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

开车
KAI CHE

如今这个时代,家家户户都有车,考驾照这个事也就越来越火,尤其这一到放假,大家伙儿都扎着堆儿去驾校。大人、学生,都赶着要拿下这个本儿来,甭管天儿再晒再热,也得按时按点地去排队练车。有运气好的,每次都是一把过,顺顺利利就考下来了;有的开得不好,把教练都气成了段子手。考个驾照真有这么难吗?其实大家伙儿还真得知足,这要是搁古代,想要拿驾照可比现在麻烦多了。

说到这儿,有的朋友就有疑问了:您这是胡说呀,古代没有车,考什么驾照呢?对,人类社会刚起源的时候,每天睁眼闭眼想的都是怎么能多逮几个兔子、多扒几张熊皮,各个部落生活范围也就那么大点儿地,车这种东西不是老祖宗们考虑的。

后来社会慢慢发展了,部落之间的交流也增多了,拿我们家的羊换你们家的米,咱们互相走动走动,分享分享生活经验。拉的东西多了,走的道儿也远了,只靠一双脚肯定是不行,人们对交通工具自然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车就被发明了出来。

刚开始的原始车都是靠人拉,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个轮子,咱们现在在一些落后的地区还能见到这种人力车。正如《后汉书·列女传》里记载:“悉归侍御服饰……与(鲍)宣共挽鹿车归乡里。”鲍宣,咱都听说过,西汉大夫,以直言进谏出名,这句话说的是鲍宣的妻子桓少君。鲍宣是个穷小子呀,小时候在桓少君的父亲门下学习,桓少君的父亲觉得这徒弟是个可造之才,前途远大,就想把女儿许配给他,还给女儿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按理说,娶个富婆也挺好,可鲍宣不愿意了,跟未来的媳妇说:“我这穷书生怎么能配得上你呢?”桓少君听了之后,就把嫁妆全都还给了父亲,在结婚当天与鲍宣一块儿推着鹿车回了家。

现在咱们有个词,形容夫妻生活贫苦但相亲相爱叫“共挽鹿车”,就是从这儿来的。这里头的“鹿车”,说的是汉魏时盛行的一种独轮车。

为什么叫“鹿车”呀?有的朋友就猜了,是不是鹿拉的车叫鹿车?不是这么回事,这种独轮车是靠人拉的,既能载人也能载货,因为空间小,大小只能容得下一只鹿,所以叫“鹿车”,俗名也叫“轱辘车”。

可人力毕竟有限,人们就驯化了牲畜来拉车,这样拉的东西多,走得也快。提到拉车的牲畜,大伙儿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马,马车马车,马跟车本来就分不开。马车确实是畜力车的主力,但在古代,马车不是人人都坐得起的,主要还是供军队或者贵族出行使用。

那平常人要出个远门怎么办呢?骑骡子、骑驴,甚至骑牛,都行。据《后汉书》记载,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起事反抗王莽时,快上阵作战了,却连一匹马也没有,怎么办呢?最后骑着牛上了战场。后来在战场上杀了敌方一个骑马的军官,才得了人家一匹马,也算是靠着一头牛迈出了复兴汉朝大业的第一步。

虽然畜力代替了人力,人不需要拉车了,可这牲畜也不会自己开车,人得会驱使它们才行。能够熟练地驾驶马车,是古代壮年男子必须要掌握的技术,六艺里的“御”就是说的它,以前有专门的“五御”来考核人们的驾驶技术。咱现在考驾照是三个科目,但这古人得考五个,分别是: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我这么一说,您是不是就糊涂了?不急,咱们一个一个说。

这古代也讲究油门和离合的配合,也就是我们要说的这第一个“鸣和鸾”。鸣、鸾,是古代马车上挂的两个铃铛,一个在车厢上边儿,一个在车辕的横梁上。挂两个铃铛是什么意思呢?马车走的时候,铃铛肯定会随着响,要求你在驾车的时候,两个铃铛的声音得协调一致,得有节奏,不能噼里啪啦稀里哗啦,这不像话,影响乘坐者的心情。——我感觉这要求确实不低,现在开车都不一定做得到:

第二个叫“逐水曲”,这个就简单了,从它的名字分析,其实这就是给你一段曲折的水沟让你开,专挑路况糟糕的,考察开车人的临危应变能力。

还有这“过君表”,君表是指标示国君位置的旗帜,以前国君在组织打猎、会见诸侯、出兵打仗的时候,所在位置都会有旗帜标示。过君表,就是驾车经过君表的时候要向国君行礼。

还有科目四,“舞交衢”。“九省通衢”大家都知道,“衢”说的是往来的大路。舞交衢,就是在人流车流多的路口行驶,考验你的综合上路能力。

最后这科目五叫“逐禽左”,这是实战考试,要求驾驶人追赶禽兽,将这些个禽兽驱赶至车辆的左侧,方便车上的弓箭手射杀。

这五大科目要是能考过,你就能顺利地“开车上路”了,那要是没考过怎么办呢?没关系,也能再考。不过考的次数有限制,甚至一直考不过还有惩罚。秦朝《除吏律》里就规定,如果考了四次还不过关,就会被取消考试资格,并且还要服四年的徭役。

虽然古代考驾照很难,考不过还有受罚的危险,但在古代,车开得好也是大有益处的,不说找工作不用愁,给大人物开车还能加官晋爵。造父就是这么一个车技娴熟的老司机。

传说造父是五帝之一颛顼的第十三代传人,在造父的祖先中,好几个都是以驾车技术高超闻名天下。比如蜚廉,《史记·秦本纪》里就有记载:“恶来有力,蜚廉善走。”“善走”就是说对马匹的驾驭能力好。受祖辈的影响,造父也从小喜欢驾车,拜当时有名的泰豆氏学习驾驶技术。学成以后,受周穆王的征召入宫,成了穆王的专职司机。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有一天,造父和穆王一起出城打猎,两个人驾着车往西边儿就去了,不知不觉,竟到了西王母的瑶池。穆王和西王母一见如故,俩人还互生爱慕之情。周穆王和西王母每天在瑶池喝喝酒、唱唱歌、跳跳舞,日子过得太开心了,不想回国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这不,徐国的国君徐偃王马上就带兵造反了,已经兵临城下。怎么办呢?造父赶快驾着八匹良马,发挥自己高超的开车技艺,飞速地把周穆王带回了镐京,穆王趁着徐偃王不备,打了他个措手不及,这才保住了周王朝的江山。后来,周穆王为了奖励造父救国有功,就把赵城赐给了造父。造父自此改称赵氏,也就成了后来赵国的始祖。

说到这儿,大家伙儿是不是还挺羡慕,在古代做司机还能得到城池?待遇是真好。这车技好的受重视,可车技不好的要是上了路,那也不是闹着玩儿的。

在古代要是出了交通事故,怎么处理呢?唐朝宝应元年六月,高昌县,就是现在的吐鲁番盆地那块儿,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唐朝对外贸易发达,高昌城也是个国际化的大商都,街上的路是人多马杂。一天,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一家商铺门前玩耍,男孩叫金儿,女孩叫想子。这时,一个工人正驾着一辆牛车,把城里的土坯送到乡下去,可能是因为疲劳驾驶,牛没驾好,车突然不受控制,冲向了两个小孩儿,把两个小孩儿的腰都撞骨折了。那个年头,腰部骨折基本上相当于瘫痪,能不能保住命都难说。情况这么严重,怎么处理呢?

唐代的律法里,对驾车伤人的情况有专门的规定,肇事者可以先申请“保辜”,按咱现在的理解就是先取保候审,为伤者筹集医疗费,等伤者情况确定,再按律法做出裁决。那最后这肇事者到底受到了啥惩罚呢?——流放三千里,永世不得回乡。古人的交通法也够狠的。

其实不仅是撞伤人要受罚,对超速超载的处理在古代也有明文规定。根据《唐律疏议》,在没有公私合理缘由的情况下,在街道上飙车得打屁股。超载则是根据超出重量的多少打板子,超重越多,屁股越疼。如果超载太多,就不仅仅是挨板子,还要吃上两年的牢饭。

而且在古代,不仅开车有风险,坐车风险更大,一不小心就没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上有这么两件事儿。

第一个是关于陈胜的死。陈胜大家不陌生啊,就是那个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领导反秦农民起义的一代枭雄。他虽然抱负远大,但死得有点儿冤枉,是被自己最信赖的司机庄贾杀死的。《史记》里记载:“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说庄贾在逃跑的途中向秦兵投降,杀了陈胜。陈胜肯定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反秦大业会断送在一个司机的手上。

另一个说的是春秋时期,宋国和郑国交战,宋国将军华元炖羊肉犒劳士兵,偏偏到了车夫羊斟这儿,肉没了。羊斟没吃上肉,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开始嘀咕,对这华元有了意见。第二天交战,羊斟一抖缰绳,带着华元直奔郑国军营。华元一看情况不对劲,就问:“你是往哪儿开啊这车?”羊斟头也不回说:“分羊肉你说了算,去哪儿我说了算!”径直把华元带到了敌营,这仗还没打,就输了!

所以您看看,司机能决定带你去何方,毕竟车往哪儿开咱说了不算,方向盘可掌握在人家手里。

聊了这么多古人开车的事儿,咱前面也说了,古代经济不发达,老百姓穷,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开得起车。还有的虽说家里有车,但出远门也不方便一直带在身边。那要是身边没车又有急事要赶路,怎么办呢?打车!

古代跟咱现在一样,也有专门的计程车,古人叫“记里鼓车”。现在咱们坐车都是打表计费,这“记里鼓车”是打鼓计费。《晋书》里有一章专门写服饰和车马的,叫《舆服志》,里面记载着:“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这是历史上关于记里鼓车的第一次描写。这话什么意思呢?是说由四匹马拉车,车上面有个用木头雕刻的小人,小人面对着一张鼓,手里拿一鼓槌儿,车每走一里地,小人就敲一下鼓,用这个方法来计算走了多少路程。有的朋友还有疑问,这小人敲鼓,是个什么原理呢?这其实是利用了咱现在常见的两个大小齿轮的差动原理,小人的手臂上拉着一根线,与它相接的齿轮每转一周,就拉动这根线一次,让小木人敲一次鼓,就拿这个来实现路程的计算。

据晋代以后的文献记载,记里鼓车也不断更新换代,又出了进阶版,不仅一里一打鼓,还另设了一个小人十里一敲锣。你说在古代打个车,一道儿上敲锣打鼓的,也挺有意思!

古代的马车我们聊了挺多,那中国是什么时候有了汽车的呢?汽车传入中国是在清朝,第一个拥有汽车的是个非常特别的女人慈禧太后。

1901年,慈禧六十六岁生日,袁世凯为了给太后祝寿,花了一万两白银,大概相当于咱现在七百万元人民币,从外国人手里买了一辆“图利亚”牌汽车送给慈禧。慈禧听说这洋玩意儿好,不吃草不喝水还能跑,开始还不信,后来鼓起勇气尝试了一下——哎,稳稳当当,挺舒服,跑得比马快。赏赐了袁世凯金银财宝,没事儿常坐着车出去玩去。

刚开始给慈禧开车的是个洋人,可慈禧对外国人不放心,在宫里挑了一个叫孙富龄的,送去学习驾驶技术,后来这个孙富龄就成了慈禧的御用司机。孙富龄不仅车开得好,还会察言观色,很会哄太后高兴。有一次他开车带太后出游,太后高兴,赏了他御酒喝。大伙儿都知道,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这个孙富龄就酒驾了,回去的路上还闹出了人命,撞死了紫禁城里一个太监。虽说太后没受伤,但满朝文武对这个事儿很不满。有人就上书了,说驾车的奴才和太后同起同坐,成何体统。慈禧觉得有道理,让人把驾驶座拆了,让孙富龄跪着开车。孙富龄一听,心说这没法儿弄啊,跪着怎么开车?可也不敢不遵御旨啊。这孙富龄也是个聪明人,用棉花把汽车的排气管给堵上,就说车出问题了,有故障,需要维修。趁着慈禧不用他的时候,赶紧开溜了,再也没回来。

后来清朝灭亡,到了民国时期,对驾驶人的管理就更加严格了,政府也开始正式为驾驶人颁发驾照。可那时候开汽车的人还是寥寥无几,这驾照颁给谁呢?骡车、马车、自行车甚至人力车,都得持证上岗。

咱们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汽车也是少得可怜,上海有户人家,国外的亲戚送了辆车给他,自己也不会开,也不敢开,直接把车捐给了国家。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