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权主义者!

我是女权主义者!

田房 上野老师还提到过“如果不从厌女出发,就不存在女权主义者”。或许女性与自我厌恶做斗争,就是成为女权主义者的第一步。

现在,社交网络上也有很多匿名用户自称女权主义者,而且她们的内讧也越来越常见了。比如,“这家伙说过这种话,不配当女权”,或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质疑“这个人到底懂不懂什么是女权”。一旦认为“她不懂”,就要对其锤之又锤。我也遭到过这种待遇,真的特别厌恶这样的风气。

上野 请你回忆一下我们的历史,我们从来不说“你不是女权”,而是一直坚持“女权是多种多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女权有很多问题无法简单回答。女权不是投一枚硬币就能显示出正确答案的答题机器。带孩子上班是好是坏、女人是否应该上战场、是否要在综合岗位上咬牙坚持?这些问题我们争论了很久。女权是不害怕争论的思想。可是,如果在推特之类的社交网络空间争论,就会变成纯粹的诽谤中伤,不能叫争论了。

田房 只是纯粹的互相谩骂,从中只能看到恶意,看不到任何成果,而且自己好不容易争取到的立足之地也会越变越窄。更何况,无关人士看到这些谩骂,心里也不会有好印象。

上野 思想在争论中得到磨炼。别人会指出自己论点的缺陷和边界,自己也可以通过理解对方来抓住对方论点的贫弱之处,从而越过对立,开拓新的论题。美龄论争[30]和女性史论争[31]都极大地锻炼了我们。与只会谩骂、讥讽的男人的世界相比,女权不惧怕争论,还会与论敌并肩作战。

田房 现在一部分人压根儿不认真讨论女权主义者的定义,只按照自己的解释来判断谁是女权、谁不是女权。真是太让人伤心了。

上野 女权主义者是自主申告的概念,只要一个人说自己是女权,她就是女权。就算我不愿意看到某个人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也不能阻止她这样做。

田房 对啊,这就是女权啊。

上野 女权是多样的,可以说一人一派,甚至更多。不同的思想会互相碰撞,但从不存在正统和异端之分。你有独特的表达能力,但我使用的话语九成以上都是他人之言。我读了很多,学了很多,从那些知识中借用了我需要的东西。我自己想出来的话语,其实少之又少。借用他人之言并非坏事,因为话语需要传承。从别人那里借过来,自己想明白了,然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就好了。“男性友爱”和“厌女”这些词都不是我的,是我从伊芙·塞吉维克[32]那里看到,觉得“这个有用!”,然后借过来并传播出去的。我们积累了很多他人之言,这些都是我们共有的财产,这就是女性学·性别研究。

田房 我希望这些都能传承下去。等轮到我们上场时,就大张旗鼓地使用。

上野 我记得每一样借来的东西,在我之前站起来的姐姐和阿姨都是我的恩师。很多人一直对我说,打着女权主义者的旗号会影响作品销量,甚至会被针对,但我一直没有舍弃这个名号,就是为了不忘记她们。我每次发言都会带上原始创造者的姓名,比如“大泽真理说这是一个量身裁制的法案”“塞吉维克提出的男性友爱概念”等等。有效的表达在听到的瞬间就会让人豁然开朗,你说的“A面B面”就是这样,能帮助人们一下子就很清楚地理解社会结构。这就是学问的创造,所以我们不能忘了前人的恩泽。

还有一点,一直有人批判女性主义使用了外来的概念,而且我们说的“女性主义”(feminism)本身就是一个外来词。“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家暴”(domestic violence)全都是外来词,而不是“A面B面”这种原生的表达。包括“男性友爱”(homosocial)和“厌女”(misogyny),也都是如此。我们直接用了音读,而没有翻译成日语词,或许算是一种怠慢。结果,音读的词汇就这样普及出去了。然而,这真的值得批判吗?

有一位学者名叫佳亚特里·斯皮瓦克[33],她出生在印度,后来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语文学教授。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她是在那里成长起来的精英,修习英语文学后去了美国。如果把她通过英语学到的知识抛开,就不存在现在的她。因为她的英语素养已经深入骨髓。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女权主义者的学术集会,会上提到了“性别”概念的议题。“性别”(gender)的语源是法语语法用词“genre”。法语名词分为阳性词和阴性词,但是英语和日语词汇都没有阴阳之分。那次集会上有一位法国的女性研究者,对来自英国的性别研究者发难:“英语里本身不存在性别概念。”然后,那个人又对参加集会的日本人说:“日本人更是与性别毫无关系。”她真的好讨厌啊(笑)。当时斯皮瓦克的反驳可谓大快人心。她说:“无论概念来自何处,都要物尽其用。”

田房 哇!

上野 是不是很酷?

田房 太酷了!!

上野 我听了特别激动,暗自决定:“好,下次我也这么说!”这就是学习的过程。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自称“我们是女权主义者”。我得到了她们的恩泽,为了不忘记她们,今后我也会继续坚称“我是女权主义者”。

对谈之后 田房

Figure-0186-0048

注解:

[1] 地下基督徒:江户时代,幕府发布禁教令,镇压日本基督教,部分信徒转为地下活动,固有此称呼。

[2] 田嶋阳子(1941— ):女性学研究者、法政大学前教授、参议院前议员。1990年以后,以意见领袖的身份活跃在综艺节目等电视节目中。著有《其名为爱的支配》《女主人公为何被杀》等。

[3]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1933—2020):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美国自由人权协会(ACLU)成员,致力于女性权益保护项目,以律师身份参与了众多性歧视案件审判。1993年被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命为美国史上第二名女性大法官,一直工作到去世。有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2018年制作/美国)。

[4] 贝蒂·弗里丹(1921—2006):女权主义运动家。《女性的奥秘》(1963)对女性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1966年成立美国最大的女性组织“美国全国妇女组织”(NOW),担任会长到1970年。

[5] 遥洋子:日本艺人、作家。1997年进入东京大学,师从上野千鹤子。著有畅销书《在东大跟上野千鹤子学吵架》(2000)。

[6] 樋口惠子(1932— ):评论家、NPO(非营利性组织)法人“改善高龄社会女性会”理事长,著有《独身老人的人生咨询》等。

[7] 女性行动促进会:1975年成立,1996年解散。主要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的30岁到40岁女性为中心,呼吁被割裂的女性团结起来。曾经抗议女性播音员的性别分工、要求男女同修学校的家庭课、推进学生花名册男女混合。1985年改名为“行动女性会”。

[8] 艾玛·沃特森(1990— ):英国女演员。因饰演《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女主角赫敏·格兰杰而闻名,近几年以女权主义者身份积极参与募捐和发表演讲。2014年被任命为联合国女性亲善大使,同年在联合国发表“He for she”的演讲,引起热议。2019年出席G7两性平等咨询委员会。

[9] 中森明夫(1960— ):作家、偶像评论家。著有《东京刺头少年》等。

[10] 山崎浩一(1954— ):专栏作家、评论家。著有《危险的文章讲座》等。

[11] 星野智幸(1965— ):小说家。著有《人鱼的觉醒之歌》《长夜未了》等。

[12] 小林善纪(1953— ):漫画家。著有《傲慢主义宣言》《天才少爷》等。

[13] 左翼和右翼:定位政治立场的用词。按照传统意义,保守势力为右翼(右派),而进步派、革新势力则为左翼(左派),但具体思想内涵和范畴会因时代和国别略有差异。

[14] #MeToo运动:推特及Instagram上发起的话题,分享自己遭到性骚扰等侵害的经历。2017年,好莱坞电影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涉嫌性骚扰(后被起诉性暴力等罪名)的消息曝光后,众多受害者主动站出来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一话题火速传遍全球,在多地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

[15] 《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指“确保男女两性在雇用时获得均等机会及待遇的相关法律”。1985年制定,1986年实施。法律规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雇用、分配、晋升、福利、退休、离职、解雇等方面,不得以性别为理由制造差别。2007年出台的修正案禁止企事业单位在妇女怀孕、育儿阶段给予差别待遇,禁止针对男性的差别待遇和性骚扰等。2017年出台的修正案增加了禁止怀孕歧视的内容。

[16] 综合岗位和普通岗位:企业的不同岗位路线。1986年《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实施后,企业等单位用于代替男女分开的雇用管理方式而导入的概念。一般来讲,综合岗位主要从事发挥判断能力的主干业务,普通岗位主要从事辅助性业务。这一概念刚出现时,一度被人揶揄“综合岗就是要跟男人抢饭吃”“普通岗就是为了找对象”,形成对立的结构。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调查委公布的数据,2014年度入职的综合岗位中,女性占到22.2%,普通岗位的女性则占到整体的82.1%。

[17] 大泽真理(1953— ):经济学家。著有《英国社会政策史——救贫法与福利国家》等。

[18] 田房永子《一个女人去了男人才去的地方》(东方出版,2015)。

[19] 服兵役:指进入军队完成一段时间的服役任务。

[20] 征兵制:国民到达一定年龄后,强制进入部队服役的制度。日本的征兵制始于1872年,到1945年废止。目前采用征兵制的国家有瑞士、韩国、朝鲜、以色列、伊朗等50多个国家。

[21] 中野翠(1946— ):专栏作家。著有《小津之爱》《无论多少岁都能乐享老年生活》等。

[22] 君:以前日本学校称呼男学生为“姓+君”,女学生为“姓+同学”。——译者注。

[23] 通奸罪:有配偶的人与非配偶发生性关系的罪名。明治时代的旧刑法规定:“有夫之妇与其他男性发生性关系时,该女性与该男性即犯有该罪状。”而有妇之夫与妻子以外的女性发生性关系时,若对方女性没有丈夫,则不会受到处罚。1947年刑法修订时删除了通奸罪条款,但是在民法上,通奸依旧是不法行为,受害者有权索赔。

[24] 旧金山复员军人医疗中心的研究团队对103788名复员军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从阿富汗和伊朗回国的退役军人中,有四分之一被诊断出精神障碍。若将精神障碍的范畴扩大到家庭暴力,其比例则高达31%。(参考:AFP BB https://www.afpbb.com/articles/-/2194462)

[25] 中村江里(1982— ):社会学者。著有《战争与创伤》等。

[26] 军人补贴:对曾经是军人和公务员的人及其遗属发放的养老金补贴。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令和元年的补贴领取者预计为27万人,预计总额1980亿日元。

[27] 厌女(misogyny):“厌女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有不同的体现。男性体现为‘蔑视女性’,女性则体现为‘自我厌恶’。”(参考:上野千鹤子《厌女》,纪伊国屋书店,2010)

[28] 杉田水脉(1967— ):自由民主党旗下的众议院议员、新历史教科书协会理事。

[29] 稻田朋美(1969— ):自由民主党旗下的众议院议员、律师。

[30] 美龄论争:1988年,歌手陈美龄带哺乳期的孩子到电视台“上班”,引发是非争论。淡谷纪子(歌手)、林真理子(作家)、中野翠(专栏作家)等人站出来批判。上野千鹤子则表示支持,认为“每个工作的母亲都得带着孩子啊”。

[31] 女性史论争:由村上信彦《明治女性史》全四卷(1969—1972)及其方法论的提示引发的日本女性史论争。《明治女性史》是第一部试图全面把握明治有名、无名女性的生活、婚姻、教育、职业、意识变化等内涵的著作。其作者村上在书中批判了井上清的《日本女性史》(1948),认为那是现在人们眼中的“解放史”,并掀起论争。(参考:古庄由纪子《试论近代女性史的方法》)

[32] 伊芙·塞吉维克(1950—2009):美国文学研究者。将男性相爱称为“homosexual”,与性爱无关的男性关系称为“homosocial”,以进行区分。著有《男人之间:英国文学及男性同性欲望》《“柜”的认识论》等。(参考:上野千鹤子《厌女》,纪伊国屋书店,2010)

[33]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1942— ):印度批评家。著有《底层能说话吗?》《后殖民主义思想》等。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