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效率之争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皮凯蒂(Thomas Piketty ) 跟我同年,他写了一本非 常畅销的书,叫《 21 世纪资本论》。这本书经常出现在各种非小说类畅销书榜单上,也摆在书店里最醒目的位置上。据说,夹着这本书走在街上,有助于吸引进步女青年。这本书也非常富有争议。 2014 年年底,皮凯蒂到中国,他在北京的几场活动,都是由我来主持的。在一场中信出版社组织的活动中,轮到在场的观众提问时,坐在前排的一位中年男子异常激动地夺过话筒,大声地说:“你说的都是胡说八道,你这是要让中国退回到计划经济!”
收入不平等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激动起来的话题。有人抨击收入不平 等,有人支持收入不平等。这两派人马,几乎势不两立。但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他们的分歧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
你去问问反对收入不平等的学者。你问他们,你们赞成所有的人都拿 同样多的工资、住同样的房子、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物、上同样的学校、看同样的电影吗?我想没有哪个神志清醒的人会赞成这种极端的收入平等。就算是中国的计划体制时代,也没有实现人人平等。有人用全国粮票,有人用地方粮票;有人戴军帽,有人穿草鞋。供给制下隐藏的不平等,比我们能够看到的多很多。
你去问问支持收入不平等的学者。你问他们,你们赞成世界上的最 后一分钱被一个超级富豪拿走,其他的人都必须饿死吗?你们赞成富人的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世袭最高贵的位置,而穷人家的孩子永世不得翻身吗?你们支持有钱的人同样可以更有权,可以法外开恩,可以控制媒体吗?你们支持当恐怖袭击爆发的时候,警察只保护亿万富翁,不需要管其他民众吗?我想没有哪个神志清醒的人会赞成这种极端的收入不平等。
那大家到底在争论什么呢?很多人说这是公平和效率之争。那么,是 不是要公平就不能要效率,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了呢?显然不是这样的。经济学里有个“效率工资理论”,大意是说,企业家要是想让员工更努力工作,最好是付给他们高出市场价格的工资,这样才能赢得员工们的忠诚。这其实是“公平工资”啊,如果大家觉得更加公平,就会更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我们常说兼顾效率与公平,听起来很平庸,但最优的组合应该就在更为中庸的区间内。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
什么叫效率,大家更容易产生共识。最小投入、最大产出,这就是效 率。那么,什么是公平呢?这就比较复杂了。当我们在谈论平等的时候,我们有时候讲的是机会平等,有时候讲的是结果平等。支持不平等的人,并不是主张机会不平等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反对的是过分强调结果不平等,他们认为,强调结果平等会造成机会的不平等,这是不公平的。比如说吧,如果是高考,那就要把规则定得明确:是不是按分数高低录取呢?.如果是按照分数高低录取,那么,大家就按照这个游戏规则公平竞争,智商高的人可以拼智商,智商低的人可以拼毅力,你认同这种游戏规则,那就愿赌服输。如果过分强调结果的平等,比如,大学必须招收同样比例的男生和女生,必须多招少数民族学生,必须照顾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保证每个地区都有招生的比例,等等,就会弄得大家很郁闷。为什么亚裔的孩子比非裔的孩子考分高那么多,但上个大学那么难?什么叫贫困家庭?要是我们家比贫困线下的邻居家庭更努力,结果我家的收入比贫困线水平高一点,就无法享受优惠了,这公平吗?
所以说,说起机会平等,大家都不会有太多争议。两派人马的分歧主 要集中在这一点:究竟需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关注结果平等?注意,我们讲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而不是完全追求结果平等。盲目追求结果平等,往往适得其反。但要是一点也不照顾结果平等,也有不公平之处。
如果你认为只要有机会平等就行,不需要关注结果平等,那么,你 的假设条件是一个人最终能够实现的成就,完全取决于其个人的努力。举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要比赛跑步。我们必须假设,如果大家同样从起跑线出发,那么,跑得快、耐力好的选手就能胜出,不会受到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这样,我们才能相信,只要发令枪响起,我们就不必再操更多的心。就算是比赛这样的简单例子,其实也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如果一个实力很强的选手在比赛当天运气不好,突然拉肚子了呢?如果一个选手穿的是黑心商人卖的鞋子,一边跑,鞋子一边磨脚,因此影响了他的比赛结果呢?如果一个选手在比赛中途遇到一个小孩子掉进了河里,他去救孩子,结果耽误了时间呢?也就是说,即使事前的机会完全平等,在发令枪响了之后,也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果在施粥的时候,要先对排队的穷人进行资格审查,看他们到底是环境不利,还是努力不足,这在道德上是很难令人接受的。作为一个社会,有必要向陷入困境的人提供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结果的平等也是需要关注的。
如果你热衷辩论,这种解释未必能够说服你。公平与效率之争也好, 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之争也好,都很像是大专辩论赛的题目。这种类型的题目从正方论证也有道理,从反方论证也有道理,但听完了辩论,很难让你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台湾作家李敖曾经说过,讨论是智慧的交流,辩论是无知的相加。
♦打牌与“无知之幕”
如果你听大专辩论赛听得越来越糊涂,那不如离席去换换脑。我们一 起打牌好不好?打牌是不是最需要公平呢?如果规定每个选手手中的牌数目不一样、出牌的规则不一样,这样的游戏还有什么意思呢?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打牌的时候大家都心甘情愿地遵守公平的规则?关键在于洗牌。洗牌之后,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下一轮能摸到什么牌,你可能摸到一把好牌,也可能摸到一把烂牌。如果摸到好牌和摸到烂牌的概率是一样的,那么,你就会有强烈的动机去维护规则的公平。
按照同样的思路,你就能从最浅显的角度理解著名哲学家罗尔斯 (John Rawls ) 所说的“正义”。按照罗尔斯的说法,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没有对正义的坚持,社会就不成为社会了。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认同正义呢?罗尔斯说,可以设想有个“无知之幕”。你站在一个幕布的前面,准备投胎了,如果幕布打开,你就能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人。比如,幕布打开之后,你发现自己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不是好棒啊!可是,幕布打开之后,你也可能会变成叙利亚难民,是不是很惨呢?这就像你摸牌一样,摸到一把好牌和一把烂牌的概率是一样的。罗尔斯说,如果有这样的“无知之幕”,就会迫使我们每个人去设想在最初始的状态,到底什么规则才是好的。
首先,我们能够想到的是,每个人都得有最基本的自由权利,这应 该没有争议吧。比如,我们得有保障个人财产的权利、保障言论自由的权利、不会随便就被逮捕的权利,等等。其次,即使有了自由,我们也不能保障结果的平等,有人运气好,有人运气差,偶然性的因素是不能排除的,于是,就会有社会和经济上的不平等。要是有了不平等,我们该怎么办?
罗尔斯讲到两点:第一,要照顾到最弱势群体的最大利益,第二, 要保证把所有的职务和地位按照公平、平等的条件下向所有人开放。我们这里只谈第一点。第一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照顾那些最弱势的人,否则,他们就会感到自己被剥夺了最起码的权利,就会感到自己被整个社会排挤在外,这种社会不会被人们尊重,只会被人们仇视。如果一个社会的共识没有了,那么我们每个人的处境不会变得更好,只会变得更坏。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里引用约翰•多恩(John Donne ) 的诗:“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的不幸都是我的不幸,每一个人的哀伤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链接阅读: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