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cis股票交易术

第四章 职业:交易工匠

生在可以发挥打游戏的本领的时代是一大幸事。

交易是“金钱的零和游戏”,

而我的职业不过就是交易工匠。



交易的本质是“金钱的零和游戏”。

比起互相争夺金钱的一面,我更喜欢游戏的一面,做起来很开心。

本来我就是个游戏玩家。

好像顺其自然,我就成了交易工匠。如果我生在过去,什么本事也没有,也就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

所以,生在可以发挥打游戏的本事的时代是一大幸事。

正因为在这样的时代成为交易工匠,才能积累了230亿日元的资产。因此现在,我才可以动用其中一大笔资金来炒股。

我也想过这样动用成亿的资金,“如果是明治时代的话,不是政府的话,谁还能做呢?”虽说如此,我完全没有建个钢铁厂的打算,而且说实话已经没有必要赚更多的钱了。

但我就是觉得开心,所以还在做。

交易工匠起得很早。

平时8点起床, 8点55分的时候已经坐在电脑前了。

但如果打算动用100亿日元以上的话,夜里会醒三四次,6点半左右开始就边看汇率边思考。我觉得特别开心。

过去我也看美国市场,一天连轴转。结果,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毁掉了身体。

所以,我现在基本只在上午交易。

上午交易最重要的时间段是9点到9点20分之间。

之后的时间里,我读读漫画和杂志,也做些其他的事情,顺便看一眼盘。下午不操作,所以会外出。每周和投资人朋友打两三回麻将,再去喝酒。



我对重分红的股票不感兴趣,因为不赚钱



我基本不做长线投资。

连明天的股价都不知道,更别说预测半年后、一年后甚至十年后的股价了。

忘了在哪里看到的,据说全世界100位知名分析师长期预测的结果,正确的概率是45%—55%。

平均的话只有49%,比抛硬币的概率还少1%呢。

即使作为专业一直学习的分析师们的预测和抛硬币的结果也只是不相上下,说明现实是相当残酷的。

今天,股票买卖的状况一目了然,对于打算买的人来说是有优势的。我认为发挥今天的优势比起预测长期更切实际。

而且对我来说交易本身就是目的,我对长期投资,或者分红又或者股东优待完全不感兴趣。

但也有例外,比如我持有吉野家和松屋的股票。松屋的股东每年可以免费吃10碗。

说到松屋,因为不用站队买餐券,我经常是坐到位置上递给服务员一个优待餐券,“来个大份的牛肉套餐”。

刚开始买股票的时候,为了享受这个优待,我买了所需的最低单位的股票,至今还持有。炒股将近20年,有种纪念品的感觉了。每年有很少的分红和优待餐券,我偶尔去吃一吃,大部分都送给朋友了。

还有就是去鸟取县的时候,买过放在软管里的青苹果果冻,特别好吃。所以就买了出售这种商品的叫作寿Spirits的公司的股票。

我去鸟取县的时候,机场几乎没有人,我还担心,想着“没问题吧”。而且寿Spirits的股价还特别低。

买的时候我想这家公司可千万别倒闭了,就看到2ch上有人写道:“寿Spirits不错啊。”结果买的第二天就涨停了。

一直放在那儿没有管,最近看了一眼,涨了相当多,惊喜之下赶紧卖了。但即使一直持有,对于我今天的资产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

重新调查了一下,发现这家公司很大,为了业务多元化收购了很多和式零食公司。之前我还想着千万不要倒闭,其实人家很努力。

我唯一一直持有的是在我叔叔的公司工作时候的主要客户—— 一家橡胶制品公司的股票。

辞职一年后赚了不少钱的时候,我希望他们“不要停止购买我叔叔公司的产品”,大量买入了这只股票而且还是大股东。

我没和我叔叔说过,不过听说他接到了对方的电话。

好像询问“在您公司工作过的××买了我们很多的股票,他不是炒作或者要收购吧”之类的。

感觉很不可思议。

尽管以前我去做销售的时候,聊了很多有关交货期和质量的话题,还接受了他们的降价要求,但是成了大股东之后,问候的时候或者参加股东大会的时候,他们会很礼貌地问候我:“××君,好久不见啊。”

买的时候市值大概4,000万日元左右, 2018年初的时候已经涨到1亿日元了。我也不会做什么操纵股价违规的事情,股票也上涨了,而我也辞职了,所以小心谨慎地持有着。

叔叔的公司没有上市,所以买不了,我就把感情寄托在这只股票上了。



我成为一个多面手的理由



我完全没有意识到个别的股票和每天的胜负。

比如买了10只股票,我并不在意其中有几只上涨之类的。

以天为单位的胜负,说在意也在意,说不在意也不在意。

股市每天都开盘,在意也没有意义。

做职员的时候,我还会很感性地去想赚了工资的几倍之类的,专职炒股后没有这个感觉了。

有很多交易者有固定的赚钱方式,比如很擅长小盘股,或者只在大跌的时候买股票。

而我则是什么手法都用,别人说我是个多面手。理由就是我的总资产规模变大了。

资产达到40亿日元的时候,即使是大盘股或者期货或美元日元外汇交易,只做一种的话,资金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

有个词叫作波动率,是指个别股票的资产价格的波动程度。同样价格的股票,如果一只平时的波动只有10日元,而另一只却有100日元的话,我们就说第二只的波动率比较高。

针对有大波动的股票进行大量买卖的话,效率最高,这也是我的基本运作方式。

说实话,买入价格变化容易理解而且波动率高的股票,在适当的时候全部脱手是最完美的。但是资产达到数十亿日元后,就没那么容易了。

如果我只是简单下一个大宗买单的话,股价立刻就会涨停。卖的时候也是,一旦开始卖的话,会引来更多的卖单,股价会大跌。

比如日本市值最高的丰田汽车,按照现在的价格, 30亿日元可以买50万股左右,买卖的时候我不得不承担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大家一旦离场,丰田就会在卖的时候下跌1%,折合六七十日元。

现在有了应对手动卖单的算法,即使是丰田,想有效地买卖的话, 30亿日元就是上限了。

因此,资产规模变大后,有效地买卖个股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果不能取得什么战果,即使抓住个别的好股,剩余的资金闲置的话也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包括虚拟货币在内的,但凡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我都不得不看一看。

现在我的交易中,日经指数的股指期货比较多。交易总量大约是500—600张。日经指数2万日元的话,可以买100亿到120亿日元。平时买200张观察一下。但也有像今天这样连续几天,只是手续费就交了1,500万日元而赔钱的时候。

但这样做,每天都可以观察股市整体的动向,不会错过有大波动的机会。

日本银行或者特朗普有什么动作的时候,市场会有波动,所以要一直观察有没有这样的机会。

也就是说,要时刻寻找可以大赢的异动机会。

我的交易单会推动股价,对我非常不利,所以我很不愿意做。 1,000日元开始买的股票,买完就涨到了1,100日元。股价涨得不自然,就会招来更多的买单,结果我的平均购买价会到1,060日元。

同样, 1,100日元开始卖,卖完的时候已经跌到1,000日元了。卖单招来更多的卖单,结果我的平均卖出价格是1,040日元。

大宗买卖本身就很赔钱。

所以假设1,000日元开始买,我不会买到1,100日元。

这样,就可以把买卖差价控制在2日元,即0.2%左右。

实际上如果盯盘的话,可以买得更有效,不会去做差额很大的买卖。



房地产投资就像对我的惩罚



我也尝试过投资房地产,但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强制劳动。

雷曼兄弟倒闭后,房地产价格暴跌,为了学习和研究房地产投资,我买了办公楼。

因为我家附近没有便利店,所以我想把周边的楼买下来,再安插一个便利店岂不是很好。

现在我在东京有两栋办公楼、一栋公寓,还拥有名古屋的一栋办公楼的一部分。

但结果,我领悟到的是“不买就好了”。

成为业主,这虽然听起来很让人羡慕,其实则不然。完全不赚钱。

我持有的房产的市场价格为20亿—25亿日元,而相对应的税后租金收入还不到3,000万日元。收益率不到1.5%。

即使地价不变,房屋本身也会老化。租户也没有想象的那样进驻很多。

如果算上大规模修缮的追加投资,收益率还不到1%。

更重要的是,作为业主有很多义务,要填写很多材料。尤其是房地产不能马上折现。

我觉得如果有买楼的钱的话,买点别的会很轻松,还赚钱。仅是买美国国债的话,收益率还能到2%—3%呢。

如果稍稍使用些技巧,分散买10家不会倒闭的美国企业的债券会更好。美国企业债券的平均收益都在4%左右。美国实行低利率的时候,每个月的美元、日元汇率风险也就0.1%—0.2%左右,完全可以规避风险。

虽然买这样的债券需要些技巧,但比起管理房产花费的劳力要容易很多。既没有作为业主的义务,收益还可以达到其四五倍之多。

如果很享受做业主的感觉的话,没有问题。但对我来说,食之无味。

毫不夸张地说,房地产投资就像对我的惩罚。

补充一点,其实我自己是租房住的。

最开始我离开父母家的时候,大约有2亿日元资产,搬进了一个月租金28万日元的公寓。选择那个公寓的理由就是打麻将比较方便。

之后有了孩子,钱也多了,搬到了现在的公寓,月租金180万日元,包括停车场的两个车位的租金。不是那种塔楼式高层公寓,而是低层的。我完全不理解住在高层的好处,连出个门都要走5分钟。

花钱租房特简单,所以完全不想买房。再也不敢持有房产当业主了。

像现在这样,因为付房租,所以家里灯泡坏了,只要和前台说一声就给拿来一个。网上订的瓶装的大麦茶也给搬到家门口。要洗的衣服交给前台就帮着去送洗,还帮着接收。

也完全不想自己建个房子成为独立王国的主人。我觉得那些不过是自我满足罢了。相比之下,我更享受帮我把成箱的大麦茶搬到家门口的舒适。



投资中最重要的是效率



投资圈中的一位朋友40岁的时候花了5亿日元买了公寓。这本没有什么好坏之分,买的时候他的资产规模大约有7亿日元,买完后就剩下1亿多日元了。

但对我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用他的话来说,只要炒股,就不会知道明天会怎样,所以想给妻子和孩子一个确定性高的资产。

我就追问他,要是做这么低效的配置的话,为什么还在炒股呢。我又唆使他,既然买了,上策就是即使有损失也要赶紧卖掉。如果不卖的话,也可以把公寓抵押,贷些款。

因为只要炒股,资金量是关键。

投资做得越好的人,投资以外的事情上越保守。

如果赚了一个亿的话,花600万就可以了。

如果花1,000万的话,就有点多了。

没有启动资金的话,不能买卖大的,自然也赚不到大的。

我本身都是寻找大赢的机会,几乎把所有的钱都押在上边,觉得这样效率才高。

所以我会着眼于那些波动大的股票,而决定胜负的就是资金量了。

对我来说效率是全部,绝不会像他那样去做。我感觉他有20%—25%的可能不得不退出股市。

但结果,他没有去抵押房产,而是增加了启动资金。但每当他交易有问题的时候,我就会提及此事。正因为有这样的人,才有意思嘛。他的名字叫降临。是个昭和时代不折不扣的老赌徒,一副当时黑社会的长相,但现在变得像个圆圆的和蔼慈祥的老头儿。

我现在的资产中,一直持有的股票占比不到1%,黄金和铂金有2%,房地产占10%,再保险产品占10%,外币、债券等有大约6%,剩下的70%都是现金。

所以现金大约有1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6亿元)。打算一决胜负的时候,除去税金账户里的1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00万元)以外, 1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亿元)用来交易。

如果什么都没了,黄金和铂金就是最后的保险。

我想把家人生活用的钱准备好,然后尽情地炒股。虽说如此,如果东京被投放炸弹了,其他财产都灰飞烟灭,凭我的体力的话,黄金和铂金也会被抢走。那样的话,也起不到保险的作用了。

投资房地产和再保险产品是为了学习。现在切身领教了房地产是如何折磨人的。

我不仅不想买房,对名表、豪车也不感兴趣。因为对奢侈品不感兴趣,所以大多数时候穿的都是优衣库,包括鞋子,我不太在意衣着服饰的高低贵贱。但爱马仕的羊绒衫例外,因为确实很舒服。

我也不想和什么演艺圈的人交往。和不认识的人见面感觉都很累。

我也没有飞机、游艇,没有别墅。比起拥有,花钱租借比较简单。

稍微贵一点的消费就是红酒和香槟了。但也不是非喝不可。

最后就是手游上的花销。我现在在玩一款叫作“天堂II进化”的游戏,已经花了9,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40万元)。常听说有人花掉一台车的钱,像我这样花掉一栋房子的比较少见。



想成为“老好人”的话,马上就会破产



成为有钱人后,麻烦事也增多。

推特上有很多人给我发信息。其中有借钱的,也有让我投资的。

借钱的话,就像“我女儿得了重病,需要一些钱”这样的信息。

投资的话,数额就不是一个级别的了,收到的都是“买公司吗”或者“不想运营虚拟货币ICO后的公司吗”之类的信息,大多10亿日元规模。

2018年和虚拟货币相关的信息激增。

我本来炒股炒得很开心,觉得还可以赚得更多的时候,完全没有理由理会这些可疑的信息。

有趣的是,跟我说女儿生病的那个人一个月后用同样的账户又发给我一个不同的故事。

他写道:“我在创业,眼前的账目能结算的话,我的公司就能活下来。年利润××亿日元的公司,一定能还给你钱的。”我就想,至少你换个账户啊。

一次,我把这些请求的金额加在一起,发现半年后就会超过我的所有资产。破产很容易。做半年的“老好人”,答应大家的所有请求。

过去,朋友还有认识的人也向我借钱。

那时是50万—100万日元,现在是100万—1000万日元。是那种借给他们如果不还的话,会伤感情的金额。

到现在就有两次,两个很熟的朋友真的有困难的时候,我估计了一个必要的金额,送给他们那个金额十分之一的钱。

不是借,而是给。借钱的时候一定要有有去无还的准备,但凡有一点人家会归还的期待,自己的心情都不会很舒畅。所以,我说这是“我最大的努力了”,把钱交给了他们。

这样一来,金钱的损失也好,感情的伤害也好,都可以最小化;对方也可以像样地恢复起来。也有人要还钱,我就说下次请我吃饭好了。

如果想从我身上拿走钱的话,要么在投资的世界里赢了我,要么做一款好玩的游戏让我心甘情愿地交钱。



我完全不理解管理别人的钱的好处



有很多人请求我来帮他们管理钱。比如“我给你100万日元,能不能帮我赚一些”之类的特别多。

管理别人的钱的压力特别大,我绝对不想做。

最开始说赔了也没问题的人,要是真的赔了的话,会恨我的。这个我经历过。

即使赚钱了我赚得也不多,凭什么赔了的话,还要冒着招人恨的风险给人做呢。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匹配。

100万日元即使翻三倍,也不过是200万日元的收益。考虑到花掉的体力和各种烦恼,还不如我给你可能会涨的那部分收益,这样轻松多了。

要是那种说“我来帮你运作吧”的人,我觉得要么就是运气好赚了几次但赔了的话就逃之夭夭的人,要么就是欺诈。

我要是做对冲基金的话,也许会募集到一些钱。但是,运用别人的钱就有责任,做得就不会太轻松。如果做成公司,上班也挺麻烦的。

我是不可能设立像移居新加坡的村上基金那样的公司的。我就是个交易工匠,不具备创立基金的综合才能,也没有为社会奉献的抱负。



围绕年金的群魔乱舞



我从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那里听到,他创立了一个对冲基金,答应运作一些年金的资金。有50亿—1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亿—6亿元)左右。

我只是道听途说,也许使用的不全是年金,但听说那是个“一旦被委任收益就已经涨了”的世界。根据合同,每年3%的管理费,如果是50亿日元的话,管理费就是1.5亿日元。 3年要是赔钱的话就解约,但可以拿到4.5亿日元。只要熬过3年,就高枕无忧了。

一旦被委任收益就已经涨了,所以就工作到签约为止,说得极端一些,那之后不去买卖也没问题。如果把公司设立在香港,对方也不会索要交易记录。即使在日本去夜总会连续玩3年,也没问题。

如果有3年亏损就解约的制约的话,先买着要爆发的股票也行。如果真的爆发了,就继续帮着运作;如果没有的话,就说一声“看来还是不行,对不起”,然后走人。

听了这件事,我觉得真应该判这个委托年金管理的负责人50年刑。在AIJ投资顾问的年金欺诈案中, 1,300亿日元被骗没了,结果就是不允许只委托一家去管理。如果认为因为委托一家公司管理而产生了欺诈,简直就是本末倒置。不知道这个说法有多大的普遍性,年金资金一年产生的手续费就有几兆日元,结果都流向了黑洞。所以围绕这个委托,基金也好券商也罢,都各怀鬼胎。

如果要是大型公司运营的话,按照行政方面的年金负责人可以接受的构成比,程式化地购买日本国债、丰田汽车、 NTT DoCoMo [1] 等大盘蓝筹的情况也有。说起来还不错,但是手续费太可惜了,还是不做的好。

年金没有必要委托给基金经理。如果是这么大规模的资金的话,不如培育出优秀的人工智能(AI),然后委托给AI。



如果管理年金的话



投资圈里的朋友也对我说:“现在政府里的人都不值得信赖,要是让你来运作年金就好了。”当然,运作那么一大笔钱完全不划算,我绝对不想做。但是想一想还是很有意思的。

如果我做的话,首先不会选择投资日本市场。

年金这么大的资金规模,如果只能在国内市场里打转转的话,效率太低了。

在国内市场投资的话,等同于抢了日本人自己的钱。为了日本人而运作的资金却和日本人抢钱,没有意义。

比如分散地投几个收益高的不会倒闭的美元企业债。而且可以以一个月0.1%—0.2%的成本对冲美元、日元汇率风险的时间段还是挺长的。

这样的话整体的收益率可以达到5%。如果资金的规模有200兆日元(约合人民币12兆元)的话, 5%的收益就是10兆日元(约合人民币6千亿元)。如果还能以复利的形式继续增值的话,会更多。

比起委托给基金被收取高额的中间费,应该采取简单的设计。

国家资金的运作负责人还可以这样做。

比如,民主党执政的时候,日元走强,达到1美元兑换76日元。那是因为其他国家都在采取货币宽松政策而日本却没有做。如果那个时候可以运作资金的话,应该拼命购买海外的石油、资源的开采权或者可以开发的土地等。

正因为日元走强,海外资产显得便宜了,才可以买买买。之后,只要央求一下“日本银行先生,印点钱呗”就行了。提高国家货币的信用程度是件难事,但是要想降低的话,不是分分钟吗。这样,日元就便宜了。

那样的话,买到了世界的资源开采权,对于日本政府来说是大赚啊。适当地进行个货币宽松,不是能赚个100兆日元(约合人民币6兆元)嘛。

但当然一定会被国际社会记恨的,说不定在哪里还会被暴力袭击。或者美国会威胁说“我在维持国际秩序,你靠边站”那样的话,可能还要放弃几成收益。

通常我感觉大赢的时候,实际上被抹零的可能性更高。



我完全没有当社长的才能



经常有人说我,赚了那么多钱,开个投资公司多好啊。

其实我是开过交易公司的,但以失败告终。

我开公司后,雇用了5位大学时的朋友。我想如果我直接教他们炒股的话,至少有一半的人也能成为亿万富翁了。

那个时候我的资产有20亿日元,主攻新日铁(股票代码5401,现在的名称是新日铁住金)等大盘股。如果增加几个助手,看不过来的波动率较大的新兴股票让他们来做,不是能越赚越多嘛。

雇用的条件是月薪35万日元加上收益的20%。合同每年更新。

他们不是什么天才,但是比普通人思考得多一些,但完全没有接触过日内交易。我想我找到了最合适的人选,自己也想到了很多好点子。

虽说是我教,但如果我只是下指令的话就没有意义了,只是模仿我也没有意义。所以我没有那样做,而是教给他们交易的核心的顺势操作等基本的理论。我还做了资料,每两周开一次全体会议。

虽然教的东西都一样,但大家交易的却是千差万别。

锁盈的人马上就会锁盈,而能够忍耐损失的人,或者立即止损的人,或者继续加仓的人操作都不一样,完全不合情理。

我本以为会大赚,结果完全不行。

大家都是从1,000万日元开始,两年后只有一个人赚到了2,400万日元,其他人不是小赚就是小赔。还有赔了数百万的。

赚了的人,即使是涨停后还是会加仓。虽说是“持续上涨的股票还会上涨”,但实际做的话却非常需要勇气。

从整体来看,工资的投入都没有赚回来。

按照35万日元×5人×24个月算的话,一共花了4,200万日元。

现在回头来看,只听课是不行的,交易可以看出每个人的本性。尤其又有金钱的激励,人的本性就更加凸显了。

在校学习和工作时踏踏实实的人很保守,只做收益很小的交易。而在学校就很豪爽的,“有考试的日子也睡懒觉”或者“即使是必修课,也没及格”的人,交易起来也很豪爽。

有一本叫作《Investor Z》的漫画。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初高中六年一贯制的重点中学的投资部里,初中生和高中生运用大笔资金帮助学校赚取经费。

我觉得我做的和他们很类似,但结局没有像漫画里的那样好。

所以,我想那个漫画不太现实吧。

人的本性是难以改变的,是防守型还是攻击型,总会偏向一方。

普通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突然开始投资还取得了成功,就是运气比较好。

之后我会讲到,我曾经让朋友们帮我打游戏,而我进行管理。结果,我经常被骗,和人沟通也让我很疲惫,痛感自己没有管理的才能。

补充一句,唯一将1,000万本金做到2,400万的那个人后来继承家业,成了房地产公司的老总。他比我更适合做老板。

除了这家投资公司之外,我还有两次创业的经历,都失败了。

一个是专注于投资的社交网络,叫作“股友网络”。没有流行起来,就荒废掉了, 2011年之后完全没有更新,变成了鬼城。

还有一个是辅助交易下单的公司,叫作“T Plus Plus”。怎么都做不好,辞退了所有员工,我把我的股份都转让给了一起创业的投资人Masupuro。他就在家里维护网络,听说多少还有些收入。

这样,只要我放手,公司就会赚钱。我越发觉得自己没有管理的才能。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以为公司要越小越好,雇用的人也减少到最小限度,工资也尽可能压得很低,不压榨就不行。

现在想来,其实完全做不到。

我害怕招人嫉恨,面对面的时候,说“请离开吧”这样的话也是一种精神负担。

那些我都做不了。

股票的止损很拿手,但是人的止损却不行。

我意识到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已经放弃了。

[1] 为日本领先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译者注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