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创作者

后记 涌现面前,保持敬畏

后记 涌现面前,保持敬畏

2019年的春天,我们突然观察到知乎上有一篇内容流量异常。这是一个长达数万字的回答,是一位创作者“梦娃”发布在问题“为什么后宫中嫔妃们一定要争宠?”下面的。我们没有人听过这个名字,问了各个团队的很多伙伴,没有人曾主动为其增加曝光机会。我们发现,这个回答的流量中相当一部分来自站外。各种来源不明的访问,让它迅速成为一个热点,赞同数飙升,评论区里面出现了大量追更的读者。

长期以来,知乎被外界广泛认为是一个知识社区。知乎上的创作的确以专业知识的分享为主导,没有人想到,会有人在知乎上问“为什么后宫中嫔妃们一定要争宠?”这样的问题。更没有人想到,会有一篇火出圈的“后宫文”出现在知乎。

这个问题最初是在2018年9月提出的。2019年4月登上知乎热榜。自此开始,这个问题下面不断吸引了更多的创作者。梦娃的创作也经过数次增补和续写,最终达到将近8万字的篇幅,定名《宫墙柳》,出版和影视改编的版权也被专业机构一抢而空。

“后宫文”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但它的出现也在情理之中。这篇回答文笔优美,情节反套路,不同于很多网文平台上动辄百万字的创作,它只用了几万字的篇幅就完成了故事的起承转合。梦娃不是一名日更万字的网文作家,她在学校主修文学专业,来知乎创作只是偶然。当她看到嫔妃争宠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有两千多个回答,来自各个不同的角度,有人在写小说,也有职场分析和组织管理剖析等。梦娃读了一些小说,觉得不过瘾,于是动了自己创作的念头,她并没有想到这个回答会火,毕竟已经有上千条优质回答了,所以写得比较任性。但这个爆款却出乎意料地被知友们追更,在微博和B站也传播开来。

后来我们发现,在知乎社区上还有很多类似的虚构创作,有的续写《三体》,有的改编《三国》。2019年被誉为最具美剧质感的《长安十二时辰》也是起源于马伯庸的一篇回答。

“编故事”是很多网友对知乎的善意调侃。这些创作虽然并非知乎最初设定的内容题材,但它却在平台上与你不期而遇。每一天平台上都会出现新的、难以按照既有规则处理的创作。没有人能够预测新的创作出现在哪里,以什么形式和题材,造成什么样的反响。

从“高赞”说起

如果回顾过去十年的变化,“梦娃”的故事并不算少见。而站在今天展望十年之后,也很难以预测眼下发生的变化会引发什么样的连锁反应。的确,预测下一个十年,有时候比预测下一个世纪困难得多。

过去十年,内容平台为成千上万的创作者搭建了舞台。他们或者获得了分享的乐趣,或者结识了人生的伙伴,或者开创了未来的事业,或者赚到了第一桶金。“高赞”作品的涌现,在互联网数字生活中不断出现,推动这一切的,不是动辄市值百亿美元的内容平台,而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涌现出来的创作者。他们带来各自的故事和创意,成为我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正在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而隐秘的力量,可以无声无息地逆转一个人的命运,也启发了无数聪明的头脑和善良的灵魂。

涌现,一个从哲学走到科学的概念,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们在创作者身上看到的态势。创作是自发的,因此而独特。这样创作出来的内容和专业媒体相比,或许还欠火候或雕琢,甚至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粗砺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欢上这些看上去有些“业余”的内容,更爱上创作内容的人。这些人像是邻家的小哥哥、小姐姐,生活在我们当中。我们乐于给他们各种形式的支持,从点赞、关注、收藏,到购买他们推荐的商品,为他们的作品打赏付费。我们也会在评论区和微信群里讨论他们最近的创作,甚至不留情面地提出批评。

内容创作对生活的渗透,不是最近十年发生的事情,百年来的大众传媒发展早已让社会文化和大众生活与媒体和内容结合在一起。真正的不同在于:内容创作不再是少数“业内人”的工作,而是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一个多世纪以来,从电话、电报技术开始的通信技术革命点燃了媒体走向大众的火种,电视让内容消费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中心,但内容制作和生产仍然是“业内人士”的事情。数十年来,报刊、图书、电视、电影、音乐、游戏,内容始终是少数专业人士做出来的。直到上一个十年,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第一次把可以随身携带的计算设备交给地球上数以十亿计的人,人们开始用这个小小的玩意儿记录、表达和分享。近年来,智能手机在拍照和摄影功能上不断突破,更让内容创作增添了多姿多彩的光影功能。

我们身边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创作者:博主、答主、UP主、主播……他们的创作方式和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全然不同,不再有绿灯委员会、编辑评审等冗长流程,也不需要昂贵的发行和宣传。它甚至不再是一种职业,大量的创作者是带着“斜杠青年”的标签以业余爱好的方式进行创作,他们讲述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用内容和粉丝交朋友。粉丝这个词也变了意思,它比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仰视和崇拜更加平等、直接和坦诚。

更重要的是,社交的基本需求让每一个人都乐于表达自己,每个人都成了创作者。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不经意的:每一次节假日,朋友圈都会变成“摄影大赛”现场,如果你没有发布“九宫格”晒一下,很可能无法回应假期之后朋友和同事的问候。

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拥有万千粉丝的达人、红人、意见领袖,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会为自己的朋友圈收获点赞而有些许开心。这些“小确幸”让我们感到被接纳和满足,可能会再次分享,尝试不同的方式和朋友们互动,体验这种记录和分享的乐趣。

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坚持下来,把这件事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建立起自己的创作身份,成为真正的“创作者”。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是从真实的生活记录和分享开始的,这种真实是传统的媒体工业无论如何也无法复制和预料的。

这就是涌现的力量,无数个微小的个体自发组织、互相影响而改变了群体的面貌。创作者的群体,就是这一次涌现的主角。

未来的新可能

回顾过去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将从技术、商业、平台三个方面简要概述影响创作者的三个变量,与大家共同期待未来十年即将来临的新可能。

技术:媒介升级,永远向前

过去十年,是移动互联网渗透到全球消费者口袋里的十年。

当史蒂夫·乔布斯从口袋里变戏法一样掏出iPhone的那一刻,人类社会走马观花般快速穿越了从2G到5G的数个世代。手机传输数据的速度提高了4~5个数量级。

新浪微博在2009年上线的时候,很多人还在使用2G和2.5G的手机。下载一张小图都要加载半分钟。而微信上线的2011年,3G已经基本普及,当时它最神奇的功能就是长按即可发送语音。

2013年年底,工信部向三家电信运营商颁发了4G牌照,4G比3G快了20~30倍。虽然一开始资费昂贵,但很快就降到非常平民的价格。短视频又成为内容平台竞争的关键。有趣的是,短视频的两大平台快手和抖音并非长视频的简单缩短,而是以竖屏形式为主,以快节奏的音乐、夸张的滤镜和表演,挖掘了数以千万计的普通人加入视频创作的行列中。

技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完成进化。它的每一次迭代,我们都会简单地认为它是旧有模式的放大、加速或复合,而技术则一再证明其创造者想象力的匮乏。技术提供了媒介的基础,媒介决定了内容的观感(perception)。2019年开始商用的5G将带来清晰度更高、沉浸感更强、活动性更好的内容体验。这正是新一代媒介进化的方向:观感和现实(reality)难分彼此,“虚拟世界”(metaverse)的大门正在打开。

短视频不是长视频的缩短剪辑,5G也不是4G的高清重制。技术一边揭开新舞台的幕布,一边准备好更低门槛的创作工具,等待着新一代创作者的尽情表演。

未来十年,媒介仍将不断升级,创作者也将不断涌现,而技术就是背后的第一推动力。

平台:创作面前,人人平等

过去十年,创作者的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继承现实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大V”,到后来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内容创作重新构建的“人设”。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微博。其早期采取了以名人和明星为主打的“大V”运营推广策略,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策略一方面让微博的内容吸引力大大提高,打退了当时人人网等以普通社交关系为基础的竞争对手;但另一方面也让普通人在微博上进行内容创作的动力大大减弱。这也和新浪早年经营门户和新闻,具有较强的传统媒体基因有关。

2012年,微信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平台,允许个人和机构在微信上发布内容。微信的克制设计也体现在这个内容平台上:每天只能发布一条内容,不允许诱导用户关注,限制外链,重视原创,这些设定让微信成为一个优秀的长图文内容平台。但微信内容的传播路径非常少,而且在移动端的创作和互动相对滞后,对个人创作者而言并不算友好,却也收获了一批自媒体的崛起。在我接触过的自媒体人中,很多人并没有很显赫的社会背景,仅仅依靠自己的才华和持续创作,就能在微信上创办一番事业。

知乎上线于2011年初,起初由于封闭邀请制和聚焦创投话题而形成了“精英”的印象。发展十年来,知乎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除了“谢邀”这种“社区梗”之外,“知乎高赞”成为一张中文互联网优质内容的通行证。我认为有两个初始设定让知乎区别于其他的内容平台:

1.问题和回答:问题代表了内容需求,而每一个问题下面不限制回答的数量,但每个人只能回答一条。问答机制帮助创作者选择创作的选题,这实际上是最困扰创作者的问题,同时也给每个人平等的竞争机会。

2.赞同和反对:知乎允许用户在读完每条回答后通过“赞同”和“反对”按钮来和创作者进行互动。每一次互动,一方面给创作者以鼓励,另一方面也为好内容的传播助力。

这两个设定在知乎发展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这些机制也许会出现短暂的失灵,但总体上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设定实际上是“英雄不问出处”,知乎讲求的“认真你就赢了”,号召了一大群热爱分享的普通用户变成了内容创作者。无须认证加V,无须绞尽脑汁改标题,只需要认真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就能获得赞同和关注。据我了解,大量中文互联网的优秀创作者都是在知乎完成了自己的冷启动,后来走向全平台发展的。

快手、抖音和B站看起来气质各异,但也都秉承了一种更加平等的基本设定。快手的“看见”和B站的“后浪”着实是一种精神,两种表达。视频技术的创新让数亿普通人卷入了内容创作的大潮,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

未来十年,内容创作再也不会回到那个从既有秩序中映射而成的“大V”宇宙了。内容创作无须获得准入,只需有人“赞同”。

商业:内容连接,重建信任

过去十年,人们开始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内容对于社会的意义。

内容是人类在社交沟通中形成的沉淀。它事实上超越了语言和文字的束缚,而先以绘画、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出现在先人的聚落中。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用了《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两本书讲述了人类社会在故事中前进的道理,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又用《叙事经济学》来提醒我们叙事在经济中的推动力量。近年来,学术界和产业界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内容的力量在快速增强,它不再被视为一个风花雪月的产业,而是滋养社会进化的基础和土壤。

这样的觉醒并非偶然,它恰好发生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叉路口。

科技在不断提高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效率,让曾经遥不可及的生活方式变得唾手可得。每个人都因此受益,拥有更多的选择,看到更大的世界。文化变得更加多样,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且真正参与其中——不仅仅是以观众的身份,而是加入创作的行列。

科技还连接了每个人,形成了网络效应。这是现代社会中不能忽视的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个网络,加入的人越多,网络中的每个人便都会享受到更好的体验。我们因此有了一个彼此连接的社会网络,它以各种平台的形态,接纳了每一个人越来越多的需求。比如我们熟知的知乎、微信、快手。这些平台看上去彼此独立,但又联系紧密,它们为创作者提供了风格迥异的舞台,让原本孤独的创作变成了一曲波澜壮阔、永不停歇的交响乐。

这场交响乐不是象牙塔的学术辩论或歌剧院里面的曲高和寡,而是发生在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中,并且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内容给我们娱乐和陪伴,也给我们知识和成长,更成为消费指南和决策依据。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网络中,人们从各自的家庭和村落中走出来,面对一个更加丰富而又陌生的世界,既感到兴奋,又怀有无数的问题等待解答。或许,这些问题可以总结为:我们要信任谁。

创作者就是最好的解答。他们已经替代了“媒体”和“专家”,成为诸多消费者更加信任的人。他们善于用内容来解答人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区别于生硬的广告营销,他们更擅长面向自己的粉丝来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今天,一篇文章,一条视频,一场直播,创作者是真正创造、拥有和传递信任关系的人。他们为内容重新注入了真实感和代入感,他们让内容重新拥有了活力和能量,他们让内容成为新的文化符号和品牌,他们让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商业之间重新建立了长期的信任关系。

未来十年,他们将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2018年,我在知乎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涌现面前,保持敬畏》的文章。“涌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哲学讨论中,后来也被广泛应用于物理、生物、宗教、艺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简单来讲,就是一种系统内许多个体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实体,而这个大实体却具备了每一个个体都不具备的特质。

作为一个参与内容平台建设的从业者,这个概念让我深深着迷。“涌现”正是我们在平台上观察到的情况:每一个创作者出于各种原因贡献了他们的智力和创意,在平台机制的作用下,这些创作互相影响,最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知乎上线十年来,沉淀了数亿条回答,覆盖了几十万个话题领域。这离不开每一位创作者的辛勤耕耘,而每一位创作者也离不开社区中提问、赞同、关注及难以统计的灵感启发和衷心感谢。这样的涌现,也发生在每一个内容平台的每一个创作者身上。

我在文中写道:

每一个新的事物,它最有魅力的时候往往是它的创建者还不知道应该如何利用它的时候。很多时候,发明者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发明的克制感,实际上是在复杂性面前的无知、无力和敬畏。

新十年的技术周期又把我们重新放到一个“涌现”的初始状态上。面对未来的新技术周期,我们都在思考未来十年应该抓住什么机会。也许这样的思考是徒劳的,因为“涌现”之美,就在于其自发性。新一代的创作者将面对更先进的创作工具,时间更充裕也更具个性偏好的受众。尽管我总是说“太阳底下无新事”,而对于内容创作者,我却愿意睁大眼睛,希望能目睹传奇的降临。

在电台打榜盛行的年代,大部分唱片公司并不重视视频内容的制作,而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横空出世,以独特的视觉表达重新定义了流行音乐。没有人能想到MTV能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年轻人的文化标识,更不会有人想到它会为人类带来如此惊艳的超级巨星。

内容将从一个垂直的产业分类,转变成为支撑其他产业水平的基础设施。创作者也不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种身份,作为一个人参与社会网络的能力属性。

未来十年,我们必须保持敬畏,屏住呼吸,祝他们好运。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