侯之类,均取自该书。
五等爵位,公最尊贵。“公”字,《说文》里的解释是:“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也就是说,“公”是个会意字,“厶”即是“私”字,与“私”相背就是“公”了。今天我们常说的“大公无私”,就是这个意思。古人训诂里常释“公”为“平也”“均也”“正也”等,而“公平”“公正”等词语在今天也依然是高频词汇。“公”字从古至今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丝毫未变,可见公平、公正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一贯诉求。
大概因着其美好的意义,“公”也成了天子之下最尊贵的爵位。《白虎通》解释公爵说:“公者,通也,公正无私之意也。”古人常说“文武周公”,“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周公则是武王的弟弟姬旦,其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平定叛乱,分封诸侯,制定礼乐,完善制度,实行仁政,其德行和政绩倍受后人推崇,甚至常与三皇五帝并称。“周公吐哺”是个很有名的典故,讲周公礼贤下士,贤德之人常来拜访,为了不因怠慢而错过贤人,周公洗个头、吃顿饭的工夫都要多次停下来(“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可见其心诚之至。所以曹操《短歌行》诗中会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春秋》中出现的公爵极少,只有周公和宋公。宋国是商朝之后,因“王者之后称公”,周天子发扬尊前朝之意,故宋国虽国土不大,国君也称公。
“侯”是上古最常见的爵位,春秋时各国的国君,侯爵最多。如齐侯、晋侯、卫侯、陈侯、蔡侯等。其实“诸侯”这个词,本来就是“诸位侯爵”的意思,是把“侯”当作五等爵位的统称的。而“王侯将相”这句熟语中,也是用“侯”来统称爵位。
“侯”,《说文》小篆作 ,解释是:“春飨所射侯也。从‘人’(
),从‘厂’(
),象张布。矢(
)在其下。”也就是说,“侯”的本义是射礼时张挂的箭靶。射礼是古人的一种重要仪式,《礼记》中说:“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由此可见射礼之隆重。古代贵族子弟从小要学习“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射即是其中之一。
举行射礼时,不同地位的人所用的靶子(也就是侯)是不同的,以表示身份等级。不同的侯,各家记载也不尽相同,比如《说文》中说:“天子射熊虎豹,服猛也。诸侯射熊豕虎。大夫射麋,麋,惑也。士射鹿豕,为田除害也。”《仪礼》中说:“凡侯,天子熊侯,白质;诸侯麋侯,赤质;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说文》中并没有明说箭靶的材料,《仪礼》中说的是天子用熊皮,诸侯用麋皮,大夫、士则用布,在布上画出野兽的图案。
“侯”从射礼中重要的道具引申为爵位的名称,也颇含郑重尊贵之义。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侯”字的箭靶义是从爵位义引申来的。如《礼记》中说:“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侯”的本义是箭靶,从字形中可以明确看出,说从爵位义引申出箭靶义并不可信。但“射中则得为诸侯”的说法似乎也昭示了“侯”从箭靶义引申到爵位名称的线索,而且也能解释为何“侯”会作为爵位的统称了。至于郑玄给《周礼》作注说:“所射正谓之侯者,天子中之,则能服诸侯;诸侯以下中之,则得为诸侯。”王充《论衡》中说:“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就显得比较牵强了。
“伯”字的本义,《说文》曰“长也”。古人以年龄排位次有“伯、仲、叔、季”的顺序,“伯”字居首。由年长义引申为受人尊重的爵位的名称,是顺理成章的。春秋时的伯爵也很多,如郑伯、秦伯、曹伯、薛伯、祭伯等。值得注意的是,古人训诂中常说“伯”字与“霸”字相通。如我们熟悉的“春秋五霸”,有的古书中就写成“五伯”,这种情况以《汉书》为最多。其实,说“伯”与“霸”相通,是后代的视角。原本“伯”字从爵位义引申出霸主、称霸义,是很自然的,春秋之初最活跃的郑国和后来强大的秦国国君也都是伯爵。而“霸”在月部,本义是每个月初时所见的月亮。“霸”能假借表示霸主、称霸这一类意义,或许正是因为与“伯”字读音相近。
子是较低的爵位了,这个名称晚起,大概是从伯爵生发出来的。“伯”是长者,其下再继续封爵,就可取后生晚辈之义了。《白虎通》说:“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就有封爵传位,生生不息的意思了。“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小篆作 ,象小儿大头、两腿相并形,本义就是婴儿、孩子。上古时“子”常用作对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中的“诸子”,其构词与“诸侯”是一个原理,就是“诸位先生”的意思。作为尊称的“子”与表爵位的“子”或许是有些关系的,既含有尊敬义,又不显得太过尊贵,用于称呼没有爵位的贤者,应该是很恰当的。
子爵在《春秋》记载中也有很多,如莒子、邾子、谭子、鄫子、顿子等,都是弱小诸侯国的国君。还有些是被降爵的,如滕子,滕本为侯,后降爵称子;单子,单本是伯,后降爵称子。楚国是个偏远大国,自号为王,但《春秋》中凡楚王都称作楚子。另外,诸侯国的嗣子未即位前也称“子”。如宋国国君本应称“公”,但《春秋》僖公九年葵丘之会中却称作“宋子”,《左传》解释说:“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桓公之嗣子)会诸侯,故曰‘子’。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对《左传》之例有异议,说:“春秋之例,旧君死,新君立,不管已葬未葬,当年称子,逾年称爵。”
男爵,就是最低等的了。“男”是个会意字,《说文》的解释是:“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就是说,男人是在田里出力气的,所以用“田”和“力”会意。“用力于田”,或许未必是亲身耕作,也可以是指挥管理,但也可以暗示“男”作为一个爵位,其地位之低下了。《白虎通》说:“男者,任也。”取前人所言“任功立业”之义,“任功立业”倒是好话,但用“任(肩负义)”字作解,也暗含着些许辛苦卑微之意了。“子”“男”同有后代男孩之义,男爵的得名应与子爵相似,都从伯爵生发而来,表后生晚辈之爵位。而“男”字又含有“用力于田”的内容,所以男爵地位较子爵尤低。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男爵甚少,只有极弱小的许国国君被称作“许男”见于经传。
上面说了五等爵位,可能有朋友还不了解“爵”字的由来。最后,就说一下“爵”字吧。“爵”的本义是饮酒的器具,是飨宴中的礼器。小篆作 ,《说文》:“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
),又(
,象手形),持之也。”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引旧说:“古人行爵有尊卑贵贱,故引申为爵禄。”也就是说,在飨宴行酒时要有尊卑次序,所以就用“爵”字来表示有等级的禄位了。“爵”字从酒器演变成尊贵的禄位,可见中国的酒文化确实源远流长。而且,上古时的饮酒往往都是在重大场合,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