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知识付费”这个概念红遍大江南北。仿佛是一夜之间,各种知识付费内容兴起,这一方面是解决了年轻人想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需求;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很多城市白领想要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提升自己职场上升效率的压力和焦虑感。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知识的宝贵,想要获取更多的知识,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出售各种类型的音频课程。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可以购买到定制的知识。很明显,知识成了一种商品。作为商品的知识,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究竟是否可以通过这种付费的方式,来满足获取知识的需求?我们又如何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的价值?
知识的价值我们在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必要为大家做一个马克思经典的劳动价值理论入门。首先我们要介绍一下马克思对价值的定义。
在马克思看来,工人劳动制造出来的物品,有着内在的“使用价值”。这个内在的使用价值指的是一个物品的可用性,越有用的东西就有越高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内在于物品本身,而不是依靠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由于“使用价值”牵涉到各人和物品之间独特的关系,因此“使用价值”本身无法用来交易。如果想把物品进行交易,就得创造出另一种价值作为交易中介,这就催生了“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出现了盈余和匮乏之间的失衡,才有了交换的需要。你有的我没有,我有的你没有,为了交换有无,我们才不得不考虑交易。物品一旦有了“交换价值”,物品就变成了商品,当一个物品用来交换时,他就获得了一个“交换价格”。价格来自交易,也只存在于物与物之间的交易关系中,并不等同于“使用价值”。
那么,知识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去定义知识的价值?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学》一书中明确定义了知识的价值,他说:“知识价值是知识对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丰富个体精神生活所具有的价值。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日益丰富,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是人类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
这个定义来自教育学家。那么我们能用马克思的概念来定义知识的价值吗?
我们知道,知识产品是通过知识、智力并结合资本、劳动等因素的投入,而产生的满足消费者物质或精神需求的创造性成果。在物质生产领域中,马克思天才地发现了价值规律,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物质产品的交换价值。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但是,我们却发现,很难用生产知识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定义知识产品的价值。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因为,知识产品的生产和一般商品的生产不一样,是一种依托于个别劳动的生产,具有唯一性。譬如我讲授的社会学课程,必然带有我自己鲜明的视角和价值判断,有我独特的节奏,如果另一位老师来讲,所讲授的知识体系就会完全不一样,所花费的时间也会不一样。这表明,知识产品的产出价值无法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再者,因为知识生产是创造性劳动,人们无法为日心说、相对论、进化论等的发现确定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在技术开发领域中也无法为计算机、机器人、基因工程、空间技术等的发明,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看。这些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从本质上说是无价的,因为它们的社会作用是延绵千古,永远造福于子孙后代的。
可是如果知识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就必须要有能定价的“价值”,有了价值的依据方谈得上分配与交换。
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更有“价值”,可以卖出更多的钱呢?知识的价值可以量化吗?
这里,我们可以学习马克思在发现物质产品的“价值”时的思想方法。任何物质产品都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人们不会去生产,也就无所谓“产品”),而不同的物质产品,其使用价值都不同。这就同样存在不可比性。怎样把不可比的诸多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化为可比的价值,这就是一个“量化”的过程。马克思找到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物质产品量化的依据。对于知识产品,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不能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量化知识产品的价值,那么就得另找“量化”知识产品的价值的根据。
量化知识产品的价值,是一项非常复杂、难度极大的“科研项目”。这里我们只能提出一些思路。知识产品的价值,总体上讲在于促进社会系统的功效。比如科学发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科学推动技术发展,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都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知识的效用。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它的价值就更难找到量化的依据了。尽管这类知识的价值难以量化,但是我们并没有否认基础理论研究的价值和作用,我们从长远的眼光,依旧能够看到基础理论研究对我们的社会生产和人类的精神文明产生的价值。
知识如何进行交易既然知识有其价值,那么我们再更进一步地追问,就是知识如何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这个交易是如何实现的?
这里,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交易。金钱货币出现后,人的经济行为基本上就是围绕着“交换”而来的连锁活动。我们将所有的东西都看成是可交换的商品,金钱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定义出它们的交换价值,再将商品换成金钱货币,然后再用手上的金钱货币去交换等值的另一项商品。就是“商品——金钱——商品……这样如此不断循环”。
交易如何成立?首要条件是要有相等的“交换价值”,打个比方说,你是一个面包店的主人,你生产的面包具有100元的交换价值,可以换来100元的金钱货币,而后你拿着100元的金钱货币去买一门网络课程。100元的面包和100元的网络课程具有相同的交换价值,这很容易理解。
但马克思提醒我们,仅有这一项条件成立还不足以构成交换行为,还有另一项条件必须同时存在。那就是两种商品之间要有不等的“使用价值”。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拿100元的面包去换100元的网络课程呢?一定是在你心目中,网络课程的使用价值高过了面包的使用价值,你需要这门课程的程度超过了面包,你才会拿面包去换这门网络课程。反之,什么人会开一门网络课程用他的知识去换面包,一定是需要面包超过这门课程的人。两个都想要面包的人,即使一个有100元的面包,一个有100元的网络课程,他们之间也不会形成交换行为。尽管表面看来,这两种东西的交换价值是一样的。所以说,光看交换价值,我们无法真正理解交易。
诡异的是,交易的成立,“交换价值”不一定等于“使用价值”。对于拥有面包的人来说,他手中面包的使用价值低于100元时,他才心甘情愿地拿面包去换100元,再用这100元去换对他而言使用价值等于100元的网络课程。反之亦然。正如面包在面包店里,对于店主来说,没有“使用价值”,因为他吃不了那么多的面包,不需要那么多的面包。但是,面包被任意一个顾客买走了,立刻就增加了“使用价值”。顾客最终是为了吃这个面包才买的。而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他自己创造、拥有的知识对他本身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使用价值,将知识传播给他人,他也获取了自己需要的面包。这个过程中实际上知识的“使用价值”是实现了。
这就是交易和市场的优点:交易实现“使用价值”。货品从不使用、不需要的人手里,被交换到要使用、有需求的手里,提高了“使用价值”。表面的等值交换,让实质上牵涉其中的人都获得了较高的“使用价值”。经济活动越频繁,就增添越多整体的“使用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经济确实是有利于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增加的。
知识的获取有捷径吗?我们前面所讲的都是为了说明知识的价值,其实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知识的价值,人们都想去好的学校接受教育,或者读一本好的书,上一门有用的网课,期待可以通过一个知识大咖某几次的分享和讲授,就能够迅速学习到某领域或者某项技能的精华,缩短自我摸索的时间,减缓内心的焦虑和压力。这也是当今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得以逐步成熟发展的重要原因。
乐观地思考,知识经济这件事本身是有利于知识的传播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思考,知识经济映射了市场经济的哪些方面?如果马克思在今天,会怎么看待这样一种交易行为?付费的知识产品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人们真正掌握知识,提升自我呢?
我们依旧以知识经济为例。知识的直接提供者并不是这场交易中唯一的获益者,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反而是提供这场知识分享的平台,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尽管这一商业行为传播了知识,但是目的却大多是为了获得金钱货币。尽管现在的各大知识分享平台依旧想尽办法提高用户的完课率,使用各种打卡形式、现金红包优惠券等返现形式来激励消费者的完成率,但他们最终目的是实现消费者复购的概率,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在这场知识变现的热潮背后,一定是有巨大的利益在驱引越来越多的商家加入这股浪潮,创造更多的赚钱机会。我们当然不反对通过购买网络课程来获取知识,能够获取高质量的知识本身是一件好事。
可是,有多少人是购买了网络课程就搁置一旁,或者只听了其中几次,就再也没有坚持下去呢?我想这样的消费者并不少,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知识变现这场交易能否真正通过这个交易过程让消费者获取知识,真正享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呢?
事实上,知识的获取并没有那么多捷径可走,知识付费课程容易给你一种错觉,仿佛你购买了就可以掌握知识。作为知识消费者,事实上你购买之后只是获取了这些知识的信息或者这些知识的片段。譬如,我们在知识付费课中讲述马克思,以及其他的经典社会学家,但是我们没有办法逐字逐句地带着大家一起,在十多分钟的时间里去深度阅读原典,去仔细剖析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我们只能摘取其中一两个经典的理论,再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以直观易懂的方式讲授给大家。而真正掌握这些理论,还是需要每一位读者继续下功夫,阅读原文,甚至是反复阅读,这样才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所习得的这一部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换句话说,我们要思考,知识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也应该明白,无论这些网络课程收费便宜与否,知识的获取并不等同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付费的形式只是为大家打开了一扇了解知识的大门,激发大家对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甚至一门学科产生兴趣。但至于真正掌握知识,还是需要依靠深度的阅读和坚持不懈的大量练习才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在这个时代,或许看起来我们多了不少了解新知的捷径,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解脱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迷茫和焦虑,让我们不再对陌生的知识发怵、彷徨。但要深入一门领域,其实是没有捷径可言的,需要我们沉下心,认认真真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