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 theory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才华和气度都超凡脱俗的苏东坡,在大宋朝是“国民偶像”一般的存在,不但宋朝百姓热爱他,就连契丹人也对他的诗文推崇备至。元祐四年(1089),吏部尚书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奉使途中便看到了契丹人翻刻的《眉山集》,住进驿馆后,一抬头又看到墙壁上也题有苏轼的诗文。大辽都城中许多人听说来访的宋使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纷纷聚拢来向他打听“大苏”的近况。苏辙也不禁开始思念哥哥,并挥笔写下《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其中“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一诗,写的就是这段经历。
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除了天资聪颖,还离不开孩童时代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天才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天才的。
三苏的家乡位于四川眉山。北宋时期,眉山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偏僻小镇,距离首都开封路途遥远,从眉山去一趟成都,要乘船顺流而下,走二百里路程。
根据苏洵的记载,苏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武周时期,苏家出过一位宰相,叫作苏味道,苏味道后来被贬官到眉州当刺史,他的子孙后代就在此地定居下来,这才有了眉山旺族苏家。
苏洵的两个哥哥都考中了进士,其中有一个还去外地做了官,在当时的眉山轰动一时。眉山百姓中还兴起了一股好好学习,考科举,争取做官的风气,等于直接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风气。《三字经》里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句话是用来教育年轻人认真念书的,其中的“苏老泉”,说的就是苏洵,说他二十七岁才开始认真学习。
其实苏洵十八岁的时候就参加了乡试,去考举人了,可惜没考中,当然这也不足为奇。很多人都是考了一年又一年,考到六十岁还是童生的大有人在。但苏洵比较另类,第一次没考中,他就果断决定不考了!开始到处游玩。
更奇葩的是他爸爸苏序,看见儿子放弃学业,一点儿也不担心。同村的父老替他着急:“你管管你儿子呀!别让孩子玩儿了,干点儿正事吧!”
苏序笑着说:“非忧其而不学者也。”——我呀,就不担心儿子不学习。
为什么这么说呢?苏序了解儿子,知道苏洵擅长自由创作,喜爱“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的表达方式,科举考试对文章格式做了各种严格的规定,与苏洵的天性相悖,于是索性任由儿子随着自己的天性去发展,对儿子纵情山水的行为“纵而不问”。
苏洵四处赏玩大好河山之余,还娶了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为妻,程氏年十八,这是一个很厉害的小姐姐,在“三苏”成名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后话。
游山玩水的日子过得很快,一晃苏洵二十七岁了。有一天他回到家里,跟程氏说,我想了想,现在要重新去读书应试也还来得及,但这样一来,家里的负担就重了,也没人来经营,你看怎么办好呢?程氏回答,我早就想过此事了,之所以没开口,是因为我不希望你是出于对我的责任感而去读书,既然你自己主动提出了,那你就放心读书去吧,家里的事别管了。
苏洵便放下忧虑,专心去读书了。景祐四年(1037),苏洵去京师礼部考进士,第二年又参加了“茂才异等科”的考试,两次均未被录取。这回他没有放弃,又苦读了八年书,三十八岁这一年再次参加科举,仍然名落孙山。
苏洵回家思索良久,决定从此不参加科举考试了,他要自由地读书,做一个真正的学者。他将自己为了应付科举而作的文章全部烧掉,重新拿出自己喜爱的《诗》《书》《礼》《易》《乐》《春秋》以及诸子百家的论著,开始为自己读书。
相传苏洵开始为自己读书之后,态度和以前迥然不同了,他投入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年的端午节,夫人特地煮了几个粽子,剥好,再备了一碟白糖,一起端进书房给他吃。到了中午,程氏进书房打算收拾一下盘碟,发现苏洵嘴角都是墨痕,白糖丝毫不见少,原来苏洵只顾读书,错把墨汁当白糖,吃粽子时蘸了许多墨汁入口,他一心只在书中,粽子都吃完了也没发现味道有什么不对。
景祐四年苏轼出生了,又过了两年,苏辙也出生了。苏洵也渐渐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儿子上。
苏轼、苏辙两兄弟天资聪颖,但生性活泼,十分贪玩儿。为了培养两兄弟对读书的兴趣,苏洵戏精上身,经常故意在两个儿子玩耍的时候,出现在一个他们俩看得见的角落,假装在那儿看书。小哥儿俩很好奇啊,赶紧跑过去看看爸爸在干啥,每到这时,苏洵就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给藏起来,好像是在藏什么宝贝似的。这就引起小哥儿俩的兴趣了,苏轼便经常带领苏辙趁爸爸不在的时候偷书看,久而久之,两个孩子都爱上了读书。
苏洵对儿子的阅读方向也做了很仔细的引导,他给孩子们读的主要还是儒家经典,除了四书,便是韩愈、司马迁等人的著作。苏洵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不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活学活用,带着两个儿子一边读书一边讨论内容,不拘泥于书中的资料,爷儿仨读完书后,还要一块儿讨论历代兴废成败的动因。
有一次,他们读到当朝大臣富弼的《使北语录》。当时北宋王朝受到辽国的侵略,富弼便写下这篇文章,送给辽国的君主,劝他停战。富弼的观点是:打仗这个事情耗费国力,国家是吃亏的。为什么你的大臣总鼓励你打仗呢?因为他是想要立功。苏洵就对两个儿子说: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苏轼说:汉武帝与匈奴打仗的时候,大臣严安也告诉过汉武帝这个道理,但是不及富弼说得透彻。
这时候苏轼他们才十余岁,苏洵就引导他们讨论时事政治了,这样的小插曲在他们三父子之间每天都会发生。苏轼和苏辙后来都进入朝廷,成为政府高级官员,这与父亲早年引导他们关注时事政治、独立思考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
在苏洵的指导下,苏轼兄弟遍读经史百家之书,长大后的苏辙写诗回忆:“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再祭亡兄端明文》)就是说:我跟我哥哥幼年读书的时候,只有一个老师,就是我父亲。我们跟着父亲,以读书为乐,醒着和睡着的时候都在读书。
在写作方面,苏洵为避免儿子走弯路,把自己失败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全数传授给了两个儿子,指导他们很快进入成熟的写作。
苏洵还时常教育他们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行。苏洵写过一篇小文章,叫《名二子说》,写了自己为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命名的缘由,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与告诫,并介绍了二子的性格。苏洵说,苏轼的“轼”是车子上的一个小部件,这个东西装在车的最前面,看上去可有可无,实则绝对不能去掉,他以此告诉苏轼,我知道你能力大,但是做人要低调,就像“轼”这个东西一样,将才华收敛在心中,厚积薄发。
苏辙的“辙”字,指的是车跑过之后在地上留下的印记。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即使这样,车毁马亡,也不会责难到车轮印上。这车轮印,是能够处在祸福之间的,既能够让功,也能避开灾祸。苏辙的性格比较沉稳内敛,知子莫若父,苏洵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苏辙一辈子能够平平安安的。
苏洵跟苏轼苏辙两兄弟之间的关系,亦父亦师亦友。可以说,苏洵对两个孩子在文学修养乃至为人处世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眉山,程家不但是首富,也是名门望族。程氏为了让苏洵安心读书,接过了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她将自己的嫁妆卖掉,悉心经营,不到数年,家里比过去反而富裕了许多。可见程氏是非常有理家的才干的,但她有一个现在的世界富豪们也很认同的观点:家中钱财太多,反而累及子孙。
怎么办呢?程氏开始搞慈善事业,帮助当地的贫困人家,凡婚丧嫁娶有困难的,都给予赈助,因此得到远近乡人的称赞。
除了养家,程氏其实也是个大才女,她非常好学,头脑也机敏,尤其爱读《史记》《汉书》一类典籍。她还能按照两个儿子不同的性格,施以教育。苏轼和苏辙兄弟俩虽然都很聪明,但苏轼性格好动,苏辙爱静,母亲因此就给两人安排了不一样功课。为了让苏轼安下心来,母亲命他抄写《史记》《汉书》,既练习书法,又能从古圣先贤那里学习做人的道理。苏轼后来与朋友聊天时说起母亲,也提过这一点:光是《汉书》,母亲前后就命他抄写过六遍之多。
对于两个儿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程氏也很重视,经常用古代名节操守高尚的人的事迹来教育他们。苏轼十岁时,和苏辙一起听母亲程氏读《范滂传》。范滂生于东汉末年,当时宦官专权,田野荒芜,百姓流离失所。范滂自幼好学,对母亲十分孝顺,皇帝命他查处贪官,他便仗义执言,一连弹劾了二十多名高官。后来汉灵帝登基,少年天子完全被宦官集团控制,大肆屠戮朝臣。范滂也被列入黑名单中,灵帝命人紧急逮捕范滂。督邮吴导奉命来到县中,抱着诏书,关闭驿馆,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了说:“一定是为了我啊!”立即去监狱投案。
县令郭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好官,见范滂来投案,大吃一惊,解下官印绶带就要与范滂一同逃跑,他劝阻范滂,天下大得很啊!先生为什么来到这里?
范滂说:“我死了,祸患就终结了,哪敢用自己的罪来连累您,又让老母流离失所呢?”
就这样,范滂被关进监狱,他的母亲来与儿子诀别,范滂对母亲哭诉:“儿子不孝,不能再供养母亲,我死以后,希望母亲不要太过哀伤。”
范滂的母亲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好名声,还想要长寿,世上的事情哪有十全十美的呢?你不要太难过。”
范滂跪下接受母亲教诲,然后叩头和母亲告别,又回过头对自己儿子说:“我想让你作恶,但恶事不应该做;想要让你行善,但我就是不作恶的下场。”道路上的行人听到这句话,没有人不流泪的。范滂后来被处死,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程氏给哥儿俩讲范滂的故事,三个人都很感动。这时候苏轼突然问程氏说:要是我也像范滂一样,做一番大事,却被奸臣所害,你能允许吗?程氏听了这话就笑了,给了苏轼一个很有气度的回答,说如果你能做范滂,我就一定能做范滂的母亲!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程氏不是一个寻常女子,她对世事看得很透,胸怀和眼界都很宽广。苏轼的豁达,有一大半来自他母亲的影响。可惜后来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三父子名扬京城的时候,还没等消息传回眉山,程氏就病逝了。
苏轼这个不世出的天才,就是在这样明白事理、注重家教的双亲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当然,除了父母,他的兄弟、朋友乃至成年以后的经历,都对他影响不小。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弟弟苏辙。
苏轼这个人好开玩笑,跟谁都得逗两句,自然也不会放过弟弟。他有一首小诗《戏子由》:“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宛丘先生”是苏轼对弟弟的戏称,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子由同学,你个儿太高了,你的房子又小,平时在家里读书都得低着头,要是一抬头,脑袋就得撞房梁上。
当然,玩笑归玩笑,这两兄弟从小相知于心,有着同甘苦共患难的手足之情,一言半语说不清楚,我们后面专门讲一讲苏氏兄弟之间的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