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创业的常识

上市是最好结果

上市是最好结果

世人眼中那些神秘的成功之道,泛着朴素且普世的光泽;那些被企业家认为助力企业制胜的法宝,只是被经济学家一遍遍重复的市场常识。商业的肆意蓬勃,恰恰源于企业家们对市场逻辑的认同。他们看起来厚积薄发的惊鸿之举,在于从未或很少丧失市场的常识。谁坚持下来了,谁就是王者!

很多创业者在寻求投资时,往往被问到一句:“你的退出策略是什么?”对投资人来说,退出就是寻找一个“出口”,让投资机构所投的资金由股权转化为资金。而投资人投资就是为了退出,这就是市场的常识。投资人的逻辑原本就是在你最虚弱的时候“喂草”,在你最辉煌的时候“割肉”。

创业的退出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上市、并购、回购、清算等。其中,上市几乎是所有投资人心中的最佳方式。

在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汪潮涌看来,“洗衣房开不下去了,转让给别人”,是一种退出;“卖给上市公司,卖给同行,合并一起去上市”,也是一种退出;但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市退出”,“上市退出,创业者的创业价值能够放大到最大值,对风投和PE来讲也是如此”。

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坦言,在投资的企业中,退出方式“还是以上市为主”。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虽然认为很难讲投资退出的最佳路径,但是,在他的计算下,红杉资本中国投资的项目中,30多个通过上市退出,20多个通过兼并收购退出。

投资人的退出,不一定发生在创业企业上市后,但不可否认,退出往往发生在创业企业上市后。

上市退出是最高境界

资本市场设置的出发点并非为投资人架起退出的通道,却因为其公开性与流通性的特质,成为投资人不可多得的退出渠道。

所谓上市,就是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实是企业融资的一种手段,指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增发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

与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相比,上市融资优势明显:首先,融资额度高于其他融资方式,且没有使用时间的限制,还会带来品牌、人才、规范管理和股权升值等综合效应;其次,产权清晰,有助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次,成本低,上市融资的总成本约占融资额加权平均的6%~8%,大部分还可以在上市之后支付,上市前期的培育费用还由政府给予补贴;最后,选择范围广,只要具有一定基础且达到证监会上市标准的企业,就有上市融资的可能,还可以因为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板块。这也就是企业争相上市的原因之一。

从投资人角度来看,企业上市,等于将企业股票送入一个流通的市场,股东可以自由买卖股票,收回创业投资与回报,自然也为投资人的退出建立了顺畅的渠道。不只投资人,创业者和其他股东,也可以在资本市场找到套现的机会。

与在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的价格相比,一般情况下,投资人或股东持有的股票类似于原始股,成本较低。通过资本市场的估值,每股价格会有大幅提高,如果再受到市场追捧,价格更是会节节高升。

在资本市场,原始股一向是赢利的代名词,也是中国股市第一桶金的来源。投资人比原始股投资者进入创业企业更早,其赢利可想而知。

2004年盛大上市,阎焱领衔的软银赛富以4000万美元的投入,获得了超过5.6亿美元的回报。然后,软银赛富拿着丰厚收益退出;信中利以折合每股不到4美元的价格投资百度,等到2005年百度登陆纳斯达克时,信中利在其股价超过400美元后陆续退出,赚了123倍,书写了创投界的神话;2001年,信中利以低于每股1美元的价格PIPE投资搜狐获得了高额回报……

小贴士之“PIPE投资”

PIPE是私募基金、共同基金或者其他合格投资者以市场价格的一定折价率购买上市公司股份以扩大公司资本的一种投资方式。PIPE主要分为传统型和结构型两种形式。传统的PIPE由发行人以设定价格向PIPE投资人发行优先或普通股来扩大资本。而结构性PIPE则是发行可转债,转换股份可以是普通股也可以是优先股。

通过企业上市,让股权获利成倍翻涨,固然是投资人青睐于将其作为最佳退出选择的一个原因。这种选择,多少也包含着一种无奈的意味。

一般来说,大多数创业企业都会在发展最快速的几年谋求融资和上市,由此获得的估值会更高。一旦上市成功后,固然可以募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企业发展步入稳定期,速度不可避免会逐步放缓。

此时,大多数投资人会选择退出,选择另外一家处于飙升期、奔赴在上市路上的成长型创业企业。

就像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在投资聚美优品38万美元4年后,获得约2.3亿美元即600倍的回报,然后选择继续“播种”下一个聚美优品。有人说,手术预约平台“名医主刀”是徐小平投资的下一个聚美优品。

暂且不说成功是否可以复制。在我看来,在看病难、互联网医疗却普遍困顿无力的今天,“名医主刀”以手术作为进入医疗领域的切口,面临着“谁才是真正需要手术的患者”,还有商业模式的寻找等诸多困境,能否成为下一个聚美优品,现在定论还为时过早。

上市可能不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却可以是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双赢,的确能够将双方利益放大。现在,全民创业和全民创投的本质,其实是全民股权投资热潮。在投资渠道有限、黄金价格“跌跌”不休、房价萎靡不振等投资不利情况下,股权投资收益确实还算靠谱。

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退出方式,特别是投资企业上市受阻,也就酿成了创业者与投资人矛盾的爆发。

在中国不上市的企业中,有些企业是能上市却选择不上市,比如华为、老干妈,有些企业是想上市而不得。俏江南属于后者。从A股到港股,张兰和俏江南转战多次,屡次碰壁,由此引爆了与投资人的“战争”。

2008年,为实施门店扩张计划,张兰引入国内风投机构鼎晖资本,并签署对赌协议——“如果非鼎晖方面原因,造成俏江南无法在2012年底上市,则鼎晖有权以回购方式退出俏江南”。

也许是不幸运,即使在出现张兰“换国籍”风波后,俏江南依旧上市失败。为支付鼎晖资本退出股份所需资金,张兰不得不与欧洲最大私募股权基金CVC“联姻”,以极低价格贱卖股权,最终失去对亲手创建的俏江南的控股权。

不同企业适合不同的“板”

即使选择上市作为退出方式,选择在哪个资本市场退出,也是一种选择。换一种表达方式是,企业选择登陆哪个资本市场,其中也有很多不得不知的影响因素。

表达了“在资本市场退出效果最好”之后,汪潮涌提出一个难题:“资本市场的退出也有好几种,比如说到底在A股市场退出,还是在纳斯达克、香港,或者是现在最近的内地新三板,面临着不同的退出选择。”

汪潮涌口中的A股、纳斯达克、香港H股,是近年来可供企业选择的资本市场。不同的企业,适合登陆不同的资本市场。

企业选择不同的上市地点退出,取决于企业自身状况,包括赢利规模、收入规模、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和用户群等。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张磊表述得更通俗,即“看收入达到多少,或者利润达到多少”。

所谓A股,是内地资本市场的统称,其中还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之分。每个市场有不同的上市要求,汪潮涌的建议是:“如果你的规模足够大,利润超过三个亿,就上上海主板;如果你是中小型企业,就去深圳;如果你有三年赢利,利润在3000万到一个亿,就上创业板;如果利润达不到3000万,就上新三板。”

相对于国外资本市场而言,国内资本市场各板块对企业要求不尽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门槛高。难怪汪潮涌直接表示:“对于A股市场来讲,可悲的是,不是企业选择它,因为它的门槛太高了。”或许,这也就是很多互联网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的缘由。

海外资本市场主要指的是美国的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即美股,其中以纳斯达克为中国企业所熟知。相对中国资本市场对上市企业的严格审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条件相对灵活、宽松,门槛相对较低,更多看成长性。

用汪潮涌的话表示,就是“不要求有赢利,只要行业定位、市场占有率、用户的成长性足够,即使亏损也可以上市,所以当年像新浪、搜狐、百度都是在亏损的情况下上市”。而互联网企业在创业前期往往难以赢利,纳斯达克往往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的选择。别看京东商城登陆纳斯达克风光无限,实则还没有走出亏损的旋涡。

除A股和美股,还有香港的H股。香港证券市场有主板和创业板两种,规模大、成立时间长且具备一定赢利规模的公司一般在主板上市,诸如石油、军工或银行等垄断行业。对比内地设立的创业板,香港创业板已较为完善,具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尤其是没有达到主板要求的新兴企业可以在此上市。

曾几何时,H股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热衷的上市之地,近年来,与A股和美股相比,H股不再是主流资本市场。尽管如此,2015年6月,联想控股还是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面对上市,创业企业不可头脑发昏,盲目选择上市板块。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同样也有适合自己的上市板块,企业要做的不是抓住最大、“形状”最好的那块,而是满足融资需求同时又符合上市条件的那。

有时候,即使企业做出了选择,还是可能会后悔。比如,当下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回归热”。面对A股市场动辄高达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盈率,尤其是暴风科技改变“上市路线”后的身价暴涨,巨大落差刺激着他们蠢蠢欲动。

小贴士之“那些可能回归A股的中概股”

2014年,中国互联网公司掀起赴美上市潮。阿里、京东、猎豹等12家企业在纳斯达克或纽交所IPO。2015年则是回归之年,已经或将要踏上回归之旅的中概公司超过10家。

已经踏上归途的11家公司分为两类:第一类遭遇做空、被低估,万般不如意下选择退市,比如分众传媒、盛大游戏和巨人网络等;第二类是被A股的火爆所吸引,创始人联合一致行动人士主动提出私有化建议,包括世纪佳缘、学大教育等。

对于这股热潮,汪潮涌并没有反,反而给予认可:“他们的品牌知名度在国内挺高的,回来会有价值的提升。”只是,他比很多创业者眼光更客观且淡定:“只要BAT不亏,说明海外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吸引力还是很大。”

我倒是怀疑,如此体量宽大的海外上市公司回归中国A股,市场是否有相应的容量去消化?由此可能造成的一种情况是,回归两三年之后,他们的估值并非比在海外市场更高。

不是所有的拟上市企业都排斥海外资本市场,热衷A股、创业板和新三板,比如一些互联网细分行业的“明星”饿了么、美丽说、蘑菇街等,都在排队登陆纳斯达克。

在地球已经缩小至一个“村庄”的今天,资本市场的选择也不应再有国别之分,企业也不应该一味贪图高估值,毕竟资本市场最忌讳泡沫。你的身价多少,还是由自身实力而定。

汪潮涌坦承,除了企业自主选择外,选择在哪个资本市场退出,还取决于背后的投资人的选择。在他看来,阿里巴巴坚持亏损十余年,终于在2014年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而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市值高达千亿美元,“是最好的一种退出状态”。但是在中国,除了马云,没有几位创业者能够做到,原因就是他选对了投资人。

这也是汪潮涌颇为骄傲的一点,“马云选择的是信中利,选择的是雅虎,他们不着急退出”。同时,他还告诫创业者:“如果选择的是风投,你就不可能坚持13年。”

新三板是资本市场“特区”?

自2015年6月A股市场剧烈波动,IPO重启预期不明朗之际,新三板成为投资机构退出的主要渠道。据2015年10月清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PE/VC机构在新三板退出案例猛增,前三季度共有423笔退出,占退出案例总数量的一半,超过IPO成为私募机构退出的最主要的式。

对于主板和中小板之外的“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的新三板,创投界不乏溢美之词,汪潮涌更是将其形容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经济特区”,并携手投资伙伴共同发起8支基金,定向投资于新三板企业。

新三板的确对广大处于融资困境,却又被资本市场排斥的中小企业具有难以抗拒的魔力,疯狂吸引着无数中小企业前赴后继。据全国股转公司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4月中旬,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达2258家,总市值突破1.23万亿元,比2014年底增长近170%。

疯狂或理智的情绪,很容易让人们忽视脚下的陷阱。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新三板的确属于不可缺少的金融体系创新,但是里面是否“遍地黄金”,尚待商榷。

虽然声称“新三板没有泡沫,怎么热都不为过”,但是汪潮涌并没有想象中激进,还是一如既往的冷静:“新三板是给企业一个入场券,但是到了台上你有没有观众,表现得好不好,能不能吸引新的观众入场,还要看你自己的表现。”

不可否认,作为新生事物,新三板必然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对企业来说,登陆新三板会面临以下两项风险:其一,目前新三板的交易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可选择的退出方式有限,局限于协议转手或企业IPO后卖出,其中的流动性风险不言而喻;

其二,新三板不设涨跌幅限制,固然可以让企业“自由发挥”,但是,在股价被人为操纵等现象普遍存在的今天,如果一家公司股价被人为推至“高处不胜寒”,无人接手时,接下来的结果恐怕就只能是破产。

沉浮于投资界28年,汪潮涌看的最多的应该就是起和伏。即使新三板是下一座资本高峰,他还是给出良心忠告:“企业上新三板的概率,以及上了之后的成功概率,都遵循二八定律。”

我明白他的意思,无论在哪个资本市场,上市都不是成功的终点,反而是刚刚开始,成败在上市之后。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