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文经典 > 汉字的故事

鬼神崇拜

鬼神崇拜

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人类在其生活的现实世界之外,还创造了一个复杂深刻的幻想世界。那个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是现实心理需求的反映,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神”与“鬼”,就是那个幻想世界中的重要成员。鬼神崇拜自古至今都一直存在,而神与鬼的本质不同,可以用古人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天神曰神,人神曰鬼”。

《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在许慎看来,“神”是一个会意字,其意义由“示”和“申”组合而成。“示”字小篆作098-001 ,《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这里对字形的解说未必符合其最初面目:甲骨文中的“示”字(098-002098-003 等),研究者普遍认为是象形字,表示祭祀时所使用的神主、木表之类的道具。不过,用“示”做偏旁的字往往跟天地神明、宗教祭祀有关,是没有问题的。

“神”以“示”做部首容易理解,但为何从“申”就不那么好说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就不同意许慎的观点,认为“神”只是个以“申”为声符的形声字,这或许更加简明合理而容易被人接受。后来,古文字材料的丰富可以让人们做出新的解释:“神”字的金文有单写作“申”形的(099-001 ),而“申”是个象形字,象雷电之形,人们在其上添加“雨”旁,写作“電”,就专表雷电的“电”。人类早期对自然现象怀有敬畏,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主宰的神明。雷电这种剧烈的天象更体现出上天的威力,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于是人们可能就在“申”字上添加了“示”旁,造出“神”字,表示天上的神明。

回到许慎,许慎认为“申”字表义,是有他的道理的。许慎把“申”字解释为引申,即“引出万物”,按照许慎的意思,这个“神”的所指就相当于造物主了。人类有了抽象思维后,对世界的起源抱有浓厚的好奇心,这也是与存在感密切相关的心理需求。了解我们自身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从哪里来的,才会对现状及未来感到真实和有希望吧。世界各民族往往都有创世神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圣经》中的七天了,而我们熟知的中国创世神话,就是盘古开天辟地了。

中国的开辟神是盘古,他跟西方的上帝的区别,在于只开辟而不主宰。盘古开天辟地后,自己就死了,但死了的盘古并未消失,他的身体化作万物,又发挥了创造之功,有了永恒的价值。古人最有文学性的记载是:“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真是气势磅礴啊!与上帝相比,盘古显得更加伟大和无私,这样的幻想也符合古人的思维,即天人合一。

神可造物,故凡天地万物都可有神,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风有风神,雷有雷神。古时还有人将天地两分,“天神曰神,地神曰祇”。不过这个分类并不大常用,一般都不论天地,只统称为“神”,或“神祇”。神可造物,于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发明者也成了从天而降、不同于凡人的神,比如发明火的燧人氏、尝百草的神农氏、造字的仓颉,等等。有了各种不平庸的神,人们的生活才有秩序,才有进步,才有未来。

神是天所生,鬼则是人所变化了。“鬼”字小篆作100-001 ,《说文》:“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许慎这里采用了声训的方式,以音近的“归”字来解释“鬼”字,这个说法在当时应该很流行。《礼记》中说得更清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死亡是人必须要面对的,但却往往令人难以释怀,若死并不是完全的消灭,而是化作另一种存在,这肯定会让人们心里踏实些,于无可奈何中更能够接受一些。不仅在亲友故去后有个念想,自己的未来也算有个着落。所以人类各民族往往都有死后世界的种种幻想。

上古时期的鬼,都是正面的形象。鬼就是逝去的族人,而且大都是长辈,所以它们离人并不远,也不可怕。鬼本来就是年长的人,处世经验丰富,死后则距离神近了一些,又增添人所不具备的神通,所以它们能够护佑人,为人提供生活的建议。鬼在上古的地位相当高,往往与神并列,它们都是要被敬重的,敬事鬼神则有赐福,怠慢鬼神就会招致祸患。

我们在《“三教”之得失》中说过,“三教”大致对应着历史发展中的三个阶段,鬼神崇拜是第二个阶段,对应的是“敬”,到了第三个阶段,儒家礼法逐渐建立,所对应的就转为“文”了。这时候,鬼神崇拜并未被推倒,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品质。《左传》中宫之奇的话,就生动体现了这一点。晋国两次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虞国国君都答应了。虞国大夫宫之奇在晋国第二次借道时极力劝谏国君,说唇亡齿寒,晋国若灭掉虢国,必然会殃及虞国,两人争论了起来。虞君说:“我的供奉丰盛而洁净,鬼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反驳道:“我听人说的是,‘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也就是说鬼神保不保佑你,并不看你的供奉好坏,而是看你的品德。后来晋国攻陷了虢国,也顺路把虞国灭掉了。宫之奇的话应验了,虞君的供奉没起到作用。

鬼神“惟德是依”,这话在今天看起来确实更合情理,鬼神虽神通广大,但也不能不问青红皂白,这样一来,鬼神的形象也显得更加正义了。但其实,以当时的历史背景,这相当于把传统鬼神崇拜的重要性给取消了——只要我的品德好,鬼神就高兴,就保佑我,那我岂不是就不需要再劳民伤财地去祭祀了,遇事也不用再去求神问卜了,只要按照合乎道德的方式去做就好了。——这真是个巧妙的策略,新思想并没有硬生生地反对和抵制旧思想,而是旧瓶装新酒,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使得新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随着儒家新思想成为主流,鬼神崇拜的重要性自然就下降了。离开了严肃的正轨,猎奇的心理就渐成优势,人们的关注点也渐渐由鬼的睿智与慈悲,转移到鬼的怨气上来。毕竟死是一件不好的事,若寿终正寝,心平气和,还可安心于九泉之下;若有未竟的心愿郁结于心,或是遭遇不幸而夭折,甚至被人谋害抱有莫大的冤屈,这样的鬼恐怕就要施展些非常的法力,来报复和加害生人了。《左传》里已经出现了“厉鬼”,到了许慎所处的东汉末年,鬼的主流就基本成了这不好的一类了,所以许慎会说:“鬼阴气贼害,从‘厶’(即‘私’字)。”其实“鬼”字里面的这个“厶”很可能只是整个象形的一部分,而非表义。甲骨文中的“鬼”字字形没有“厶”的部分,如102-001102-002 等。

不过,即使是怨鬼、厉鬼,一般也不会去伤害好人,所以人们才常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这句话也体现了“惟德是依”的思想是多么深入人心。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