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薪族要学会躺着赚钱

作为工薪族要学会躺着赚钱

工薪族最大的无奈可能是时间不能自由安排,每天工作8小时,甚至996(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再减去休息和做家务等时间,一天的时间所剩无几。对工薪族来说,自己钻研完成投资的全部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像跟踪市场估值变化、分析行情形势等工作,更是难倒了一大批工薪族投资者。

不过好在现在我们并不需要自己搞定投资的全部任务,我们可以把投资的工作“外包”出去,自己专注于本职工作,好好赚钱、享受生活。

其实已经有很多的投资“外包”形式,比如我们前面提过的基金,主要是主动型基金,即基金经理主动择时选股赚取超额收益。现在各种社群的兴起,也带起了一种相对新颖的投资方式——基金跟投,一些比较有名气的投资大V会在互联网上公开自己的个人投资计划供大家参考跟投。

严格来讲,基金跟投和选择主动基金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主动操作赚取超额收益。但是跟投确实给投资带来了不少新的元素。首先,跟投非常透明,管理人的买入、卖出一目了然;其次,跟投的管理人一般都定期发布自己的投资心得,适时点评一些时事热点,这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持有基金,俗称“心理按摩”。

如何筛选主动基金和跟投策略

鉴于基金跟投和选择主动基金的诸多相似之处,我把两者放在一起介绍。

重点其实是选人

投资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人”,投资者迷失于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和名词,最终却忘记了投资中最关键的一环其实是管理人。如果没有管理人的存在,那么主动基金和跟投与指数基金也就没有区别了,不如选择费用更加低廉的指数基金。

管理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理性、知行合一,言行前后一致、策略前后一致,不会一天一个逻辑。

其次管理人为人要正直,有过“黑历史”的要直接排除。投资离钱很近,容不得有一点儿瑕疵。

另外在选择主动基金的时候,我也会排除经历过于复杂的基金经理,比如在某个基金公司待两年又跳槽到另外一家基金公司,简单来说就是基金经理要“专一”。同时管理太多基金也是不专一的表现之一。花了好大工夫选出来的基金,刚持有没两年基金经理就跳槽了,还是挺闹心的。

考察长期历史业绩

建议考察基金成立至今完整的净值走势(5年以上,不建议选择不足5年的),并重点检查:

•在穿越牛熊市的过程中,跑赢大盘,实现正收益。

•在下跌行情中表现稳健,下跌幅度远小于大盘。

看业绩的时间尺度非常重要,只看牛市表现的话,很容易选到那些操作风格激进冒险的基金经理,牛市出“股神”。而在熊市时,这种操作风格的风险就会暴露出来,导致基金的业绩大幅缩水。相比于寻找牛市上涨多的基金,更值得我们考虑的是熊市下跌少的基金。

巴菲特的财富从来都不是主要来自牛市的高收益,而是源自极少的亏损和回撤。

不要只看历史业绩和数据

历史业绩固然重要,但是也有很多使人迷惑的地方。如果过往几年都是牛市,那么历史业绩最高的往往是敢于冒险的一批管理人。而他们的这种投资风格在熊市到来、市场转跌以后会非常吃亏。

基金行业有一个常见规律——难有常胜将军,也被称为“冠军魔咒”。在《共同基金常识》这本书中有过一项回测,如果“无脑”选择前5年排名前十的基金长期持有,收益反而会大幅度跑输大盘。很多时候过往几年排名靠前的基金都有诸多运气因素,而这些因素是难以持续的。

基金的历史业绩,尤其是3年以下的历史业绩,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且影响最大的往往不是基金管理人的水平,而是运气,如果只看收益的百分比数字,很容易被误导。

考察持有人结构

对于主动基金而言,考察持有人结构同样很有帮助。持有人结构中,下面几类群体最有说服力:

•基金经理本人。

•基金公司内部工作人员。

•机构投资者。

如果基金经理本人也持有自己管理的基金,对于基金而言是绝对的加分项。一方面表明了基金经理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另一方面把基金经理和投资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降低“代理成本”。

基金公司内部工作人员和基金经理的接触最为密切,对于内部信息的把握和对基金经理人品的判断也相对准确。

除了内部人员,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也值得考察。相比于散户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无疑更加理性、稳健,获得的信息也更加全面。但是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也不宜太高,不然机构投资者的举动会对基金管理产生过大的影响,不超过一半最好。

持有人结构可以在基金的年度报告或者一些资讯网站中找到。

不申购新发行基金

原则上只买发行5年以上的基金,不建议买新基金。一方面,新发行基金没有历史业绩和表现来辅助判断;另一方面,基金行业一向有牛市末期拼命发行新基金的传统,而这个时期其实是市场周期中的高危时期。

不能忽视自主学习

我跟投了,还需不需要自己学习?答案是肯定的,学习能够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管理人的策略和思路,更好地长期持有。虽然跟投和主动基金在操作上非常简单,只要买入并持有即可,但是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有各种各样让你动摇的因素,比如短期跑输大盘、市场大幅下跌,甚至只是赚得不如朋友买的那只基金多。

我们的行动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如果没有底层认知作为基础,再简单的工作也难以坚持下来。

主动基金、基金跟投这些都只是工具,但是工具不能代替认知和决策。真正决定投资收益的不是投资工具,而是你自己。

在《您厉害,您赚得多》一书中看到一段很有感触的话,大意是:过去十几年,中国整个基金行业中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要超过15%,基金投资者的平均收益率却是负数。赚钱的不是工具,而是人。一个不懂市场、不懂理财的人,就算拿着上好的工具,很可能依然赚不到钱,证券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管工具再先进、再好用,一个不懂工具的人无法更好地使用它,这就是需要自主学习的原因。即使拥有一个可以获得长期正收益的投资工具,最终决定收益的还是投资者自己。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涨杀跌、从众投资,很难得到好的收益,反而不如什么也不干时的收益稳健。

投资者在不同的投资环境中,心态常常会大起大落,从乐观积极持续看好,到悲观消极,甚至离开市场。心态的变化其实还是源于认知的不足,而工具类产品并不能在本质上提升认知。仅凭这一本书也并不能实质性地提升这种认知,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工具再强大也终究只是工具,更多的是辅助我们投资,它不能越俎代庖,代替我们思考和决策。不管工具多么厉害,我们也不应该放弃自主学习。

除了投资本身,我们还应该考虑的三个因素

找到一个靠谱的主动基金或者跟投策略只是投资的第一步,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如何与市场以及自身抗争,即如何拿得住。

我把需要注意的地方整合为三个要点,供大家参考:

•正确理解管理人所执行策略的逻辑。如果没有搞懂,我们就很容易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对管理人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投资亏损时必须向管理人留言咨询才能安心,这就是典型的没搞懂。

•投资计划要容易执行。自动操作优于一键操作,一键操作优于“先计算再购买”。

•建立合理的预期。尤其是在不赚钱和亏损时期建立合理预期,什么情况下投资会不赚钱,什么情况下会亏损,我们要心中有数。

跟随靠谱的管理人依然可能亏损

即使我们找到一位靠谱的管理人,其能力绝对可靠,我们依然有很高的概率最终投资亏损,而且这个概率要超过一半。

这里我以指数计划的管理人ETF拯救世界的经历为例。长赢指数计划是符合上面各种选择原则的,过往业绩同样非常优异,年化收益率近乎20%。

长赢指数计划算是国内最早的跟投计划之一了,从十几年前开始,如今累计回报超过10倍。这个计划现在甚至可以影响场内交易和基金规模,影响力可见一斑。比如一个本来规模不大的指数基金,由于被这个计划覆盖,规模翻了几番;再比如这个计划执行当日,常常会导致开盘时场内交易价格溢价。

即使这个策略这么厉害,管理人本人也分享过一个无奈的事实:在跟投的整个过程中,70%的人会受不了熊市的“折磨”,选择中途放弃,导致最终亏损收场。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对于选择基金跟投的投资者来说,中途放弃基本等于亏损。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跟投策略始终赚钱,我想投资者肯定不会放弃。投资者往往是由于亏损而怀疑跟投策略,最后放弃投资,以亏损的状态退出市场。

其实问题通常并不是因为跟投策略错误,跟投策略的逻辑大多数时候是正确的,问题主要来自大部分人对于自身和策略的认识不足。所以,基金投资通常受到管理人和投资者本身的双重影响。

很多时候投资者本身的影响甚至更大,如果投资者选择管理人时没有先深入思考自己的需求,再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跟投的人,就容易产生跟投策略和自己的需求(风险偏好)不符合的情况。

如果我们没有深入思考跟投策略的风格,也很容易出现最终没能坚持跟投的情况。还是以长赢指数计划为例,它的风格是典型的价值投资,在市场低估期间布局,在牛市获得高回报。10年10倍的收益大多产生于少数几年(2007年、2015年这两个时期),那么剩余的时间再干什么?漫长的等待!

面对这样波澜不惊甚至是下跌的市场,投资者坚持跟投几个月还好,坚持几年真的不容易,更何况身边还总能看到在市场上以其他方式赚到钱的人,他们就更容易放弃了。

充分理解管理人的投资策略

对于投资而言,一直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原则:一是,如果不能忍受市场下跌的亏损,那么我们将无缘上涨的盈利;二是,及时止损,不要让亏损不断扩大。所以,亏损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两难的选择——卖还是不卖?

其实,这两个原则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我们对这项投资已经足够了解。如果投资策略不好,我们盲目坚持,最后肯定悲剧;但是如果投资策略好,我们过早退出又会踏空,后悔不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管理人的投资策略呢?我建议从负面开始分析,而不要先考虑正面的预期收益,如下所示:

•管理人使用的是什么策略?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亏损?

•什么情况下会收益不佳?

•除了跟投,我自己还应该做些什么?

•计划投资的时间是否符合所选基金的类型?

什么情况下投资会亏损或者收益不佳?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根本上来讲,投资亏损无外乎三个因素:

•管理人能力不足。

•市场整体行情不好。

•投资策略与市场风格不符。

前两点相对好理解,关于第三点,这里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资本市场常常会出现结构性的行情,一类投资表现好,其他类投资表现比较差。比如2014年前后的行情就是小盘股领涨,所以偏重投资小盘股的管理人业绩远好于平均水平,而偏重大盘价值策略的投资者业绩相对落后。

但是这种结构性行情不会一直持续,2017年前后,就变成了大盘“白马股”[6]领涨,业绩表现也就优于小盘股。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不同投资策略的特点,就容易在这种结构性行情中自我怀疑,盲目更换基金,甚至亏损离场。

躺着赚钱

选择管理人要尽可能做到选择前充分怀疑,选择后充分信任,甚至必要情况下放弃主观判断。

市场常出现“七亏二平一赚”的情况,也就是说,普通投资者主观判断能够带来收益的可能性只有10%。既然选择了管理人,那就选择了100%信任。如果这个时候加入太多主观判断可能反而产生反作用。

这里所说的主观判断,既包括自己的,也包括他人的,投资者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论。

如果大家长期关注各种股票资讯平台,就会注意一个现象:当市场行情好或者被推荐的股票或者基金显著上涨时,一般都是对管理人的认可和称赞,但等到同一个投资产品下跌时,许多人都变了,开始怀疑甚至谩骂管理人。

管理人没变,投资策略也没变,变化的只是市场的波动和投资者的心态。其实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坚持,熊市往往随着最后一批人卖出而结束。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