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大局观

技术失业:谁来帮助求职者

技术失业:谁来帮助求职者

♦谁抢走了我们的饭碗?

西方国家之所以会出现保护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反全球化,很重要的

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劳动者觉得饭碗快要保不住了。谁抢走了我们的饭碗? 有的政客过来煽动他们:都是那些外国人,是那些移民抢走了你们的工作,是中国人和印度人抢走了你们的工作。于是,人们群情激愤。这就是西方出现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社会背景。

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导致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拉大、一部分工作 岗位流失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技术进步,一个是全球化。而且,技术进步的影响比全球化的影响更大。但是,如果你跟选民说,你之所以失去工作,是因为自己笨,掌握不了新的技能,选民会朝你扔臭鸡蛋。如果你跟选民说,你们都很努力,但狡猾的中国人和印度人把你们的工作抢走T, 这是不公平的,大家就会满心欢喜地选你当总统。

♦落后的招聘制度

这里,我要从另一个角度谈谈就业的问题。就业的问题,可能既不出 在技术进步,也不出在全球化,而是出在我们现在的就业体制太落后。

为什么这么讲呢?现在的就业体制是什么?当单位招聘员工的时候, 先发布招聘广告。在广告里,单位会把要招聘的岗位、工作内容公布出来,然后写清楚对求职者的要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几乎所有的招聘广告,都要求求职者有一定的文凭。你要申请当个文秘吗?至少要有大学本科文凭。你想要到研究所做研究吗?那至少得有博士文凭。你想要到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教书吗?那得要国外名校的博士文凭。时下的网络红人范雨素的文学才能当然比不上莫言,也比不上萧红,但她找个文秘工作,或是编辑工作,应该是胜任的。为什么她只能去做保姆呢?吃亏就吃亏在没有一张文凭。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教育信号”理论。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 (Michael Spence ) 说,教育不一定教会学生有用的技能,但能够帮助学生向雇主释放一个有用的信号:雇佣我吧,我是最聪明的。不信,你看我都考上大学了,而且上的是哈佛、耶鲁、北大、清华。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教育信号”是失真的。文凭只能说明 你能应付考试,文凭测不出来你掌握了什么技能,也测不出来你的情商、人际交往能力。文凭测不出来你对一份工作的热爱,也无法判断你到底有多大的潜力。在现有的招聘体制下,一份工作空缺,会引来无数份求职简历。人事部经理当然会感觉很爽,好像自己在选秀一样。一个要找工作的人,会寄出许多份求职简历,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哪一家企业更适合自己。这里面存在着大量的供求错配。每一次招聘,都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可能只有一个成功者,但却有一千个失败者。从经济上讲,这是极其没有效率的。从政治上讲,这会带来更多的不稳定性。如果每个求职者都要经历挫折和羞辱,他们是不会对这个就业制度,甚至不会对整个社会制度心存感激的。

♦怎样帮助求职者?

有几位年轻的企业家一起创办了一个求职网站,叫LearnUp.com, 翻译 成中文就是“得到”的口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几位年轻的企业家发现,在美国,大部分工作岗位并不需要大学以上的教育程度,但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培训。很多人觉得,像在 Gap 店里卖衣服、在麦当劳卖汉堡包,或是到公司里做前台接待员,似乎不需要任何技能。这是非常错误的。哪怕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也需要独特的技能,遗憾的是,这些技能都没有在中学或大学里传授。我有个研究生到政府部门实习,去的第一天就傻眼了。领导交给她一份再简单不过的工作:请你把这份文件发个传真送出去。她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怎么用传真机呢?从来没有人教过她!

LearnUp.com都做些什么呢?他们和很多公司合作,帮助公司先做一 些最简单的培训。比如说,你想到 Old Navy ( 美国的一个服装零售品牌)门店或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求职,当你进入这些公司的求职网页,就会发现一个“先准备再应聘”的按钮,点击之后,就进入 LearnUp 的网站。 LearnUp 会帮助你介绍,这些工作岗位都是干什么的,需要什么技能,适合什么样的人。你要是觉得这份工作适合你,就可以选择继续申请,如果觉得不合适,也可以选择退出。

这个网站更人性化的地方是提供了求职顾问服务。你以为每个求职者 都是老手,经验丰富吗?不是的,有很多人,尤其是处于弱势群体的那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该向谁求助。他们没有校友,父母也帮不上忙,身边的朋友可能还不如自己,求职时会遇到的一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无从下手的难题。

求职者都问LearnUp.com 的顾问什么问题呢?有人问:“我求职面试的 时候该穿什么衣服呢?”他们甚至把照片发给顾问:“我穿这一身去参加面试可以吗?” LeamUp.com 的顾问会告诉求职者,面试那天当地的天气如何,他们帮你找到去面试地点的最佳公交路线,在面试的前一天给你发短信,提醒你该做好准备。你可以给他们打电话,模拟面试,回答面试官常问的问题,顾问会帮你找到“最佳答案”。他们会帮你找到以前求职的成功者,为你分享经验,甚至会在面试之后提醒你,不要忘记向面试官发送感谢信。

作为一个老师,当我的学生到了该找工作的时候,看着他们懵懵懂 懂、栖栖惶惶,不知道路在何方,不知道未来怎样,我会感到非常心痛。更让我郁闷的是听他们讲述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甚至是羞辱。从步入社会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对这个社会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

2014年,盖洛普公司调查了大约 100 万名至少有 5 年工作经历的美国 大学毕业生,也调查了他们的雇主。去哪里上学,对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否最重要呢?不是。不管你上的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综合性大学还是文理学院,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职场表现并无本质的影响。几乎所有成功的学生,都会提到两件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的事情:第一,他们在学校里或职场上遇到了真正关心他们、激励他们的“导师”。他们从导师那里得到了鼓励和信任;第二,他们曾经有过一段能够实践所学技能的实习经历,从实习中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更为清楚的了解。这些毕业生不仅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工作,而且能更自信地经营自己的幸福生活。

人海茫茫,烟尘滚滚。谁才能真正关心这些年轻而迷茫的求职者呢?

链接阅读:托马斯•弗里德曼,《谢谢你迟到》,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