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关于说话的一切

隐喻

隐喻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类比来理解世界,却很少察觉到这件事,我们总是觉得只有在需要修辞或说理的场合中才需要主动使用类比。类比对思维的影响之所以广泛却难以让人察觉,是因为类比通过一种隐喻机制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话语。

什么是隐喻机制?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丢掉一个垃圾,也会劝别人丢掉某个思想包袱,甚至还会觉得自己或某人“丢掉”了初心。思想包袱和初心到底是什么?它们怎么会被“丢掉”?

因为在我们思维的角落里藏着一个隐秘的类比——我们总是将心理内容隐喻为某种物理实体(把没价值的思想隐喻为包袱、多余的负重物品,把初心隐喻为贵重物品)。基于这个类比,我们就能方便地把在物理世界中学到的动词、介词、名词及其背后携带的属性、关系和结构应用于心理世界了。

基于隐喻机制,我们才能自然而然地说出下面这些句子。

放下你的执念。

重拾信心。

收拾好你的心情。

摆正你的态度。

这件事你得住吗?

是不是压力太大了?

无隐喻,不思维;无类比,无所言。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书中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类比和隐喻是如何帮助我们构建语言、认识对象、对世界形成理解的。

除了前面的“思想即实体”,另一个与之关联的常见隐喻是“语言即容器”:如果心理内容是物理实体,那么我们的语言就是盛放这个物理实体的容器。

比如,我们会说这样的话:你的表达很空洞——你给的容器中没有实体——你的语言中没有思想,你的理由很充足——你给的容器中有很多东西——你的语言中充满想法。

当我们说他说话很空,是个没有思想/内涵的人时,其实我们是在心里做了一个隐秘的类比:他给了我一个盒子(语言=容器),却是个空盒子,所以我判断他没什么真东西。有时我们甚至会说,这个人肚子里/脑子里没有“货”。

如果思想是实体,语言是容器,那么认识到这些思想内容的过程,其实相当于“看到”这些“货”(物理实体)的过程,这便是“认识即看见”隐喻。于是我们会有这样的表达:

我还没想清楚

你的思路很清晰

你的观点很模糊

我能给你一个很好的视角

我想知道你的看法

他的发言听得我云里雾里的。

更进一步地,一些结构复杂的心理内容就像是结构复杂的物理实体,我们往往用现实世界的“建筑物”来类比它们。接下来是“思想即建筑”的隐喻。

我在构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你的理论根基不牢

你的论据支撑不了你的观点。

你必须构建一个更牢固的观点。

一个理论崩塌了。

看出来了吗?我们在用物理世界的视觉化交互方式来类比心理世界的认知行为,用围绕着物理实体和视觉系统建立起来的概念来处理和心理认知能力有关的范畴,由于前者是鲜活的、具体的、关系明确的,后者是隐晦的、抽象的、关系含糊的,用前者类比后者,从而使后者变得鲜活、具体、关系明确,这是非常高明的操作。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作者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说:“以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经验,使得我们可以挑选出部分经验,并把它们当成一个统一种类中的离散实体或者物质。一旦我们能够把我们的经验看成实体,就能指称它们,将其归类、分组以及量化,从而通过此途径来进行推理。”[1]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