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红杉资本合伙人的周逵,向来不避讳对商业模式的关注,见解还颇为独到。外界经常把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拿来做比较,在他看来,两者虽然是正面对手,在商业模式上却差别很大:“淘宝的商业模式是向商家收费,京东商城的商业模式是向用户收费。”由此,他得出结论:在商业模式上,阿里巴巴和百度更相似,京东商城和苏宁更相像。
创业如同做人在众多投资机构中,红杉资本不仅擅长选赛道,在选择投资企业时,对商业模式的分析和把握也是精准透彻。红杉资本创始人及合伙人沈南鹏曾明确表示,“商业模式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
周逵也向来不避讳对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的关注,而且见解还颇为独到。
这次访谈,让我真正见识到了一位洞察商业本质的投资人。
在传统观念中,商人往往是见利忘义的典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流传了数千年。在经典文学著作中,《威尼斯商人》、《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更是让人见识到商人的“真面目”。
但是,随着市场大潮的冲刷,人们已经开始渐渐意识到,商人的形象不再面目可憎,反而被推举为“财富英雄”。所谓成功的商人,现在被称为企业家,反而有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意味。
在周逵看来,创业如同做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先要向社会和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有所收益。
所以,在他那里,我第一次听到一个新奇的词汇——健康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还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听起来,里面大有含义。
听完他的讲述之后,我茅塞顿开。看似高深,实则是大白话,就是“一个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用户价值先于索取的价值,索取的价值比创造的价值少一点”。分明就是贡献先于索取,贡献先于索取!
谁说人不可貌相?长相憨厚的周逵,做着投资人这个时髦“生意”,骨子里却传统得很。
这份传统,已经帮助他找到了诸多“下金蛋”的鸡。由此来说,周逵口中的健康商业模式,真应该成为创业者在选择商业模式时的一个衡量标准。
越是不像投资人的,可能才是真正的投资人第一眼见到周逵,利索的小平头,浅蓝色上衣,一副憨厚的模样,不怎么像投资人。
身为同事的沈南鹏曾对周逵做出过如下评价:“表面上,你可能会感觉周逵不是那种quick(敏捷)的人。但他有作为风险投资者的两个品质,首先是他考虑事情很周到,注重细节,在很多投资者容易因表象而激动的时候,他能保持理性。同时,他很开放,不会丧失捕捉机会的能力。”
大象无形,越是不像投资人的,可能才是真正的投资人,就像马云推崇的风清扬“无招胜有招”一样。
从“健康的商业模式”中,我见识到了一位憨厚投资人内心的精明——通过奉献索取。
但是,随着沟通的深入,我又觉得,用“精明”这个词来形容周逵,好像又不太妥当。我越来越觉得他像一只洋葱,拨开一层,还有一层,当你认为对他已经有所了解时,却发现他还有更多层。
身为投资人,当然要为资本负责,以获得回报为己任。对于商业模式的考量,难免就要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有谁见过哪位投资人,会斥重金投资路边的一间美发沙龙!
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不能带来规模利益。
偏偏周逵不这么认为:“甚至没有商业模式的,像科学家做的一些东西,都应该被尊重。”
这哪里像从投资人口中说出的话?是不是像有着浓厚人文关怀的社会学家?
但是,对于投资人,谁规定必须呈现同一种面貌?就像周逵所言:“不管是小而美的商业模式,还是大而强的商业模式,在这个社会上都应该被尊重!”
周逵的这句话,相信会让所有创业者为之一振。
那些必须问,但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次访问周逵,我准备“狠狠”地向他请教一关于商业模式设计的相关话题。没想到,我竟然没有得到标准答案。
先打磨市场还是先打磨产品这个问题,在他那里吃了闭门羹:没有标准答案。
纠结之余,我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对于创业来说,市场和产品缺一不可,哪里有先后之分?
然后,先赢利还是先追求规模的秩序之问,他的回答干脆利落,一语中的:“我不追求赢利目标,肯定是在追求另外一个目标。”
听起来是不是很隐讳?其实,道理并不涩难懂。我明白,他话中隐含的意思是,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实现一定的规模,争取到更多的用户,事先不追求赢利,就会白白浪费。
对于先专注还是先多元化的问题,周逵的回答倒是没有突出之处:“大部分的人要专注!”我以为自己终于取到了真经,没想到,对他的意思,还是一知半解。
提倡专注的同时,他并没有反对多元化,而是提倡在多元化和专注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他看来,不会影响到主业务的多元化,不妨来一点!
另外,关于选择重模式还是轻模式、做2B还是做2C等问题,周逵都没有给我相应的标准答案:轻模式,跑得快;重模式,能够构建壁垒;无论做2B还是2C,都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不管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
一路问下来,好像毫无所获。但细细反思,却觉得收获良多!
见惯了好为人师的投资人,周逵这位老师提供的似是而非的答案,真的让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