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了框架,标记出了可提升的模块,就可以开始讨论练习的方法了。根据模型推论,结合一些教材指导,我为大家梳理出了7种练习途径,它们各有侧重。
(1)正念冥想,侧重元认知模块。
首先是元认知能力的训练。要强化监控自己认知的能力,最理想的途径就是正念冥想。我推荐大家尝试正念冥想,理由有三个:第一,这种内观活动能让你获得一种观察者的视角,更有意识地审视原本暗中进行的心智加工活动;第二,基于类似的原因,它会强化你发现“前提”的能力和自觉;第三,基于类似的原因,它能帮助你跳出经验来理解经验,跳出知识来理解知识。这三点,正好是我们展开深度思考的前提。如果没有冥想经验,我也能接触到用来制作《汤质看本质》节目的所有经验和知识,但加工深度会是天壤之别。
(2)N-back训练,侧重工作记忆模块。
工作记忆的容量相比长时记忆更加受制于先天因素,发展空间更小,但有一种叫“N-back”的方法,被很多研究证明是提升工作记忆和流体智力的有效方法。[1]
N-back游戏的基本规则是,在规定时间内,方块会随机出现在九宫格的某个位置,同时会播放一个字母的发音。当1-back时,你需要告诉程序当前方块位置是否和上一个方块位置重合,以及当前播报的字母是否和上一个字母重合,此时任务是相对简单的,你只需简单回忆片刻前看到和听到的信息是否与当前信息一致便可;当2-back时,你需要告诉程序当前方块位置和当前播报的字母是否与上上个重合;当3-back时,确认是否与上上上个重合;以此类推。大部分人在2-back时就会感到记忆困难,若只是回忆上上个图形的位置,其实并不算难,但它要求你在记忆图形位置变动顺序的同时,还要记忆字母播报的顺序,这就会让很多人感叹脑子“不够用”。
它同时考验了一个人工作记忆的容量、回顾的准确度以及双线程操作的能力,你可以把这个方块位置/声音理解为你要在工作记忆空间中处理的心理表征,它们无非是图形和声音两种存在形式。
我自己属于短时记忆比较差的人,用N-back游戏训练了一段时间后,能明显感觉工作记忆的空间在“变大”,在组织语言时,脑子里能同时操作的概念也变多了。
(3)比较差异法,侧重经验与知识模块。
严格来说,经验和知识的“量”是没办法刻意练习的,因为它们是境遇性的。我们不能直接创造经验,只能创造遭遇它的机缘,我们也不能脱离生命中的实践情境去积累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捷径,无法取巧。经验与知识的积累,恰恰是引发质变的关键,是所谓积淀、底蕴之所在。不要指望让一个见识短浅、脑袋空空的肤浅之辈,仅仅通过某种练习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能言善辩之人。
好消息是,绝对意义上的“量”虽不能练习,但我们能对现有存量进行精细加工。这方面有切实可行的练习路径,我称之为比较差异法。
提高经验“分辨率”、对既有知识进行再提纯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比较寻找差异。在第三章讲“问题之锤”时,我们曾强调好的提问应该是针对差异性现象的提问,本质上就是通过比较寻找差异的行为。
宽泛地说,我们都是在比较中寻求自我成长的,但比较并不总带来进步。我们对经验与知识的把握是极其随意的,我们常常拿着过来人的说法、书上的大道理来与它们进行对照,以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着手改善,获得成长。一边是含混不清的经验,一边是抽象笼统的道理,如此泛泛比较,非但不能收获你期待的成长,反而可能导致一种盲目的自我否定——现状离理想十万八千里,一定是我不行。
比较差异法的关键在于,比较和对照的双方必须是同等具体的,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定位差异之所在,从而发现有待进一步澄清并理解的经验和知识。
相比“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经验教条,“为什么我在情境A中能好好说话,在情境B中却不能”更能揭示问题的所在;“上台前适当热身,进行几次深呼吸,能有效缓解紧张”这类建议看似具体,却丝毫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相比之下,“你每一次当众讲话都会紧张吗,每一次都同样紧张吗”的自问则有可能引导你重新处理自己的紧张经验。
当面对巨大的差异时,我们是无从介入的,只有那些无法被简单解释的微妙差异,才直接指向我们的盲区与成见。
曾听一位前辈分享经验,他说提升写作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基于比较差异进行反馈调整。找一位你喜欢的作家的一段文字,认真阅读,尽量理解并领会其中心要旨,随后搁在一旁,用自己的笔触重写那段文字,过程中尽可能贴近原文的结构,写完之后两相对照,原来无法察觉的“水平差异”会一目了然,原来只在教条、大道理中出现的那些不知所谓的概念,如“逻辑”“文笔”“语感”乃至“节奏感”都有了清晰的对应,含混的经验开始有了细节,笼统的知识被条分缕析,你甚至发现,某些句子的语感之所以不好,就是多了些“开始”“的”这样可有可无的赘语,前面的句子应该写成:“含混经验有了细节,笼统经验被条分缕析,某些句子语感之所以不好…… ”比较差异法不仅是一种澄清经验的方法,而且是极好的学习之道,尤其适合学习那些内隐而重要的知识。
(4)看图说话,侧重表征—符号化阶段。
看图说话是非常重要的训练,看图说话的能力亦是极其重要的能力:我们平时描述一个情境、评论一个状况,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看图说话,这种行为能够展现出你能捕捉到多少刺激,激发联想出何种心理表征,以及如何将这些表征按照某种关系组织出来。看图说话训练的是从刺激到表征,从表征到符号,从符号到命题整个通道的顺畅性。擅长看图说话的孩子,长大之后大概不会太嘴笨。
这里涉及的不是经验、词汇、知识和各个节点的“资源丰富度”,而是“感知—理解—表述”传递的“通道顺畅度”,涉及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处理效率。如果你想不起一个词,原因之一是记忆不牢,神经元联结弱;原因之二是负责“调取词汇”的“机能”太差,俗话说就是反射弧太长。顺畅度是评价表达能力的重要维度,也是专业语言工作者真正与普通人拉开差距的地方,知识储备相当的人,表达能力也许有天壤之别。今天的播音主持课程会针对性地训练这种能力,而对普通人来说,在小学之后就再没接触过此类训练了。
基于同样的原理,我们还能衍生出其他训练方案。孙路弘老师在《说话的力量》一书里提到了一个类似的训练,可以称作“看图问话”,即让人看一张图片,基于图片的内容提出疑问。对于这样一张图片,你最好能在短时间内连续问出10个问题,这无疑要求我们对经验对象时刻保持敏感与好奇。
基于下面这张照片能提出的问题有:这是什么活动?是在哪里举办的?主办方是谁?从照片上看现场大约有多少人?来听演讲的都是什么人?演讲主题大概是什么?“个人文艺复兴”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正知识”,它与“为学日益”有什么关系?什么是“负知识”,它与“为道日损”有什么关系?演讲者希望解决听众什么问题?
另一种训练形式是“口述影像”,有些电影是自带口述影像声轨的,在没有人物对白的情况下,会有旁白向听众描述当前画面中的内容,目的是帮助视障人士在脱离画面的情况下也能理解影片剧情,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对“口头描述能力”的刻意练习,因为电影相比静止的画面包含更多的时空信息,更接近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流形式。
我把“看图说话”“口述影像”这类练习归为“没话找话”的刻意练习,它们更侧重阶段一和阶段二,是偏向将经验刺激转化为心理表征的刻意练习。
(5)随机造句,侧重符号—命题化阶段。
第二种“没话找话”练习是“随机造句”。孙路弘老师在《说话的力量》一书中教授了一种叫“沟通扑克牌”的练嘴方法,简单来说就是随机找一些词写在牌面上,随手抽几张,然后把它们讲成一段连贯的话。你如果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大赛,就会发现这是主要考核项目之一——给定关键词,然后说故事。很明显,这是侧重将孤立符号组织成命题的刻意练习,也即侧重阶段二到阶段三的练习。我如法炮制,也制作了一套扑克牌,上面的词大部分是我随手从书上抄下的,小部分来自阅读时遇到的生僻词,比如旷直、比肩继踵、积案盈箱。这些词,如果不是被你刻意地遇到并刻意地造过句,绝难再次出现在你的文字和话语里。
(6)听话作图,侧重命题—结构化模块。
前面两种“没话找话”练习是专业领域的传统项目,我自己的体会不深,接下来的一个练习叫作“听话作图”,这是我长期实践以至成为习惯的动作,对我有巨大帮助,所以重点讲。
我之前在企业做管理工作的时候,素描本是不离手的。每看到或听到一段需要分析的文字时,我都会下意识地在纸上画概念关系图;想要说明一件相对复杂的事情之前,也一定要把概念关系图画出来。我的记忆力属于非常普通的水平,这个素描本就是我的外脑,我可以在上面处理足够多的概念。
维特根斯坦曾说他是用钢笔来思考的,因为他的头脑经常不知道他的手所写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我也是通过素描本来思考的,从理解到运思再到阐述,都在这个二维平面上完成,最终的话语和文字只是相对简单的排序、串联工作的结果。本书中的插图,并不只是辅助理解的配套工具,在你没看到的筹备阶段,它是内容组织的向导,是那只生蛋的鸡。
我在前文中强调了结构化的力量,我们必须通过结构才能将网状的思想整编成线性的文字,或是顺着文字反向追溯整体思想,听话作图在本质上就是将这个过程可视化的动作。
表面上看,我们只是让概念间的关系变得清晰可辨了,而其真正的价值则是:只有在一个更为广泛且直观的关系结构中,才能真正理解局部的意义;只有在诸多局部在场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看清整体,就像你必须在我给出的这个结构中来理解所谓的“刺激—思想—内部言语—外部言语”的意义,我也必须在这个概念组合中才能将它们逐一阐释清楚。
本质上,我们创造搭建了一个让所有前提同时在场的推论环境,当所有要素都到场并被置于某种关系中时,那些更重要的、本不在场的、一直逃逸于符号世界之外的“意思”就会现身,这就是系统思维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那部分,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击穿成见、揭示盲区的知识。其中更深层的原理,我们在结构化阶段已经讲过了,听话作图本质上是对命题—结构化能力的练习:结构是抓手,我们将经验世界中遭遇的复杂对象置入语言世界,用符号结构把握它,在我们的地盘上,用符号整理符号。
(7)声音训练,侧重口语表现模块。
最后一点篇幅,讲讲声音训练——那些让我们口语听感更好、口齿更加清晰的练习。作为一个以视频口播为主要输出形式的创作者,我当年相对集中地训练过自己的声音,至今仍然受惠于此。
具体的训练方法就不介绍了,课程遍地都是,无非是对“气息—发声—吐字”的各种针对性练习。声音训练本质上是针对“通道出口”的优化。文学评论家们在讨论诗歌押韵的作用时,会提到押韵增加了文本的“可通过性”,无韵律的文本通过性差,但那是相对于未经训练的口语肌肉而言的。
强调声音训练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它是速效的。发音吐字是一个高度规范化的过程,因此这是最容易见效的练习,越早开始越好。第二,它的效用是广泛的。虽然我们切分出了各个环节,但语言表达终究是一项被多种因素交叉叠加影响的复杂活动,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用“嘴皮子”思考,处于口语表达过程末端的口条顺畅会反向帮助你组织思路,口齿不清也多多少少会干扰你的思路。第三,它的效用是基于偏见的,正因如此,它非常管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说“阶级的烙印是打在舌头上的”,那种肤浅且隐秘的歧视和崇拜的确存在,所以发音的改善会在事实上增强自信心。虽然这听起来一点都不本质,但我们必须承认,语言表现力是外围说服的重要因素,听众执迷于形式、第一印象和伴随文本,用好听的嗓音说出来的话,会显得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