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旅游
LV YOU

前段时间国庆假期,我看好多人都选择出去玩儿去,度黄金周,可见出门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休闲新时尚。但是您可能不知道,老百姓喜欢旅游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先秦时期,老祖宗就有了颇具规模的出游活动。那么,古人是如何准备旅游的?又喜欢到哪玩儿?旅游时吃什么,住哪里?那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古人如何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一书中总结出来:“中国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可以如下公式表示:少年游侠一中年游宦一老年游仙。”

这三游,除了其中透露出来的价值观,我们应该留意到那个“游”字。南北朝时候,诗人沈约就写过:“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迄今为止,“旅游”一词最早的记载。

古代驴友是怎么旅游的呢?咱们讲一个“骨灰级”驴友的故事。孔夫子他老人家仕途充满坎坷,在五十五岁的时候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路。从自己的祖国鲁国出发,孔圣人花费十四年时间,走遍了卫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等大小十几个国家。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读《论语》,是孔夫子的铁杆儿粉丝。他说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把孔子去过的地方都玩儿一遍。现在问题来了,孔夫子的周游列国,在现代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孔子的足迹,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当时那些国家现在的地理位置。孔子的祖国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卫国的濮阳、郑国的郑州、陈国的淮阳、蔡国的驻马店,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内。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从山东出发,然后在河南转了一圈。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好像不是想象中的“出国游”,就是山东、河南两省游啊!

现代人想要出门旅行,找个旅行社,吃住行的问题就都解决了,要是实在想挑战下自己,打开App,简直不能再方便了。有多少人想过,在没有网络的古代,老祖宗怎么知道哪儿好玩?怎么去那些地儿呢?其实,人家早已经洞悉一切。有各种攻略啊,比如《山海经》《水经注》《天下水陆路程》《徐霞客游记》,等等。

除了读地理书,还有一种方法是读诗。古人喜欢游山玩水,玩得嗨了,就要写写诗。杜甫不就写了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得,泰山出名了!苏轼写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帮小迷弟小迷妹又跑庐山旅游去了。有这些个文坛大咖的诗作打广告,景区想不火都难。

在古代,旅游的风险很大,下雨下雪,地震山洪,都会危及驴友的生命,哪怕是皇上外出,那也没准儿。周昭王南下,遇见风浪,就沉船死了……正因如此,古人特别注重天气,出门旅游一定会预测天气。在唐代有关民间预测天气经验的书籍中,最有名的是黄子发的《相雨书》。这本书收集了唐代以前的一些天气预测的经验。比如书中说,傍晚天空出现彩虹,表示别处正在下雨,或者半夜会下雨。

古代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出门旅游都带些什么呢?今天您肯定说:带手机,打电话、聊微信、手机支付、身份识别……古代还没这种高科技,对古代驴友来说,最重要的行李就是虎子。什么叫虎子呢?它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对尿壶的文雅称呼。沈括曾在《忘怀录》中这样记录出门时需要携带的必需品:笔墨纸砚,酒器茶盏,刀具,油桶,斧子锄头,虎子,等等。

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张岱在《游山小启》里也记载了旅游所要准备的东西,大概就是茶点、杯子、筷子、香炉、柴火、米饭。当然,这是基本配置,有些个士大夫更讲究,一定要带酒。比如明朝诗人徐有贞在苏州游玩的时候,不仅要吃自带的山珍海味,还畅饮美酒,讲究啊。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出门旅游不算难事,只要带上手机和身份证,想上哪儿上哪儿。但对古人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

自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就开始推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从中就发现了《游士律》,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旅游法规,其大概意思是,如果旅游者丢失了通行证明,要交罚款,到年底时统一征收。

古代还有一种通行证,叫路引。关于路引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讲一个源于唐太宗时期的故事。您看《西游记》里边,魏征梦斩泾河老龙,李世民受到牵连,让阎王爷传唤到了阴间。阎王问明之后,知道李世民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决定放他还阳。临行前,阎王委托李世民把鬼国的护照路引带到阳间,发给善男信女,死后凭路引进入阴间,可以免受地狱众鬼的欺凌。

这是文学创作,但是自唐朝以后,路引确实流传了下来。严格使用路引的是明朝。《明史》记载,明朝实行保甲制,法律规定,农户走出一里地就要相互告知;如果搬迁到一百里之外,就得向官府要一份路引。

所以,您穿越到了古代,只要不出城门,就不需要用到什么身份证,要是外出游玩,就得去办理出行证。而现在很多穿越重生小说,特别是三国类的,主角动不动就走南闯北,一会儿上曹操那儿,一会儿上刘备那儿,路上还没人查,主角光环盛开,收拢各路文臣武将,大杀四方一统华夏……这就是说着玩儿!

您看《倩女幽魂》第一部里边,宁采臣是个落魄的书生,前往郭北县收账,路遇大雨,在凉亭里边吃馒头;《倩女幽魂》第三部,小和尚十方与师父白云护送金佛,在途中以白米饭填饱肚子。虽然是影视剧,但也影射了古人旅行吃干粮的一面,那么古人在旅行中到底吃什么呢?

据《红楼梦》描述,古人外出经商,少则半月,多则半年,他们为此发明了“路菜”。路菜,就是路上吃的菜,一般来说既要有荤菜保证营养,又要靠盐巴来防腐,熏鸡肉、腊肉干、腊鱼等都可以作为路菜。当然,这是有钱人的标配,普通百姓吃不起。

那时候的普通百姓,吃烧饼和馒头都费劲儿,更不可能有方便面和速冻水饺。最常见的干粮,叫“糗”。大家别笑话,这个“糗”可不是“糗人糗事”的那个“糗”,它其实是锅巴。

据《春秋左传》记载,陈国有个叫辕颇的官员搞贪污腐败,东窗事发后逃向郑国,路上又渴又饿。这时,跟他一块儿外逃的部下从行囊中翻出三样东西:醴、模、脯。醴就是米酒,模就是锅巴,脯就是腊肉。辕颇一见,开心坏了,喝米酒啃锅巴吃腊肉,很舒服。

吃住是一体,缺一不可。影视剧有句话嘛:“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跟现代一样,古人外出也要住旅馆,店家要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来往地。旅客还要撼手印证明真实性。记录在案的资料,每月都要交给当地衙门检阅。

除了正规旅店,住宿点还有寺庙。唐僧取经的时候不老说么:“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路遇宝刹,想借宿一宿。”还有著名背包客徐霞客,在他的游记里也是经常提到寺庙。

当然了,不是什么时候都能遇到客栈和寺庙,要是走到荒山野岭怎么办呢?民间有个说法:宁睡千年古墓,不进千年古庙。就是说,没有客栈和正规寺庙可以投宿的话,宁可睡在坟地,也不上破庙里住去,这好像是个不成文的规矩。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些杀人犯,杀人之后会远走他乡,四处躲藏。这些人不敢前往客栈投宿,晚上会选择在破庙居住。这些人手上可能有几条人命啊,你孤身一人闯进去,那完了,轻则劫财,重则命都没了。

有人说,那为什么睡坟地,不害怕吗?嗜,古人认为,坟地虽然阴森,但这不是乱葬岗子,这里的墓地年年都有子孙后代祭祀,就算有鬼,也是好鬼!所以根本没什么事儿。在古人眼里,睡在坟地比睡在破庙里边安全。

我们现在出去旅行,总爱去那些网红打卡地,北京、上海、西安,等等,不外乎政治、经济、文化名城。其实,古人也喜欢“打卡”那些热门旅行地。

您看苏州,苏州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古人爱水啊,苏州也就因此吸引了众多文人到此一游。苏州最著名的“打卡诗”,要数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这个,当时就特别想上苏州看看去。

八大古都之一的洛阳,也是古人扎堆前往的旅游胜地,比如龙门石窟、白马寺、老君山,等等。另外,洛阳的牡丹花也十分出名,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就描写了洛阳城的牡丹盛景。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作为汉唐时期政治权力的中心,长安更是人们满心向往的城市。韩愈描写长安美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扬州是“中国运河第一城”。对于文人墨客来说,扬州是当仁不让的打卡地。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还有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都让扬州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还有杭州。杭州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西湖、千岛湖、天目山,哪一处都是古人魂牵梦萦的人间胜景。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诗篇,白居易更是把杭州推到了“江南之首”的位置,他在《忆江南》里边不就说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在外出旅行时,人们往往喜欢留字纪念,“某某到此一游”。这个习惯很不好,有伤文明之邦的内涵。大伙儿可能好奇,这个习惯什么时候染上的?这个习惯源自古代。

吴承恩的《西游记》里边有这么一个细节: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与如来佛斗法,跳到如来佛的手掌上驾起筋斗云,以为来到天边了,在如来佛手指头底下撒了泡尿,并且题写了“老孙到此一游”,这也是文学作品对现实的艺术反映。当然,孙悟空乱涂乱画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给判了个五百年有期徒刑。

在景区题字,是唐朝一大风尚。各种寺庙、酒家,甚至寻常人家的墙壁、石头、树木,都有人留“墨宝”。唐宪宗在位的时候,元稹去旅馆住宿,看到房间的墙壁上有诗,他不也写么:“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古人题字,那是时代局限,现在再题字就不妥了,在这里劝大伙儿一句:在外旅游千万别乱写乱画。

说完了旅游的各项攻略、各个打卡地,再聊聊古代旅游都有哪些人群。除了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之外,旅游人群分两大类。

在我国历史上,出游方式最隆重的莫过于历朝历代的皇帝,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康熙、乾隆,等等,每次出行旗帜是遮天蔽日,仆从数不胜数。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旅游的帝王,您知道是谁吗?答案是周穆王。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巡天下,行程三万五千里,会见西王母。从西安出发,北渡黄河,出雁门关,抵达内蒙古包头,穿过贺兰山,经过祁连山,走过天山北路,最终抵达西王母的领地昆仑山。

周穆王抵达昆仑山的时候,他带着白色的圭、黑色的璧、一百匹锦缎、三百匹白绸,会见了西王母。当时民间有传闻,西王母有不死药,所以我觉得周穆王决定西巡的时候,肯定提前打听过了,他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长生不老。

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这一次西巡,周穆王肯定是得了药了,当然肯定不是不死药,但肯定有助于延年益寿,不感冒不得脚气什么的吧,至于是不是西王母给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咱们关心的是他的旅游。

要说古代的旅游大咖,怎样也绕不过擅长跨界的苏东坡。

大家都知道“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只要是写上了“东坡”,都是苏轼的原创。除了吃货属性,苏先生还是一个旅行家,黄州、眉山、徐州、惠州、杭州……几乎把大半个中国走遍了。

现在很多人出门旅游,必须做的一件事是打卡纪念。苏轼写诗,就像现在发朋友圈。“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搁现在发朋友圈就是:“打卡赤壁,我跟好朋友来嗨皮啦!”标个地点:赤壁。再拍个图,等着大伙儿点赞。

苏轼在半生的艰难时世中,活出了他人无法想象的精彩。在湖北黄州,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在广东惠州,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的不朽名篇。

说来说去,中国人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认为旅游最重要的内涵,不是简单的玩乐,而是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

准备好虎子和路引,看好《徐霞客游记》和《相雨书》,备上腊肉和香脆可口的锅巴,选几个网红打卡地,咱们说走就走!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