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发挥学术文章的最大效用:给管理者的实用阅读指南[1]

|附录|
发挥学术文章的最大效用:给管理者的实用阅读指南[1]

原文出处 Chen, Ming-Jer and Michael Hovick (2020). Optimizing Academic Articles: A Practical Guide for Managers. Technical Note S-Draft. Charlottesville, VA: Darden Business Publishing.

绪论

撰写学术文章的目的在于分享和发展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这些著作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拓展读者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学术文章的内容涵盖了各个领域,从经济学到管理、数学、医学等专业。对于教授和其他学术工作者而言,学术文章至关重要。

顶级期刊只刊登特定领域专家的最佳观点与研究。这些期刊中的文章以数据和分析为基础,并在内容和准确性上经过了严格的审查。要将文章发表在这些期刊上,必须长年投入,且通常还要依照同行专家与期刊主编的评阅意见进行多次修订。

然而,许多管理者认为学术文章抽象且不具有应用性。管理者到底能够从阅读学术文章获得什么?他们如何从学术理论中淬炼出“金矿”,以改进企业管理实务,使其获益?本文提供了一个提炼学术文章内容的指南,以便管理者可以从中提取“真实世界”所需的知识,并从中获益。

学术文章的结构

一般来说,学术文章的结构分为六个部分:摘要、绪论、理论背景、方法论、结果以及讨论/结论。

摘要(abstract)概述了整篇文章。该部分包含作者(单一或多位作者)试图回答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假设,陈述该文章主要的调研范围以及探讨的内容,还简述了分析方法与研究发现。

绪论(introduction)提供了研究问题的脉络,说明此研究问题与作者、读者或行业的相关性。该部分回顾过去的相关文献,指出理论缺口,并说明所探讨的研究将如何填补此缺口。

理论背景(theoretical background)详述了使用某一特定模型来检验研究假设的原因。此处,作者详细说明其他学者既有的解释模型(或理论),并且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来回答绪论中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这些模型可能很复杂,却是能解释研究假设的最佳模式。

方法论(methodology)说明了检验研究假设的方法与过程。在此处,作者描述所使用的数据,并清楚界定分析模型中所使用的因变量与自变量。方法论通常会展示用来检验该研究的回归分析模型(或其他不同类型的模型)。

结果(result)呈现了分析结果,并揭示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否获得支持。这部分通常以图表方式来详细呈现,包含与模型相关的各类数据指标(以及可能的不足之处)。通常,结果部分侧重于陈述数据分析,而不做太多的阐释。

讨论/结论(discussion/conclusion)贯穿前后文,针对前述分析结果进行评估与深度讨论,并为读者整理出一些要点。在此处,作者详细检视前述的分析结果,审慎讨论各类数据指标的含义。此外,作者会明确指出未来的研究可以填补的缺口,以及该研究的限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使其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持续精进。

为什么管理者应该关注学术文章

管理者通常认为学术文章是有局限性的、偏技术性和理论性的,无法应用于他们的工作中。但以下四个理由说明了学术文章为什么值得管理者关注。

(1)管理者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因果关系。学术研究针对与管理者工作相关的各领域议题,进行严谨而可靠的因果关系检验[2],这些分析可以提供明确的理由和相关资料来辅助决策。例如,你的企业决定进入一个已有大企业在位的新市场。你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这些企业会如何响应?其他竞争对手会不会做出响应?它们的反应速度可能有多快?以上这些,皆是管理学所探讨的议题。

(2)战略优势。例如,作为管理者,你可能会了解到,在某些情况下,竞争对手不会对你的攻击做出响应。学术研究人员在研究这个问题的各种可能情境后提出的见解,可能会帮助你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3)关于如何发现核心问题、形成逻辑论据以及使用数据来支撑你的推论,学术文章也为管理者提供了良好的指引。管理者经常需要辨识出核心问题,然后说服高层管理者或董事会做出特定决策,而这样的讨论通常需要实际的数据作为参考与佐证。定期阅读学术文章可以帮助管理者培养关键技能、辨识出核心问题,并熟悉如何使用相关数据支持其观点和论点,进而寻求解答。

(4)学术研究通常使用大量的数据来检验它们的研究假设,使结论立基于数据,而不是道听途说。也就是说,在制订计划或决策之前,管理者有机会先参考数十、数百或数千家处于相似决策情境企业的推行结果。

管理者应如何阅读学术文章

管理者的时间安排已相当紧凑,因此学术文章的阅读必须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进行。对于管理者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快速地认识到每篇学术文章在实践、应用和启发方面的潜力。后文将展示两篇学术文章的阅读示例,一篇是实证性的,另一篇是理论性的,以这两篇文章为示例,向管理者展示如何从学术文章中提取有用的实践信息(本文所提供的阅读指南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对任何一篇学术文章的阅读)。

实践:我可以从这篇学术文章中学到什么管理作法来改进我的企业?摘要提供了研究发现的概述,讨论/结论提供了解决核心问题的深入分析。通过对该研究与其结果的情境性评估,管理者可以从中获得与自身工作和企业管理相关的实务洞见。

应用:身为管理者,如何将研究发现应用到自己的企业中?可以先参考方法论中提供的信息,来判断自己的企业与学术文章中被研究的企业的相关性,以及此研究发现是否适用于自己的企业。讨论/结论的焦点在于如何将文中获得实证支持的理论运用到实务情境中。

启发:研究发现的应用对于企业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研究发现的应用会对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若想了解这样的应用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管理者可以阅读结果和讨论/结论部分。结果部分明确指出行动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讨论/结论部分则说明了理论观点如何能在真实情境(如企业所处的环境)中成功运作。

结论

学术文章通常提供理论性的、数据密集的信息,其呈现方式可能让管理者难以理解。本文提供的阅读指南可以帮助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从学术文章中获取能够应用于决策并且使企业受益的前沿理论知识。

示例:商学院学生的动态竞争理论学术文章阅读

商学院的学生应能从每篇学术文章中辨识出核心概念和观点,并思考这些观点如何应用于各种竞争情境。这里强调的重点是阐释和应用。此处展示两篇学术文章的阅读示例。

首先是实证性学术文章的阅读示例,Chen和Hambrick(1995)研究了竞争速度和时机[3]。通过阅读这篇文章,MBA学生可以检视不同的行动执行速度、响应执行速度以及响应宣告速度,聚焦于如何使用这些概念来捕捉或陈述竞争优势最广为人知的概念——竞争预告、突袭式竞争、市场抢占。此时阅读的目的并不在于评估或批判该研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在不同行业或不同时点的适用性问题。亦即,MBA学生的关注点应放在实践、应用与启发上,不应该被理论和方法等细节所限制。

MBA学生的研读提纲如下。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本文的研究发现是什么? 我们如何将这些核心概念和研究发现应用(或拓展)到实务情境中?我们可以向管理者提供什么建议? 有哪些实际案例可以用来展示这些核心概念和研究发现的应用? 示例:提炼学术文章的精华供管理者使用

牢记前述阅读指南,按照学术文章结构的六个部分来阅读,能使管理者掌握文中的相关管理实践,了解该学术研究对于企业的适用性以及对经营的潜在影响。在提炼出文章的精髓之后,前述针对MBA学生的四个问题可以帮助管理者集中精力研读最相关和最有用的信息。

让我们运用“实践-应用-启发”的方式来阅读Chen和Miller(2015)的一篇理论性文章—“重构动态竞争:一个多维度的框架”[4],该文章检视了在日益全球化的商业世界中,竞争本质所发生的变化。文章要点如下。

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下,竞争受到两股力量的影响——全球化趋势和利益相关者,因此我们需要以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来看待竞争。本文以新的观点来广泛探讨企业之间各种竞争行动的类型,从传统的敌对型(你“死”我“活”的“成王败寇”)到更具适应性的关系型(寻求共赢的“水涨船高”)。

扩展动态竞争领域的界限和范围,能为企业创造一系列新的行动选择。这就需要以新的方式来思考竞争、行为者和事件,并以更广泛的交互作用来描绘它们。尤其是在全球化和受到体制嵌入影响的竞争环境下,交互作用更显重要。面对竞争时,若企业能考虑更多利益相关者的观点,更加重视为整个社区创造价值,以及构建更具可持续性、可扩展运用到国际联盟和伙伴的关系,则管理者所能采用的竞争工具与手段就更加精进和多元了。

本文考虑了动态竞争的基本要素以及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各式交战互动,进而提出了一系列竞争性选项,尤其强调了关系型竞争。依据不同竞争情境,企业可能需要将敌对型和关系型竞争模式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企业可能需要在某些竞争领域保持战术性和独立性,而在其他领域采用关系型竞争。

传统动态竞争所采用的敌对性观点通常会引发市场的争夺,这样的竞争观点偏向交易关系,也相对注重短期结果。相比之下,关系型竞争将多个利益相关者聚集在一个更紧密、更共生、更持久的关系之中,从而提高了关系中的监控和协调能力,并使各方之间的利益和信任能保持均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关系型竞争的目的在于努力建立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关系。建立这样的共赢关系能带来许多好处,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竞争情境时,关系型竞争模式比基于市场争夺和对抗的竞争模式更有成效。

对于管理者而言,本文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考虑到企业“竞争”所处的文化、行业和企业环境,与传统竞争方式相比,关系型竞争能为企业绩效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通过阐明新的竞争概念和观点,本文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思考方式,即公司如何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甚至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互动。

[1]本文由张国义(东华大学国际企业系副教授)、陈晨(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翻译。

[2]因情境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实践结果可能并不完全与学术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

[3]Chen, M. -J., Hambrick D. C., 1995. Speed, stealth, and selective attack: How small firms differ from large firms in competitive 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453-482.(本书第5章)

[4]Chen, M. -J., Miller D., 2015. Reconceptualizing competitive dynamics: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6:758-775.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