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第三人

17


那天晚上天气变暖,维也纳各处积雪消融,丑陋的废墟又重见了天日。建筑中的钢筋像钟乳石般悬着,生了锈的屋梁像骨骼一般戳破了灰色的烂泥。下葬变得容易多了,不像一个星期之前还得用到电钻才能打开冰冻的地面。哈利·莱姆接受自己的第二场葬礼时,天气已经暖得和春天差不多了。我很高兴能再次将他送入地下,不过却搭进去了两个男人的命。墓地边围着的人变少了:库尔茨不在,温克勒也不在——只有那个姑娘、罗洛·马丁斯和我。谁都没有流眼泪。

葬礼结束后,姑娘径自走了,一句话都没跟我俩说。她沿着通往墓地大门和电车站的长长的林荫道一路走远,在融雪中留下一串啪嗒啪嗒的脚步声。我对马丁斯说:“我有车,要载你一段吗?”

“不用了。”他说,“我坐电车回去。”

“你赢了,你证明了我是个大傻瓜。”

“我没赢,”他说,“我输了。”我看着他大步流星地甩开大长腿朝着那姑娘追去。他追上了姑娘,两人肩并肩地走着。我觉得他一句话也没跟姑娘说:这就像是一个故事的结尾,只是在他们走出我的视线之前她的手挽上了他的胳膊——这通常是故事的开始。他枪法很烂,看人又不准,但他对西部小说(神奇的营造紧张能力)和对姑娘(我不知道是什么)的确有一套。还有克拉宾?哦,克拉宾依然在跟英国文化委员会为了德克斯特的费用问题而吵着呢。他们说他们不可能批准在斯德哥尔摩和维也纳同时产生的费用,可怜的克拉宾。其实仔细想一想,我们全都挺可怜的。

[1] 拉韦洛(Ravello),意大利海滨小镇。

[2] 圣莫尼卡(Santa Monica),美国加州洛杉矶的一个卫星城。

[3] 亚历山大·柯达(Alexander Korda, 1893—1956),英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重要的制片人兼导演。

[4] 约瑟夫·科顿(Joseph Cotten,1905—1994),美国影星,在《第三人》中扮演主人公马丁斯。

[5] 托马斯·华立·齐维尔斯(Thomas Holley Chivers,1809—1858),美国诗人,著有诗集《悲伤的旅途》。

[6]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1915—1985),美国著名导演、影星,在《第三人》中扮演哈利·莱姆。

[7] 1英尺约等于0.3048米。——编者注

[8] 一英镑合二十先令。

[9] 格雷考(El Greco,1541—1614),西班牙画家,其画笔下的人物往往身形瘦长而扭曲,让人感受到烦恼和痛苦。

[10] 康内留斯·奥图·詹森(Cornelius Otto Jansen,1585—1638)于17世纪所创立的一个天主教教派,其理论强调原罪、人类的全然败坏、恩典的必要和宿命论,认为教会最高权力属于公议会而不属于教皇,因而被几代教皇排斥,18世纪后逐渐衰落。

[11] 这里应该指的是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1716—1771),英国18世纪重要的抒情诗人,代表作为《墓畔挽歌》。

[12] 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1946),美国作家与诗人。

[13]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

[14] 达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1907—1989),英国悬疑浪漫女作家,代表作为《蝴蝶梦》。

[15] 约翰·博因顿·普里斯特利(John Boynton Priestley, 1894—1984),英国剧作家、小说家、批评家。

[16] Layman在英语中有“门外汉”的意思,显然是出于恶作剧的目的而临时杜撰出来的名字。

[17] 罗洛·马丁斯的笔名是巴克·德克斯特,他冒认的名作家是本杰明·德克斯特,写成缩略形式都是B.德克斯特。

[18] 这里的英语原文是squeal,该词既有发出尖叫的意思,又是俚语“告密”的意思。这里选择把双关的两层意思结合到一起都翻译出来,是为了给后面再次用到这个词做铺垫。

[19] 格林津(Grinzing),维也纳森林边的一个小镇。

[20] 这里指的应该是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代表作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其中的魔鬼形象非常经典。

[21] 这里是指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1860—1937)在其剧作《彼得·潘:不会长大的男孩》中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

[22] 英国作家亨利·赖德·哈格德(H.Rider Haggard,1856—1925)所作经典文学名著《所罗门王的宝藏》中的主人公。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已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