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复利信徒

对市场方向性的判断

对市场方向性的判断

【2019年1月19日】现在有一些声音说2019年股市会有起色,也有一些声音说经济会更差,前景不容乐观,让我对此非常纠结。临近年终岁尾,也很想再听听你对2019年及以后一段时间的操作规划,以便日后进行学习和揣摩。

(1)我历来不建议根据短期1年的收益率来做“反思和总结”,1年的波动导致的结果其实什么也说明不了。运气好,错误的行为也能赚得不错,运气不好,非常正确的坚守也会灰头土脸,根据短期收益率的反思,实际上就是用一个偶然性很大的结果去试图总结必然性。

仅说2018年的话,鉴于整个形势的复杂性和全年确实比较巨大的跌幅,从结果上而言,只要没有受到重创就算是正常的,从行为上来讲,可以反思是否持有了脆弱的对象,以及回想一下具体交易时的安全边际是否经得起推敲,这两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熊市会让我们对于安全性和意外有更深刻的理解。

至于说哪个具体操作上如果能如何如何,收益率就会提示几个点,那都意义不大,对下次的帮助也不会太大。如果从更高的层面思考,应该是把2015年到2018年这宝贵的4年联系起来看,并且从整个投资价值观和交易体系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行为,看看哪里是脆弱或者是空白的,哪些结果是必然的,哪些结果是运气所致,在下一轮周期来临的时候怎样进化出一个更可靠的系统,这些才是应该思考的重点。

(2)对于未来,我个人保持谨慎的乐观态度。谨慎是因为从客观上来讲,确实经济依然很低迷,也很可能还没见到最底部,并且这次与之前不同,经济保持较为低迷或者有压力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并且这其中还叠加了外部变量,经济面临的也不仅仅是增速见底那么简单,更需要的是经济结构地慢慢改善,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有各种坏消息。

乐观主要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维持底线的信心(一个是全国上下对于经济发展的高度共识,另一个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民族性,再一个是客观发展水平还较低而主观发展愿望却很高),底线之上的压力和变革波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坏事。至于说经济面临危机不假,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相信政策的对冲余地也依然是有的,并且必然会根据情况的发展而逐步加强,我相信中国经济可能有一万种危险,但绝不可能发生的一种就是“等死”。

(3)回到股市,虽然短期股市的涨跌基本上是“算命”,但我相信2019年的情况会比较乐观,股市的机会可能是过去几年里最大的(2017年看似蓝筹大牛市,其实主要就是那点儿大蓝筹龙头涨,绝大多数股票都是跌,而且跌幅还不算很小)。衡量股市的机会可能大致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第一是企业盈利,第二是货币环境,第三是估值。

从企业盈利方面来看我们会继续看到盈利的下行,特别是外贸迎来真正的压力年。但在下行过程中相关政策大概率会逐步加码,失控的下行的概率不大。货币环境大概率会比2018年大幅改善,虽然不会全面放水,但相比2018年那种严厉紧缩应有明显改观,其实整个社会并不是缺钱,主要缺的是信心。在目前的时点上最有利的就是估值,目前毫无疑问已经处于A股20多年来仅有的4次历史性大底部位置,虽然目前满眼都是坏消息并且经济数据的底可能还在后面,但股市是一个反映预期的系统,这个负面前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预支了。

如果回看历史的话,曾经最差的数据比如2005年三季度全市场的利润增长曾经达到过-0.77%,2009年半年报曾经达到过-11.58%。但从市场的表现来看,2005年11月1日全部三季报发布,但市场是在6月份就见底了。2009年半年报数据也是2009年9月1日发布完毕,但市场是在2008年10月见底,到2009年9月时已经反弹了近80%。所以,更差的经济数据与强力的市场反弹其实并不矛盾。

当然,鉴于未来短期不大可能出现全面的经济回升,也不大可能出现货币环境的全面放水,所以持续性或者高爆发力的大牛市目前看不到出现的可能性。在大概率的大反弹之后,市场的形势会依然比较复杂,具体情况需要结合当时的估值水平和经济状态再判断。

(4)市场的系统性判断是一个对投资力度的决策依据,就我个人来讲,目前是高仓位策略。目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等无风险收益都在下滑,理财等产品更是打破了刚兑,而股市的全市场中位数估值的预期收益率已经超过了十年期国债利率,很多股票不仅未来还有稳健的增长,而且当前的分红收益率都在3%以上,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具体投资策略上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原则性变化,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依然是核心判断依据。结合当前的情况以及对未来经济转型和持续性压力的看法,有以下几点可能需要重点考虑一下:

第一,重视与当前经济下行高度不相关的行业和生意,虽然宏观经济总体上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影响,但确实有一些行业处于政策支持和技术变革、产业环境的上升周期,其发展几乎完全独立于经济走势。

第二,重视那些不依赖融资和高负债就能发展的生意,特别是如果长远的需求较好,公司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更要高看一些。

以上两种都是重点,不仅仅是抄个底,更重要的是低价拥有一个长期的好生意。属于在合理和低估的状态下构成一个高概率的组合。

第三,如果说以上两者是守正,那么另外一些小市值,低估值、高股息率、资产负债表稳健还符合大行业、小公司的对象则可以作为出奇的配置。这类适合相对分散地持有,构成一个高赔率的组合。真正到牛市的时候,这些“小不点”的威力会让你印象深刻的。

至于其中的搭配比例,可根据个人不同的能力圈倾向和喜好来决定。但最关键的是在战略上要确保赢。

第一,全市场越是低估值的时候越要高力度,否则大众害怕的时候你也害怕,大众癫狂的时候你也癫狂,那就不具备获得超越大众财富的逻辑基础;

第二,要用正确的姿势去“赌”,不杠杆,不孤注一掷在一只股票上,构建一个高概率搭配高赔率的低相关组合,但共性上又都具有较好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当然最好还有不错的股息收益率,那么这样的组合大概率可以让我们撑过最困难的时期并笑到最后。

对年轻投资者的建议与忠告

【2018年】我是个25岁左右的年轻投资人,入市几年,本金不多,一直到处“抄作业”。希望你可以再多对我们这样的年轻投资者说一些实际的建议和忠告。

年轻人加本金少,其实这里的关键词不是本金,而是年轻。谁年轻的时候都穷过,所以关键我们得思考一下怎么到35岁左右的时候能摆脱本金过少的问题?因为哪怕到了35岁取得初步的资金规模,其实配合上稳健的投资策略在45岁也可能获得初步的财务自由,其实做到这一步的都是人生赢家。所以我作为一个今年40岁,当过服务员也做过小公司副总,29岁以后就没再上过班的过来人,能给你的一些建议如下:

(1)要乐观。在25岁左右的时候千万别老气横秋,要相信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会带来更美好的明天。要相信未来一定有属于你们这代人的机会,而且要早点为抓到这个机会做准备。最好的准备有几个:在行业和职场里做出你自己的口碑,30岁以后口碑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无以复加;多读书少打游戏;多从整个行业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多想想自己在公司的独特价值和竞争优势在哪里;不要在舒适区待着,一定要勇于接受挑战,主动去承担那些“工资范围以外”的责任。

(2)要有大格局的思考,不要只盯着自己小世界里的那点儿事儿,我当年吃亏就吃亏在这儿。早点接触投资的最大意义,不是现在手里那“仨瓜俩枣”能带来多高的收益率,而是让你的思维和这个世界的资金流接轨。钱都流向哪里了?聪明的脑袋都去哪里了?为什么?当前处于历史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哪个阶段?未来在哪里?这些和普通人没有关系的问题里,都藏着漫天飞舞的钞票。早点儿和这些思维建立联系,无论对于自己职业走向还是未来的投资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3)就投资而言,最重要的是丢掉拐棍。你看你还在想着抄作业,这作业别说不容易抄,就说给你抄也不是什么好事儿。且不说阶段不同其投资的侧重点也不同,就说你抄作业抄习惯了,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就会器质性退化。这种人太多了,短期1~2年来看好像挺美,其实就整个投资生涯来看是亏大了——为什么地球上最发达的国家往往不是自然资源最好的?这道理在投资里也是一样的。当然不是说闭门造车,还是那句话,多看大师的书最重要。多看看高手的决策和操作也可以,但主要是看“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也要多看失败的案例。

(4)其实对于年轻人来说,具体的问题都不是很重要(比如,你定投优质消费和医药指数基金是可行的,可作为学习阶段的一种稳健试水方法),因为你未来会不断地遇到各种新问题。所以投资最重要的是一开始就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观,然后在此基础上锻造高效的公司价值分析方法论,最后是根据经验的积累形成对市场和预期的敏感。这些话真正理解需要一定时间,但最关键的还是你内心深处到底信不信?“信则有”的背后,不是什么神秘的玄学,其实是有关思维方式和品性的差异。

(5)如果几年过后感觉自己投资没什么起色,那么还有一个可行的退路:识股不行的话,一定要会识人。把自己的财务目标委托给值得信赖的人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术业有专攻。其实在我看来,大多数人在专业和职场上获得成功还是比投资获得成功要容易很多,这个看命数,也难强求。但做好以上几点,我觉得大概率到40岁的时候你在财务方面不会后悔。

我在股市跌跌撞撞“混迹”5年多了,起起伏伏盈亏不定,偶有获利丰厚但最终还是被一点一点地亏损侵蚀掉了。5年,1800多个日夜的操劳和坚持感觉很辛苦,但还是没能赚到多少钱,是我不够努力?还是方法错了?股市投资赚钱者和亏钱者之间究竟差的是什么呢?

5年的投资历史,那么就是从2013年开始的。截至前几天各个指数的收益率其实还是不错的。我在微博刚刚统计过:上证指数2013年6月收盘2048点,至今收益率+48.6%;沪深300当时2165点,今天3773,收益率+74.3%;深综指是890到1772,收益率+99%;创业板指是1011到1673,收益率+65%。可见,这个区间哪怕有点儿误差,就算最差的指数也能获得近50%的收益率,从理财角度而言是过关的,也就是说,市场本身没有问题。

所以你如果这5年还没赚到钱,确实问题很大。但你没有详细地说明自己在股市投资的具体情况,所以我只能从一般情况来分析。一般来说,折腾了挺长时间还不赚钱的,基本上既是方法不对也是努力不够。

从方法这个层面来讲,投资与投机是一字之差,但却是天壤之别。很多人别说5年,有的10年可能还没摸到投资的门道。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在投资,其实都是投机而已(具体参见《股市进阶之道: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一章)。

走错路的典型表现就是不断地做加法,但所有的加法最后都做成了减法——也就是天天瞎折腾,总想赚快钱,生怕比别人赚得少,想尽办法找捷径,最好是看看图形就能赚钱。这么做表面看起来很努力,天天盯盘复盘,到处看消息做分析,看过的股票上千个,各种技术指标书翻烂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你距离正确越远。怎么入投资的门?

其实很简单,先把我微博里的书单都读一遍,你要是读完了还不知道什么是投资,那就放弃吧!真的没有天分,这个勉强不来(就像我上再多的培训班也当不了歌星一样)。如果你连这些书都读不下来,这点儿苦都吃不了,这点自律都没有,凭什么到这个只有10%获胜率的战场来赚钱呢?

再说说努力。什么叫努力呢?我觉得我自己算是个下限。但就是我这个下限标准做了些什么呢?从2008年开始,自己列的书单肯定都通读了至少一遍,在博客写了几百万字的投资感悟和心得(那时候博客也没什么人看,都是写给自己看的),厚厚的笔记本记录财报和自己写摘要用掉了3本,然后微博在过去的2555天里平均每两天写一个与投资有关的感悟,然后还写了两本书(加起来100多万字),这还没算其他零散的各种研究学习和分析工作。所以我觉得如果有谁能做到和我差不多,咱们再来谈谈天赋的问题,因为在这之前,其实还轮不上比天赋,比努力就已经有巨大差距了,日积月累下来反映在投资的结果端,不是很正常吗?

所以讲实话,正确的方向加上足够的努力,看起来简单,但真的可以过滤掉90%的人,不信都看看自己身边的人。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对投资有旺盛的热情,然后是及早地开悟,再然后是自律和自我激励。投资赚钱,特别是赚大钱,确实不是那么简单的。光看收益率的差距总会感觉不服气,但如果把收益率背后做的那些努力全都列出来再比比,是不是感觉公平多了?

所以简单来讲,赚钱与亏钱的人,既相差在悟性上,也相差在努力上。如果是赚大钱,那么还需要足够大的格局和合适的品性。亏钱要么是喜欢耍小聪明,要么是喜欢耍小性子,两者兼顾可以成功亏掉最多的钱。其实道理都不复杂,但明白道理和知道具体怎么做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从知道怎么做到真正做好又差了几个“光年”。最终,做到知行合一,并且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知”和更坚定的“行”,才有可能从成功走向卓越。

如何看待现在的财务自由梦

财务自由,好像成为很多人的时髦追求,我想知道,什么样的曲折造就了价值投资的成功。什么动力支持着你的坚持,能实现财务自由的只是一小部分人,那么普通人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先说说我自己。倒退回十多年前接触到股票完全是偶然,由于正好闲着,又由于我是个比较爱钻研的人,所以就学了起来,幸运的是一开始就接触到了价值投资理论并且看到的第一眼就觉得这是一条靠谱的路(之前也看过几本技术分析类的书,毫无共鸣)。

之后是一边学习摸索,一边也保留着投资不成功就继续回去上班的后路,直到2012年之后不再考虑投资之外的任何工作了。我觉得支持的动力很简单,一个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另一个是对于我来说,投资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了。到现在为止,我觉得只能说比较顺利,远谈不上多大的成功,之所以顺利可能是因为我本质上是一个偏理性的人,这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一条。

至于其他的知识、经验乃至运气,只要肯努力学习并且一直待在这个市场里,都不是大的问题(我的博客记录了这些方面的摸索和成长)。投资最幸运和最可怕的地方都在于,它的入门门槛实在太低。也许每一个进来的人都应该问一句我10年前就问过自己的话:“在这个注定绝大多数人失败的地方,我凭什么才能胜出?”把这个问题想清楚,是一切的起点。

说说财务自由。其实前不久我发了一个不同财务阶段主要差别的微博,谈到在达到中产水平后与财务自由者的日常物质生活差别并不大。比如我日常的消费也很普通,年薪几十万元以上的朋友在这些方面和我应该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唯一比较高的支出在于旅游而已。那主要的差别在哪里?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心理的安全感。所以,财富自由并非意味着更豪华的生活(如果以这个为目标会活得更累,因为财富的增值永远跟不上欲望膨胀的速度),而是拥有自由支配时间和自由选择的能力,进而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会在日常生活和下一代的教育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追求财务自由成为某种群体时髦的说法,这说明了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是真切地进步了。一个动荡和看不到明天的国家,不会流行财务自由这个概念;

第二,大家是真焦虑,但就如你所说的,实现财务自由最终总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普通人该怎么办?我的几点建议如下:

第一,认清自己。不是每个人都真的觉得财务自由是人生第一大事,抱有财务自由的梦想是好的,为之努力和尝试也是对的。但要认清自己,究竟为了实现财务自由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比如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我们需要延迟享受(比如,坚决不买房,把钱用来创业和投资),你做得到吗?比如为了财务自由,可能需要放弃普通人的清闲,拼命地学习和工作,承受巨大的压力,面对惨痛失败的风险,你愿意吗?很多时候,我们迷恋一件事情只是因为看到了它光鲜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过程和代价。所以,把追求财务自由需要的条件和代价想清楚,再看看自己的个性和人生价值观,评估一下这个时髦是不是真的对自己很重要?如果这让你畏惧和更加焦虑,何必非要给自己出难题呢?

第二,活在当下。就像我前面说的,在达到中产水平之前我建议要非常努力去实现,因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确实很大。但达到中产水平(当然有大中产、小中产之说,这里不细分),日常生活质量其实就不错了。我们活一世的目的,毕竟不是只为了玩一个财富通关的游戏。想象一下我们快进坟墓的那一刻,我们最深刻和感动的人生回忆会是什么?我想绝不是赚到了多少钱,而是与爱人、孩子、朋友在一起的某些画面以及人生中那些或许快乐、或许痛苦但一定珍贵的片段。至今我最骄傲的,并不是实现了财务自由,这个很多人士做得比我成功许多。

我更骄傲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并没有以牺牲幸福生活为代价,反而比很多远比我有钱的人活得更自在。再往前看,即便在自己穷着的时候,其实也蛮快乐的。好好地活在当下,是我们未来最不会后悔的一件事。当然,活在当下也意味着不要浪费时间,该今天学习和储备的就今天来做。每天学一些并不会有很大的压力,但几年积累下来格局就大不同,格局不同你就更能发现一些被大众忽视的机会,这不就是成功的开始吗?

第三,策略得当。毕竟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那么如何把正常的生活和一定的财务追求结合在一起呢?这就需要一个中、长期的规划,一个兼顾了稳健性又有现实实现路径的战略。这里我建议朋友们仔细看一下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人生不同阶段的财务规划》,应该网上有大量的转载。虽然时间较长了,里面的一些细节和财务指标也会有较大的变化,但总体的策略依然是可行的。包括微博问答的最早的几个问题里,也对一个朋友的财务进阶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都可以看看。关键是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相信复利。越年轻,这种做法的价值就越大。我总想,如果我25岁的时候能看到未来自己写的那篇文章,我今天的成就会远不止于此。

总之,只要认清了自己,好好活在当下,并且制定一个得当的中、长期财务进阶策略。我可以保证的是,即便最终由于运气、性格和资源等没有实现真正的财务自由,但也大概率地会拥有一个幸福、饱满、积极向上和不断进步的人生。这难道不是成功吗?

财务自由是个什么标准

问题1:你觉得在中国目前的社会,财富达到什么标准,个人的财产有多少才能过得很潇洒?即所谓的财务自由状态。

财务自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状态,需要多少资产取决于你能获得多少被动收入以及利用资产再增值的能力有多强?被动性收入越稳定,或者利用现有资产增值的能力越强,那么实现财务自由的生活状态就可以越早,对资产的要求就越低。

一般来说,如果是在一线城市,已经有房、有车,基本无负债的情况下,一年50万元纯消费就可以拥有舒适的生活了,如果再加20万元纯享受型的消费,总共70万元就可以活得很好了——要知道,美国家庭的中位数收入才不过5万~6万美元(40万元人民币左右)。

以这个消费水准倒推,如果你1年的资产收益或者被动型收入(比如版税、分红所得、投资收益等)能够覆盖至少3年的生活开支,那就毫无疑问具备了财务自由的能力。当然考虑到收益率的波动性,我们这里取一个较低的值,比如资产收益率的10%能够达到3年的生活开支(也就是年3%的收益率就可以支撑1年的较高质量生活花费),那就是2000万元左右的可投资或能带来现金流的资产(不算个人住的房产)。这个水平远不够你“想干什么干什么”,但已经足够你“不想干嘛就不干嘛”,自己随心所欲地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且生活品质会很有保障。

有人说生活开支总有升高时候,比如孩子留学,意外医疗费用等。当然,这种阶段性的费用会出现,但同样资产的收益率不可能总是10%。目前国家GDP的增速在6%左右,目前(2017年)R2级别的一些理财产品都有4%~5%的收益率,3年平均下来难道没有超过10%收益率的时候?哪怕两年10%,另一年运气不错搞个25%,那3年下来的收益就是200+200+500=900万元(这还没考虑复利),什么突发消费能超过3年花900万?其中随便拿出200万来花花,都足够满足某些很豪华、奢侈的需求了。到这个级别所谓的出门头等舱加五星级酒店等都是小钱,只要别玩名车、古董、名表、游艇、私人飞机等真正奢侈的大玩具,临时有个几十万元的消费都不算事儿。

以50万~70万元的年消费算,余生就算还有50年,那消费总额大概是3000万元就足够了(也就是2000万元基础上翻一倍不到,10年翻一倍的复利收益率只需要7.17%,完全没有难度,那时候3000万元花完了还剩下1000万元)。别觉得消费额会一直快速飞涨,那是国家快速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现象。你真以为以后还会有过去30年那样月薪从500元到1万元的增速?全世界的消费都是有锚的,这个消费水准就是以今天纽约和苏黎世的标准衡量也不会过得委屈了。

当然,这是满足了财务自由的门槛。如果你要求高点儿,或者投资能力差点儿,或者需要内心的安全感再强点儿,把标准提升到5000万~7000万元那是足够了(也就是1000万美元左右)。反之如果你对生活的消费要求没那么高,同时还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那么所需要的门槛会大幅降低。

以上这是基于需要来计算的,如果是基于欲望,那可没有标准。你说非得拥有私人飞机和超级游艇才行,那多少钱够?我告诉你多少钱都不够。因为你有了这些还会想要欧洲城堡。

对于资产达标的人而言,其实钱生钱是越来越容易的。难度早就不是在于“财务”,而是在于“自由”了。有的人资产远超这个数字,但还是天天一脑门子官司,还需要给人赔笑脸时常陪人喝大酒,1年想休几个月的假也不可能,从财务指标看他肯定是远远超标了,但你说他自由吗?

当然,也有的人天生要干大事儿,自由对他们而言并不是目标,他们的目标是大成就和大责任,这些就不在这个讨论范围之内了。

问题2:之前在你的回答中看你提到了财务自由的几个阶段,而且你给出了第一阶段工作自由的定义以及标准,那在这个阶段之上呢?能否以一线城市北京分享一下你的定义和标准。你建议的资产配置比例是什么呢?作为独立投资人(不做私募),每年的现金流是需要从股市中提取吗?那这样会严重影响滚雪球的速度,当然这个跟资产配置的问题也有关系,想听听你的建议,我也希望在未来逐渐成长为独立的投资人。

关于财务自由没有统一标准,比较被认可的定义是能通过可持续的被动收入满足舒适的生活和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里有几个变量:舒适生活的定义;被动收入相对生活支出的安全边际;被动收入的可持续性和可扩展性。

舒适生活在不同地域和有不同生活习惯的人来说区别可能比较大,如果以一线城市为例,我觉得在不算债务支出的基础上,年日常纯消费(不算大病等突发意外和非经常性大额支出,比如买车)在50万元左右就可以过得挺好,如果要求再高点儿,1年100万可能是足够的。要知道美国前不久的调查,常春藤名校毕业且工作十年后的薪资中位数,排在前三的大名校也不过就是10万美元左右,约为60多万元人民币。这可是世界最顶尖人才在最发达市场里的劳务定价,以这样顶尖水平的年薪作为一年的纯消费,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过得很舒服的。如果还不舒服,那不是钱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如果以上述为标准,以1年的被动收入所得能支撑3年的生活支出为安全边际,那么就是要求1年的被动收入所得要在150万~200万元。那么多少财产才能带来1年150万~200万元的现金流收入呢(注意,不是账面收入,而是现金流入,或者可随时变现的资产增值)?这就取决于第三个变量了。

比如你是畅销小说的版权所有人,版权的现金流入可能持续很久(但需要是真正的顶部IP作品,才能达到每年大几百万元以上的版权收入),这就是可持续性的收入。如果是投资,那么可变性就会非常大。投资能力很强的可能每年能达到25%的年收益,那么要取得150万的收入只需要700万~800万元就够了。当然这是一个太乐观的假设,如果保守来看,目前R2级别银行理财的收益在4%左右,假设资产配置后可以获得6%左右的年收益,那么就需要2000万元的可投资资产——注意,这取决于前两个变量的定义,你要多少年消费才满意以及你设定几年的安全边际。

根据每个人预期的不同,乐观和保守程度的不同,这个数字就会相差很大(比如一个人认为每年500万元才舒服,或者一个人认为只需要1年的安全边际就可以了,至于是否合理那没有标准答案,自己开心就好)。

另外,在一些特殊的阶段消费会大幅上升,比如孩子进入国际学校可能1年的学费就要30万~50万元,留学阶段可能1年要70万~100万元,这个阶段要么你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来降低对被动收入的要求,提升自己被动收入的能力,要么兑现一部分资产以增加被动收入的基数。当然好消息是一般在这个阶段,也是一个人资产积累比较丰厚的阶段,在基数足够大的情况下,应付这些问题应该不会太费劲儿。

注意,以上的推算都是建立在无负债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你资产很高的同时负债也很高,那么净资产和被动收入的安全边际就都要更准确地调整计算。一线房产虽然账面价值很高,但只要是自住的就与自由没什么关系,现在每天挤在地铁里还不敢请假的,就有很多这样的不自由的千万富翁。

所以你后面提的那个问题也是与上述推导相关的。职业投资人也一样面临着上述三个变量的约束,确实生活费用主要都来自投资所得和分红。在职业投资初期压力是最大的,因为生活有刚性的成本,但初期本金比较小,除非创造较高的持续回报,否则压力会很大。好在职业投资人初期也比较年轻,处于生活开支可以控制的阶段。即便如此,每年没有10%的回报也会压力明显,如果正好碰到2~3年的熊市期很可能就垮了。这也是我一直都不推荐走职业投资这条路的原因,因为初、中期的淘汰率太高了,是一条小概率的成功路线。

但是过了这个淘汰赛,到了某个阶段,生活的支出已经基本稳定,而资本规模却已经大幅增厚,且长期锻炼下来的稳定盈利能力更是最大的底气。这个时候,生活的支出已经占资产变动的边际影响很小了,完全谈不上影响资产滚雪球的速度。一旦资产遇到高收益年份,1年就可以赚出几十年的生活费用,这就是复利的魅力。而由于更从容,这种好的心态又会对投资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从而进入长期的良性循环,复利产生的可能性也更加稳固了。这时候你完全可以算出来5~10年后自己会有多少钱。

对我来讲,长期都是保持流动资产几乎全部在资本市场里(当然不是指时刻全仓,而是时刻作为投资资本,根据整体市场风险机会比做合理的配置),也就是留个两年左右的生活费。这不是一个推荐的配置,只是对我来说,对现在这个阶段来说是最舒服的配置。由于我特别强调风险的管理(不是简单的仓位,而是对象时机力度的协调),所以过去十年多的几轮熊市基本上没什么损失,而牛市我的收益率虽然不是最高的,但是我收益率的基数是几乎所有流动资产,我的模式很简单,没有复杂的腾挪。所以具体怎样做配置要与你的能力挂钩,也取决于你对未来的长期判断。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