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与其说我们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创业热潮,还不如说也在经历一场来势汹涌的投资热潮。
如果你和财经沾点边,或者有意创业,就会发现,身边不乏投资机构和参加投资圈聚会的机会,而且,其中不乏新面孔。他们嘴里不是A轮、B轮、C轮,就是项目估值、IPO……这个时代的砸板砖笑话要改一改了。砸到10个人,其中5人可能是创业者或者准备创业的人,4人多半是天使或VC,剩余的1人可能在纠结着去创业还是做投资!
小贴士之“投资的A轮、B轮和C轮”
按企业成长周期,一个企业可能获得数轮投资:A轮、B轮、C轮指的是创业公司过了种子期,实现了一定的商业模式,从发展早期开始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融资。可能还会有D、E、F、G轮,但也可能只有A轮就上市了。融资对象一般是VC,但也有可能是PE,甚至有些天使也是做A轮。
于是,一出出创业和投资的爱恨情仇好戏上演。创业者甚至连创什么都没想好,就已经开始物色投资人;而投资人也持钱袋子翘首以盼,等待属于自己的未来的独角兽。
尽管不乏有人高喊“资本寒冬”,数据也一再提醒着人们所言非虚。但是,资本寒冬真的来临了吗?在我看来,原本可能就没有资本寒冬之说,只不过之前过于虚火,才会有寒冬之说。
小贴士之“资本寒冬真的来了吗?”
美国风险投资协会发布报告,美国风险投资公司第三季度遭遇融资暴跌。中国国内情况也不乐观,投中集团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互联网行业风投、私募融资规模环比下降了一半,跌至37亿美元。
对于资本寒冬论,风投喊了,媒体也炒了,创业者们听听也就算了。对于创业者来说,在成功之前,每一天都是如履薄冰,每一年都是寒冬。
资本的触角很灵敏,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调转风向。但是,在全球股市萎靡不振、创业大潮风生水起的今天,缺少栖息之地的资本真的会“落荒而逃”?
眼见的事实和有力的数据一再向人们证明,创投黄金时期仍未过去。2014年,中国地区股权投资规模占全球市场的18%,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股权投资市场之一。中国地区的股权投资机构数量已经高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15年上半年,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仍然极其活跃,截止到2015年8月底,千万元级以上的融资事件已经几乎追平2014年全年的数量。[1]
今天的创业大潮为何如此汹涌?互联网的颠覆力量、不断降低的创业门槛等种种因素不可忽视,全民投资、热钱涌动,也在刺激着每一位创业者的神经。
在创业这件事情上,我们更多看到的不是某某创新了商业模式,或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价值,而是某企业获得数千万甚至数亿元(或美元)的融资,仿佛获得融资就已经算作创业成功,最起码也算通往成功的一大步。一个问题是,是否所有的创业都要寻求融资?
所有的创业都要融资?自2014年3月17日创立艾问传媒的那一天起,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谁是你的投资人?”每一次当我坦诚回答我们没有投资人时,所有人都是一脸诧异。
看来,被投资人滋养、“娇惯”的人们,已经无法理解离开投资人的创业为何物。甚至有创业者高呼:现在企业不融资就能成功?不可能!
难道没有投资人,没有获得融资,就不能创业,或者无法创业成功?很明显,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如同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没有WiFi的环境下,就好像失魂落魄、无法呼吸一样,试问,十几年前,甚至数百年前的年轻人不是照样生龙活虎?
至于创业,只要想想创立于没有天使投资人、VC年代的企业,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就可以肯定,不是所有的创业都需要找投资人。
在世界500强中,华为应该是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企业,也可能是为数不多没有获得外部融资的企业。甚至当摩根士丹利这位资本“大佬”到访时,任正非拒绝会见。当对方不无失望地表示,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时,任正非反问: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带来机构投资者跟我有什么关系?
没有投资人,华为还是在2014年获得高达2882亿元的营业收入。[2]无独有偶,还有“老干妈”,这个号称“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的“三不”企业,也是活得滋味十足,在2013年获得37亿元的营业收入。[3]
没有融资,并没有耽误企业的发展。对创业来说,融资不是目的,更不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这方面,即使做投资生意的投资人,也经常给出一些良心建议: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中国投资圈的元老熊晓鸽,可以算作最早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大家,理应知晓资本之于创业的不可或缺。面对我抛出的问题“创业者是不是都需要找专业的投资人”时,“不需要”三个字的回答,理智又直接。
身为投资人的熊晓鸽,出身于中医世家,不过,到他父亲一代就已失传。在他看来,作为中医的爷爷,开一家诊所,也算创业者,保持着与药店、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没有融资,依然很多人尊敬他。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想做小的企业,比如服装店或餐馆,也算创业,无须融资,随遇而安,传给下一代,挺好的。
中国投资圈另外一位资深人士、软银赛富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在投资圈“征战”20余年,以专业、不留情面著称,也不认为所有的创业都需要找投资人:“在传统行业,即使今天,你可能不需要投资人。比如我开餐馆,自己有钱,或者找爸爸妈妈借钱,可能就成了,不一定需要投资人的钱。”
关于创业,有千万种商业模式,其中一种就叫不融资。世界上有众多投资人,在熊晓鸽和阎焱之外,还有很多人也表示创业不一定需要找投资人。纪源资本合伙人符绩勋言辞还算温和,“投资这个选择,取决于创业者本身”,著名风险投资机构GRP Partners的合伙人马克·舒斯特尔言辞更加激烈:“绝大多数的创业公司其实根本就不需要风险投资。”
无论如何,在这个资本无处不在的年代,作为创业者的你,是否能够绕开资本?可以肯定的是,创业的目的不是找投资人融资,融资只是将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手段,就像你驾驶一艘火箭,投资人的资本只是火箭升空所需的燃料。
如果你正驾驶一艘火箭,又缺少燃料,的确需要寻求投资人的帮助。但前提是,你驾驶的不是一台拖拉机或一台家用轿车,而是一艘可以快速腾跃并让投资人收获丰厚回报的火箭。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创业是寻求一种小而美的模式,没有腾跃升空的野心,那就不需要风险资本的助力,可能无须投资人。资本追逐利益回报的本质不适合小而美的创业项目。
对于大部分职业风险投资人,让他们眼睛发光的必定不是街头小店,而是那些通过资本的力量可以规模化和可持续的生意,最重要的是,能够给予他们丰厚回报,比如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
融资决定竞争优势很久以前,我们听到的创业故事,几乎都是充满节俭和汗水的筚路蓝缕。从几万元、几千元,甚至几百元起家,一步一个脚印地滚动式发展,用十几年或一辈人的精力,打造出一个初具规模的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可能没有开口向银行借过一分钱,也没有向投资人讲过任何故事,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老干妈”。
秉承有多大本事做多大的事原则的老干妈的确硬气:“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自竞争尚不激烈的1996年起,现款现货的方式,让“老干妈”保持足够顺畅的现金流,也保证了延绵的发展。
先发优势以及不充分的竞争,未必是“老干妈”生存的必要土壤,如果“老干妈”诞生于现在,也可能获得生存之地,如果仍刻意保持与资本的距离,可能无法爬得如此高、走得如此远。
原因不复杂。时代已经发生改变,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不仅资本已经深深植入各行各业,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节奏,而且,企业的生存之道和企业间竞争格局,已经与传统商业社会有了天壤之别。
资本的注入,正在大大加快企业的成长速度。华为成长为千亿规模的公司,足足用了27年,而Facebook从2004年上线,到2010年估值430亿美元,仅用了6年,相当于前者的1/4。更何况,华为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绝对没有资本的身影,不选择外部投资人,却大兴内部融资、员工持股,也正因此,受到不少非议。就此而言,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的利弊,确实有待商榷。
如果说资本注入的创业公司,拥有了“飞机加大炮”的战斗力,依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的创业公司还是在走“小米加步枪”的路子。两种模式之间,哪一方容易获得胜利?当其他创业者都在借助资本,加大马力突飞猛进时,与资本绝缘的你,还奢望着有10年或20年的成长周期,这样注定先失一城,说不定,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在互联网时代,创业拼的是模式,更是速度。在互联网时代创业,与传统商业世界有云泥之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耐克、阿迪达斯等行业双雄的局面已经不可持续,在今天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速度和迭代是制胜法宝,很多时候,行业“老二”就意味着失败。在微博圈里,新浪微博绝对能够号令天下,即使小马哥奋力追赶,也没能抢到那把屠龙宝刀。大家交换微博时,头脑中很自然地会想到新浪微博,而不是其他微博。小马哥逐鹿微博市场不成,却在即时通信市场推出了一个让马云都望尘莫及的微信,任网易的易信和马云的来往“策马奔腾”,始终以一骑绝尘之势,笑傲整个即时通信市场。
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在各自的领域里占山为王,在搜索市场,百度的地位至今仍然无可匹敌。你能想象出第二名的生存状态吗?2013年,百度营业收入为319.44亿元,而搜索市场第二名的搜狗,同期收入仅为2.16亿美元。
以上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占山为王”,先发优势固然重要,资本注入后对先发优势的巩固,更不可小觑。在腾讯壮大之路上,IDG资本、盈科数码等资本大佬的身影异常清晰,而2000年9月德丰杰联合IDG资本投资的1000万美元,更是让处于互联网寒冬的百度感受到层层温暖,成功脱离“死亡期”。正如阎焱所说:“在这个迭代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里面,如果你没有拿到机构投资人的钱的话,可能就没法跟别人竞争,可能就会很快被迭代掉,死掉了。”这就是时间窗口的残酷!错过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在阎焱看来,互联网时代创业,拿到机构投资人的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保证你在竞争中能够有相对优势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在互联网时代,任何创业都不可能保持和互联网绝缘,即使你只是开了一家再普通不过的餐馆。
只要你听听阎焱举的例子,就很难不同意他的观点。有人按照传统模式经营一家餐馆:顾客进店点菜,服务员下单,后厨开始做菜,然后上菜、吃菜、结账。他人却按照互联网模式经营:顾客提前在App上下单,约定几点用餐,后厨开始做菜,顾客进店,然后上菜、吃菜、结账。
前一种模式的特点是顾客耗时长、满意度不高,结果导致餐馆的翻台率很低,而后者的翻台率明显可以高出前者几倍。互联网搅动甚至改写了商业规则,你倒是想偏安一隅,做一个低调甚至不与同行竞争的经营者,但是不能保证其他人携带雄厚资本、借助互联网汹汹而来。即使你的实力不足以成为对方的头号劲敌,却也可能成为城门失火殃及的“池鱼”。
别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会被瞧上,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煎饼都能被资本“相中”,借助O2O,哪还有绝对安全之地?尽管不乏有人批评黄太吉浮夸、难吃,但不到3年的时间,谁家的煎饼能估值超过20亿元?
资本时代,互联网时代,作为创业者的你,如果不甘心开一家小店铺辛苦打捞微利,力争成为行业领导者,就不得不和投资人打交道,借助资本的力量。
刚刚创立的艾问传媒,在我看来,目前的商业模式是小而美,它不仅需要更多的市场竞争洗刷,同时,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创业企业之处,即必须保持立场的客观和理智。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遇到合适的投资人,我们也举双手欢迎。
[1]杨宝立:《资本寒冬真的来了:从10亿美元俱乐部到创业“倒闭潮”,3个月之间发生了什么?》,i投资,2015年9月30日。
[2]《华为2014年销售收入2882亿元人民币》,发表于《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2015年4月1日。
[3]《37亿老干妈的三不政策:拒绝资本更拒绝政府的钱》,发表于《理财周报》,2014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