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悬疑推理 > 德尔塔的悲剧

解说 桑原银次郎

解说 桑原银次郎

※本文有诸多地方涉及小说情节,请读完正文之后再读本文。

本书《德尔塔的悲剧》搁笔后,作者浦贺和宏就去世了。作品目前还在做发行前的工作。

笔者认识浦贺先生是在他三十四岁的时候。他当时已经出版了好几部著作,均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好评。我们在出版社的宴会上通过交换名片而结识,自此以后浦贺先生便联系了笔者好几次,可以说无论是工作层面还是私底下,他都是笔者的朋友。

这么想来,浦贺先生从那时起就已经在构思这部作品了。浦贺先生是虚构类的推理作家,但要说作为遗作的本书是纪实文学也并无不妥。笔者以纪实作家为生,所以浦贺先生或许认为跟笔者建立朋友关系能对《德尔塔的悲剧》的写作有所帮助。作品中有一幕是他告诉绪川(和绪川广司结婚的斋木明)他有一位记者朋友,而那位记者正是在下。其实笔者收到了一封来自浦贺先生的密封了的文件,他说若是自己有什么三长两短就让笔者打开它。文件里放的正是本书《德尔塔的悲剧》的大纲。

在浦贺先生去世的几个月前,他告诉笔者:“我交给您的文件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的下一本书出版之后就可以扔掉了。文件里装的就是这本书的大纲。”浦贺先生在本书出版之前就去世了,所以笔者打开了文件并阅读了大纲,得知了浦贺先生正追查着被认为是杀死山田信介的那三个人。笔者坚信,浦贺先生的死不可能与这起事件无关。他感觉到自己会有危险,特地把写有大纲的文件交给身为记者的笔者,这就是莫大的证据。恐怕就算笔者不把这份文件交给警察,杀害浦贺先生的凶手也迟早会被逮捕吧。不过笔者还是主动帮助警方迅速破了案。

杀害浦贺先生的凶手是绪川明的前夫——丹治义行。据说浦贺先生被烂醉如泥的丹治刺了好几刀,然后被推进了山田溺死的那个三池公园的水池里。

明与丹治分手,绪川与弥生小姐分手,两人便结了婚。我们有理由相信,被甩了的丹治和弥生小姐会联起手来,尝试着向两人复仇。如果丹治和弥生小姐就那样交往起来,说不定就不会酿成浦贺先生被杀害的悲剧。不过,阻止她和丹治交往的原因应该就是丹治的嗜酒如命吧。

就像《德尔塔的悲剧》中所写的那样,与丹治结婚后的明对害死山田信介这件事逐渐产生了负罪感。书中写到,两人离婚最大的原因就是丹治的酒精依赖症,但浦贺先生出现在他们面前追究山田之死的真相,说不定也是促进丹治的酒精依赖症的一个因素。丹治因而开始怨恨浦贺先生,对他抱有杀意也并非不可思议。

阅读“C 绪川和来访者一同散步”后就能明白,丹治并没有放弃明,屡次跟踪再婚后的她。于是,丹治偶然遇见了来京都拜访明的浦贺先生。前妻跟绪川在一起就算了,如今竟然跟浦贺先生也有来往,这便是丹治的误解。

回到鹤见的丹治把浦贺先生叫了出来,说是要坦白杀死山田的详情。浦贺先生自然很高兴。虽然这时他才刚刚写完《德尔塔的悲剧》,但将稿件作为小说出版还需要花上几个月,还有很多时间来修改稿子。如果获得了什么新的情报,稿子的质量肯定就会提高。

浦贺先生被丹治叫了出来,他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有危险。然而,浦贺先生给过笔者那封文件,想到自己若是有什么三长两短,警方应该立刻就会怀疑到这三个人身上,所以他毫无防备地去见了丹治。他完全想象不到这个世上也有人会破釜沉舟,不顾保全自己就去行凶。如今,笔者只能衷心地祈祷浦贺先生能够安息。

通读一遍本书后,笔者想到的是:浦贺先生确实是个推理作家啊。他常常说道,就算是纪实文学也一定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意念,是没办法成为完全客观的作品的。但是《德尔塔的悲剧》不单单是描写小学生杀人案件的纪实文学,还是充分发挥了他的个性的一部作品。

浦贺先生的写作风格专注于诡计,其中也有他擅长的被称为“叙述性诡计”的这种不可能被影视化的手法。这本《德尔塔的悲剧》运用了三种叙述性诡计,就算说是作者的代表作也不为过。

《德尔塔的悲剧》中使用的诡计包括以下三种:

①时间诡计

在本书的引子之后,浦贺先生(八木)在斋木明年满二十岁的成人礼那天造访了斋木家,这便是故事的开端。之后,浦贺先生也接触了丹治和绪川。读者以为浦贺先生是在同一时期拜访的三人,但书中没有任何一处地方涉及对时间的描写。事实上B部分(丹治)是A部分(斋木)的十年后发生的事,而C部分(绪川)则是A部分的二十年后发生的事。因此包括浦贺先生在内,他们的年龄为:

A:二十岁。

B:三十岁。

C:四十岁。

C部分的文风与A部分相比有些平稳,这也表现出虽然年轻的时候很暴躁,但人到中年也会相应地安稳下来。

②人称诡计

《德尔塔的悲剧》的结构为,浦贺先生为了揭发杀死山田的凶手而依次拜访与杀人案相关的斋木、丹治和绪川,只要其中一人坦白交代就会结束了,所以读者能够在“谁会坦白罪行”的悬念之下阅读本书。然而,这正是作者设下的圈套,三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

书中写到,绪川最有可能屈服于八木的追问,而到结局的时候绪川确实也坦白了罪行。但是,与斋木和丹治相比,究竟为什么是绪川更后悔于杀死山田信介呢?这只能是因为明经过了几十年的岁月,年满四十岁后,终于后悔于年轻的时候所犯下的过错了。

③性别诡计

为了让三人为同一个人的诡计得以成立,那就必须改变姓氏。目前,社会上虽然也在积极讨论着夫妇不同姓的议题,但现状仍然是结婚之际夫妇两人必须更改为其中一方的姓氏。而在这种情况下,妻随夫姓的情况则是占压倒性的多数。

笔者认为,浦贺先生最初打算写《德尔塔的悲剧》的契机就是他知道明在十年前与丹治结了婚,后来离了婚又与绪川再婚了。明的姓氏更改了两次,所以浦贺先生便想出了这样一个诡计:表面上是分别追查了三人,而实际上则是同一个人。因此,《德尔塔的悲剧》在向读者挑明了明其实是女性之后便落下了帷幕。

对描写真实事件的纪实文学来说,有人会批判这类作品过于煽情了。然而浦贺先生是娱乐向的作家,他在这个以实力为主导的严苛的世界里努力地多卖出自己的书。

笔者是头一次听说山田信介死亡的事件。虽说这在书中也有提及,但溺水事故是频繁发生的,很多孩子因此而丧生。本起案件发生于二十年前,而且还被当作意外来处理了,以这种题材写出的纪实文学作品会缺乏话题性,这一点也会让出版社很难办吧。所以浦贺先生才充分利用自己的写作风格这一强项,将《德尔塔的悲剧》写成了一部推理小说。就算案件的题材没有话题性,只要小说有趣的话就能畅销,从而案件本身也会成为话题——浦贺先生一定是这样考虑的。

为了写这篇解说,笔者读了好几遍,而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证明了浦贺先生是在注意每个细节的基础之上完成了本书。如果浦贺先生还在世的话,《德尔塔的悲剧》一定能成为完成度更高的杰作吧。对此,笔者感到非常遗憾。

浦贺先生生前曾将《德尔塔的悲剧》的大纲密封后交给了笔者。如前所述,笔者认识浦贺先生是在他三十四岁的时候,故而四十岁的浦贺先生在与绪川的谈话中提到本人这名记者也并不矛盾。然而重读后笔者发现,浦贺先生从他二十岁见到斋木的那时起,似乎就已经为自己加了一道保险。

“这点毋庸担心。我提前做好了准备,在一份文件上记录了我今天跟您谈过的事。如果我有什么三长两短,这份文件就会被公之于众。”

这是浦贺先生初次拜见斋木明时所说的话。从此处可以得知,那份文件并非浦贺先生交给笔者的《德尔塔的悲剧》的大纲。当时笔者还不认识浦贺先生,而且斋木分别和丹治、绪川结婚之后,浦贺先生才构思出了《德尔塔的悲剧》。

当然,《德尔塔的悲剧》是浦贺先生年满四十岁之后才写下的小说,因此也有可能是他对二十年前的那段对话补充之后进行了创作。本书作为纪实文学的特例,是融合了强大诡计的一部小说,所以这种程度的虚构应该也是在允许范围内的。

然而,笔者在写这篇解说的时候,无论如何都想见一见浦贺先生在这二十年来一直紧追着的绪川明(二十年前是斋木明,十年前是丹治明),于是便跟仍旧住在京都的她见了面。那时,她断言道:二十年前第一次见到浦贺先生的时候,他确实提到了文件的事。就像书中她认为的那样,这可能仅仅是浦贺先生在故弄玄虚。即便如此,事实确实就是这样的:浦贺先生在二十年前,确实对斋木说了文件的事,而在《德尔塔的悲剧》中也写下了这件事。这究竟有什么意图呢?我们已经无法再从浦贺先生的口中寻求答案了。

不过思考这个答案也算是一种乐趣吧。当然,杀害了浦贺先生的丹治义行是难以被原谅的,他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然而,本书是融合了叙述性诡计的纪实文学,这种形式打破了常规,所以不禁会让人认为这部作品未完成也是命中注定的。浦贺先生是出于何种意图才写下这部小说的呢?留下这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团,也算是他对读者最后的馈赠吧。

《德尔塔的悲剧》是新发表的作品(1)。

(1) 日本的书籍发行时,若书中的内容未在其他地方(比如通过杂志连载的方式)发表过,通常会在正文和解说结束后附上这样一段话。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