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汉语四千年

三、勇猛可嘉:官话字母和简字运动

三、勇猛可嘉:官话字母和简字运动 1.王照的官话字母

第一个创造拼音文字并用于民众教育的中国人是王照。王照(1859~1933)字小航,号芦中穷士,又号水东,河北宁河人。王照是戊戌党人,以勇猛著称。他曾奉诏上书,提议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一同出洋考察,先去日本;又提议专设管理教育的“教部”。礼部尚书许应骙拒不代奏,王照当面诘责他抗旨。许应骙羞愤难当,奏劾王照“请圣驾游外洋,安知非包藏祸心”。光绪帝很生气,下谕:“朕心自有权衡,无庸该尚书等鳃鳃过虑!”于是把礼部堂官六人都革了职,并陈赞王照“勇猛可嘉”,超擢为四品京堂候补,赏三品顶戴,预备让他代黄遵宪出使日本。不久政变,王照受到通缉,于是逃亡日本。(他一生颇为传奇,黎锦熙先生撰有《王照略历》一篇,载《国语运动史纲》。)

王照在日本时受日本语文现代化运动的启发,创制“官话合声字母”。1900(庚子)年,《官话合声字母》在天津出版,其方案为片假名式,含“字母”(韵母)50个,“喉音”(声母)12个。参见图62。

图62 王照《对兵说话》(节选)
选自《官话字母读物八种》

1903年王照在京冒险开办“官话字母义塾”。当时他还受着通缉,只得由学生王璞出面授课,自己隔帘听讲。1904年他投案自首,三个月后获释。当时慈禧太后欲向各国释放友善信号,宽赦戊戌党人。

当时很多重要人物如翰林严修,桐城古文老将吴汝纶,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江宁提学使、音韵学家劳乃宣等,热心推行他的方案。

吴汝纶(1840~1903)是桐城古文老将,他是较早提倡统一国语的人。他在日本考察教育时注意到,日本萨摩地方在师范学校中教授国语,使国语三十年间得以普及。他上书管学大臣张百熙,提议推行王照的官话字母,说:“此音尽是京城口声,尤可使天下语言一律。”1903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定学堂章程》前的《学务纲要》“各学堂皆学官音”条说:“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故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中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各学堂皆应用《圣谕广训直解》一书为准。”因王照是戊戌党人,章程没有规定“官话”的课本(《圣谕广训直解》只能算读物),但“官话字母”实际上因此得以广泛推行。黎锦熙先生说:

光宣之交,我在湖南优级师范,要遵章传习官话,也用过这种字母;同学们多以为怪异。也就因为部章没有规定课本,致各省于官话一门,多不一律,不免发生笑话。例如福建各学堂教这门功课,一律要请驻防的旗人作教习,大约是沿袭他们从前正音书院的旧法罢,开首几句话,一定是“皇上、朝廷、主子的家:我们都是奴才”。那时有一位林白水君起而反对,便捉将官里去了。(《国语运动史纲》102页)

1904年,在总督袁世凯要求下,直隶通令全省启蒙学堂传习官话字母,又办了很多官话字母义塾,拨款译办书报,将官话字母加入师范及小学课程中,并在天津设立大规模的“简字学堂”。两江总督周馥、盛京将军赵尔巽也效仿袁世凯,各在省城设立“简字学堂”,传习官话字母。如此,1905、1906年间,官话字母约在十三省得以广泛传播。

王照的拼音官话书报社,刊行《拼音官话报》,编印初学修身、伦理、历史、地理、地文、植物、动物、外交等拼音官话书,销售六万多部。

到宣统初袁世凯倒台,拼音官话书报社因触忌被查封,官话字母也被禁止传习。这时幸有劳乃宣(1843~1921)将官话字母改头换面,取名“简字”,继续推行。

2.劳乃宣的合声简字

劳乃宣1905年开始在南方推行官话字母,改称“合声简字”。他1907年出版《简字全谱》,京音一谱与王照相同;另加6母、3韵为《宁音谱》,在两江总督所办简字学堂使用;端方继任两江总督后,又令江宁四十所初等学堂都设简字科。后来又扩展成《吴音谱》《闽广音谱》,涵盖全国方言。劳乃宣主张先“言文一致”再“国语统一”,很多人反对,说他分裂语言文字。

劳乃宣于1908、1909年两次上奏,请旨颁行天下,强制推行。因为学部不予回应,他联合赵炳麟、汪荣宝等名流在北京组织了“简字研究会”,这是民国“国语研究会”的先声。

1910年资政院成立,预备立宪。在议员江谦、汪荣宝、严复、陶镕、陆宗舆等三十多人以及各地学界、京官的推动下,资政院决定:“将简字正名为‘音标’,由学部审择修订,奏请钦定颁行。”可是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简字运动”也随之终止了。

3.章太炎的纽韵文及其他

除王、劳两家外,同期还有不少方案。

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6)是中国人设计的第一个音素制的罗马字拼音方案。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1908)也是罗马字方案,拼写官话。

章太炎改良传统反切为纽韵文,是为篆籀式方案。1908至1910年间,在留法学生主办的《新世纪》上,有人主张中国改用万国新语,即世界语。章太炎反对这种主张,同时对切音字也有不同意见,于是作《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他主张人人兼习章草,以便速写,略知小篆,以便识字;以传统读书音为正音,并改进传统反切。他改进的反切含36个“纽文”(声母,参见图63),22个“韵文”(韵母),“皆取古文篆籀径省之形,以代旧谱,既有典则,异于向壁虚造所为,庶几足以行远。”他改良反切只为注音,不是为了代替汉字。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个方案后来成了国家推行的注音字母的前身!

图63 章太炎《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纽文三十六(部分)

据统计,1892至1910年间,全国共有28种切音字、简字方案,其中假名式(笔画式)14种,速记式5种,拉丁字母式5种,其余还有篆籀式、草书式、象数式等。(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9~12页)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