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用苹果手机,觉得苹果代表着科技的创新。每次苹果新品发布会,都会赚足人们的眼球,而每一次苹果手机推出新一代版本,都会掀起一股新的购买的热潮。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我们使用苹果手机的时候,每天经手无数的富士康流水线工人,自己却买不起一台自己生产的手机?更多的人只能使用更加便宜的国产手机。
在富士康工作的一线工人,每天工作时间是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10点,差不多12—14个小时,一个月勤勤恳恳,除了吃饭就是工作,到手也就4000元左右。而与此同时,每年评估发布的新机型不断刷新着手机的价格上限。现在最新的一台基础款的价格都已接近1万元。
我有一位朋友,曾经为了写博士论文,就亲自去郑州的富士康工厂做实地调研。她假装自己是前来应聘的工人,完成了简单的见工手续后,就直接被派往一线的生产线上,每天的工作是给苹果手机后壳贴膜,并拧一颗螺丝。算上加班,每天要工作超过12个小时,下班后住的是那种6—8个人上下铺的集体宿舍,真正亲身体验了一次这种强度大、枯燥单调的打工生活。
在这样的现象面前,我们想知道,为什么制造手机的人却买不起自己所造的手机?为什么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一线工人,工作强度如此之大,挣的钱却最少?他们的劳动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是否可以从制造代表科技创新的苹果手机中,获得劳动的喜悦和满足呢?如果没有喜悦和满足,那获得的又是什么?
社会学家马克思之前,我向大家介绍了古典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会进入到一位非常经典的、重要的社会学大师,他的著作在过去150多年时间里,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根本认识。他就是卡尔·马克思。
说到马克思,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我们在学生时代所学的“马经”“马哲”“马原”这些最基本的政治哲学课程,会想到马克思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以及他的鸿篇巨制《资本论》(Capitalism)和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大家会觉得马克思是一位哲学家,那怎么会被归类为社会学家呢?马克思也从来没有声称自己就是一名社会学家,但事实上在我们社会学领域,特别是在古典社会学领域,马克思和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一起并称为社会学的三巨头。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是因为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法和框架,这样的方法首先就是从社会出发的。马克思将社会看作是我们认识自身的一个出发点。
他认为社会是人们交往方式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交往方式,有什么样的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就会有相对应的经济交换方式、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的再分配方式。也因此会诞生出相对应的国家、家庭和社会不同的组织形式,以及马克思所描绘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形态。
所以在某些学者看来,马克思虽然有众多的头衔,譬如哲学家、思想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社会活动家、记者,但事实上,最适合马克思的还是社会学家。
异化的劳动为什么富士康的工人买不起他们自己劳动生产出来的手机呢?
在一般人的设想当中,似乎工人们的工资收入是和他们的劳动付出成正比的,因为这些工人的劳动技术含量低,容易被替代,所以社会竞争力低,收入自然也低。再加上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所以工作只能生存和温饱,谈不上喜悦。毕竟一台手机的诞生,工人们进行装配只是进入到后期的生产阶段,前期还需要大量的研发和测试,而这一部分的技术含量才更加有价值。
这是今天我们在市场经济思维下对于劳动的认识,但是在马克思的观点里,他可不把劳动看成是一种因为劳动的技术含量低,就应该收入低,就应该买不起自己所生产出来的手机这样理所应当的事情。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应该是一种有着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的活动。人因为劳动而更富有创造力。人是通过劳动才可以不断地去改造世界、建造世界的。
马克思最为看重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和存在。他认为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的本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人会自觉自愿地进行劳动,并没有受到别人的强迫。
这种发自本性的劳动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需要,这种需要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比如打猎、耕种,让人不至于饿死,同时马克思更强调当劳动成果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人可以获得极大的喜悦和满足。
譬如,在传统农业社会当中,工匠那种小作坊式的、小型自助式的生产就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劳动。因为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产品,生产多长时间,都是由自己或者是家庭的需要来决定的。劳动就变成了工匠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他人的命令而去进行劳动。这样的劳动是人们自觉自愿的,是能获得满足和喜悦感的。
想象一名工匠,按照自己的品位和技巧去制作一件物品,就好像是在精心打磨一件艺术品。当这么一件艺术品终于完成的时候,内心必然充满了无尽的喜悦和骄傲,迫不及待地想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这件作品。这样的喜悦,就是自觉自愿的劳动所带来的。
可是到了工业化的时代,工人们在现代的大型工厂里就失去了自主性,变得越来越厌恶劳动但是又不得不劳动。在迫不得已的压力之下,劳动所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是怎样消失的呢?
下面就涉及我今天要重点为大家介绍的,马克思所分析的“劳动的异化”。
什么是异化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的定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the Communist Manifesto)这本书里,马克思明确提出,异化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1]
用通俗的话来讲,异化就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成了不受自己控制的一种外在力量,反过来又来统治人。这种力量不断地支配人类,从而导致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对于这样的一种定义,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理解呢?理解异化至少有四个维度,我们来重点看其中的三个。
第一,异化首先是发生在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或者是说工人与其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之间的一种异化。
在劳动的生产过程中,工作不再是由工人自己决定,因为生产工具是被垄断在工厂主或者是说雇主手上,因此工人的工作就变成了与个人生活相脱节,但是为了生存,工人又没有办法和工作相分割开来。于是,工人的劳动就失去了原本的一种自主性,就变成必须依附在工厂里,必须依附在生产车间之上才能进行的生产劳动。人就成了工厂和生产车间这些机器的附属品,而机器成了主体。
譬如,在富士康的生产车间,工人们不再是为了满足自我的一种本能需要去进行劳动,尤其是马克思强调的从劳动中获得满足感的这种需要。工人们只能按照雇主的要求进行生产,因为工厂里的机器、生产工具都不是他们自己的,就连身上穿的工作制服也不属于他们。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并不属于他们自己,而是交由苹果公司去赚取最大的利润,这些利润再多,也分不到工人们自己的头上。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人们就和自己所制造出来的手机产生了分离。这种分离就是一种异化。工人自己买不起自己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这就是第一点所说的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产生了异化。
第二,不仅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发生了异化,就连整个劳动过程本身也发生了异化。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是不属于他的东西,工人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生产整个过程当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和地位。
譬如在流水线上的工人,他只是整个生产线上的一环,每天周而复始,在机械重复着完成一个固定的操作,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都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时候工人们就会产生出很多的疑问,在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生产主力的工人们来说,他们究竟参与到了什么?制造出来了什么,是否又可以从自己的劳动过程当中获得成就和满足?
因此,在整个劳动的过程当中,工人们并没有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在肯定自己,而是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也不是自由地在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而是不断地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
显然,这种劳动满足的不再是人们的劳动需要,劳动成了工人们迫不得已的生存手段,一方面痛恨无休无止的劳动,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参与劳动,这种劳动就已经和最初的人们自觉自愿的劳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点,劳动过程本身发生了异化。
第三,在整个劳动的生产过程当中,人和人之间也发生了异化。具体来说,就是工人和他的劳动伙伴之间也发生了异化。本来相亲相爱的工友之间,在整个劳动的过程当中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工友和工友之间,正式工和临时工之间,早班工人和晚班工人之间,更多的是彼此之间不断竞争的一种关系,比较谁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更加的多,谁更可以讨上级的欢心。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工人们在工厂当中必然会变得反感劳动。劳动从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本性变成了对人的一种折磨,劳动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变成一种折磨的关系和状态,这就是马克思所提出来的第三种异化。
异化的人生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提出至今已经100多年过去了。在过去的100多年里,马克思的思想对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世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工人的劳动情况已经和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人们受剥削的情况有了天壤之别。今天的工人们有最低工资保障、有医保、有加班费,工厂的老板也更加人性,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组织工人们集体联欢和聚餐。
那我们在今天又应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异化?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异化的程度到底是减轻了还是加重了?
实际上,虽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诞生于100多年前,但即便放在今天,也依旧有着它强大的现实生命力。
所谓异化实际上就是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又统治着我们、束缚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看看自己,扪心自问,今天我们的生活是否也处在一个被扭曲、被异化的状态之下。我们有多少人是真正为自己而活着的?我们的人生是否真的可以自己说了算,可以自己做主呢?
譬如在工作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加班就成了一种趋势。很多人都应该深有体会,在今天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从大公司到中小微企业,每个上班族都会感觉到,加班的次数越来越多,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工作越来越劳累,我们自己可以掌握的休息、生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甚至有的公司以加班到十点以后可以报销车费这样的名目,不断地激励大家多多加班,号召员工都要和公司一起去成长,一起去创造辉煌。
前一段时间在某互联网企业的年会上,居然颁布了实行“996”工作制的规定,也就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这件事在舆论中引发热议。虽然这个企业也遭到了劳动监管部门的调查和介入,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企业都在变相的实行加班,甚至把加班提升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
为了指标、业绩、利润的增长,大家都在拼命地工作,同事和同事之间也挤破了头,在办公室政治中钩心斗角。但是有多少人是真正因为喜欢和热爱这份工作而去投入其间的呢?
紧张忙碌了一整天,即便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很多人也依旧得对着电脑、对着微信在拼命地打字和进行工作上的联系,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身心放松和自由,回想起来还真不一定知道自己这一天里面到底做了什么,或者是说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何在。这就是我们被异化的生活。
在异化的生活之下,大家都在加班的生活中一边吐槽,一边煎熬着,才会有彩虹合唱团高唱的:“夜幕笼罩了朝阳公园,老板出现要求加班。职员内心抱怨,感觉身体被掏空,想带父母去云南旅游。”
即便买不起自己所生产出来的苹果手机,去富士康工厂应聘的工人仍源源不断,只增不减。因为比起其他的“血汗工厂”,富士康已经足够人性和有保障,至少还有从宿舍到工厂的班车,还有洗衣的福利,还提供集体宿舍。
我们是否值得过上更好的生活?那种可以不被工具或者目的所主宰,不被上级和领导所驱使,有自由选择人生、决定人生权利的生活?马克思的理论直到今天也在不断提醒我们,那些你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永远值得我们思考。希望我们可以早一点过上不再被异化的生活。
[1]参看[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