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有意义的词项(类似于原子),命题是由概念组成的有判断功能的语句(分子),论证则是命题的集合,本质是有推出关系的语群(可见物质)。从概念到命题,从命题到论证,体现了认知与语言逐渐复杂化的过程。逻辑(也即推理规范)最开始的切入点便是理清词项与命题的关系,逻辑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便是:词项如何构成了命题(原子如何能构成分子)?各种命题千差万别,我们能不能将其还原成最基本的形态,并整理出它们之间最基础的关系(基本作用力)?这些就是词项逻辑要回答的问题。
所谓AEIO,就是我们在上一章提到的4种主谓结构(逻辑学中记作S-P,S代表主词Subject,P代表谓词Predicate)的基本命题,由这4个基本命题构成的逻辑方阵是演绎逻辑的起点。
根据逻辑方阵所揭示出的推理规则,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我不是苹果”(E)为真时,“我是苹果”(A)一定为假,因为A与E是反对关系,一个为真,另一个则必然为假。此时“一部分我不是苹果”(O)一定为真,因为E与O是差等关系,若全称命题为真,那么特称命题必然也为真,反过来却不一定,当差等关系中的特称命题为真时,全称命题不一定为真,比如:从一部分天鹅是/不是黑色的,并不能推出全部天鹅是/不是黑色的。
有人说,若“我不是苹果”为真,则“我是苹果”为假,这不是明摆着的吗,还用得着研究?学逻辑都有这样的过程,一开始觉得这题很蠢,后来觉得很烦,再后来一不留神就看不懂了,最后一看逻辑学在现实中的应用,都服了。
先别觉得蠢,毕竟我们假设的世界中只有一个苹果,现在我们让对象变得复杂一些。随着对象越来越多,我们需要同时处理很多AEIO之间的关系。
比如:
所有食物都可以吃(A),
所有苹果都是食物(A),
苹果可以吃(A),
所有有毒的东西吃了都会死(A),
一些有毒的东西是植物(I),
一些植物吃了会死(I)。
在世界有了苹果、有毒的食物和死这些范畴之后,AEIO已经不够用了,我们需要用三段论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