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涛
2014年年中,我从美国回国度假,周鸿祎找到我说要合作出版一本他的传记。这个时机刚刚好,当时我已经感觉到美国生活的沉闷,正希望回国将我所学的专业——口述历史学以致用,因此有了这本出生异常艰难的书。
周鸿祎的传记是我出版的第三本书。前两本书出版得非常顺利,尤其是和开复博士合作出版的《世界因你不同》,已经累计销售超过100万册。这给当时初出茅庐的我在传记写作方面以极大的信心。不少企业家都对这本传记表示了认可,老周也是其中之一。不过,当我兴致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时,我发现我低估了写这本书的难度。
离开媒体前,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北京青年报》担任财经记者,对老周在互联网江湖掀起的那些风起云涌的过往自然不会陌生,因此我对驾驭这个复杂人物和这些复杂题材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在美国两年关于记录历史的学习,也让我对呈现这些冲突“倍出”的故事跃跃欲试。
老周的任性,我早有耳闻,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才感觉到他的变化莫测。
他的任性和他超强的工作节奏有关,进而导致了采访时间的不确定。这对传记作家来说,是一件挺折磨人的事情。尤其我们这次还是决定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这对传记作家和传主的沟通要求很高,而对老周这样一个经常“随需而变”的企业家,采访时间的更改和采访的突然取消是家常便饭。
另外,口述历史的采访和一般的访谈的要求不一样,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口述历史的提问需要最大的“开放性”,也就是你需要把回答者的回答可能性放得越宽越好。结果老周经常表示:“你别问这么宽的问题,你还是找几个具体的问题来问,我来答,这样比较轻松!”
可以想象,我当时头脑里出现了脸上有三根黑线的样子。
和其他的采访对象相比,老周经常显示他的特质——喜欢自己把控节奏,不喜欢说话的中间被打断。一旦我想抓住某个细节进行追问,他总会说:“你先让我说完!”
我经常感觉到——现实扭曲力场!那是一种在老周身边经常会感觉到的气场,他身边的人也能感觉到。因此,只有内心特别强大的人才会和老周据理力争。
在传记写作的过程中,我一度对这本书能不能出版充满了怀疑。有一段时间,我被这个项目卡在中间,和老周直言不讳地说过自己的担心,也一度想扬长而去。但是,老周对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全面开放,以及我们之间的反复沟通,最终没有使这个项目流产。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渐渐地体会到作为一个“一线人物”的难处。只要身处其中,无论对谁来说,互联网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都让企业的领导者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而对老周这样一个颇为异类又十分倔强的人,如何带领着这家6000人的公司继续奔跑突围,抓准未来的方向,部署未来的产品线,一定是他的首要课题。他和任何一个创业者一样,每一天都在为工作奔忙着,还在公司抓着产品,助理们也经常在门外听到他在会议中的大声咆哮。在对待公司的产品宣传方面,他从来不遗余力。在西雅图参加中美互联网论坛时,他当着不少手机业大佬,甚至苹果公司CEO库克的面,展示自己公司生产的手机,获得了“西雅图最忠实的推销员”称号。
老周对未来有强烈的直觉和自信,也经常保持着极其旺盛的精力。当然,有时候我见到他时,他也一脸疲惫,调侃着自己的生活质量其实真的挺低。这可能是外人很难看到的老周最真实的一面。
有人曾经说,也许周鸿祎是中国互联网界最像乔布斯的人。对于这一点,我想他指的是老周的个性——一方面有着特立独行的叛逆思维;另一方面也有着对产品的极致完美追求,还有他不满意时就口不择言的直率。《史蒂夫·乔布斯传》中的那句话——“乔布斯这种攻击性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他完美主义的驱使。他是个控制欲极强的完美主义者”,也时常让我想起老周。我觉得这几句话用在老周身上也十分贴合。
我逐渐认识到老周这个人物的意义。就像每份口述历史证词一样,每本传记后面都有着其社会学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老周的个人历史,看到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也可以追寻一个单独个体背后的偶然与必然。
通过书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争议颇多的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是怎样经过市场的风雨,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节奏和互联网的出生、成长走到今天的。我们可以追寻,一个20世纪70年代出生、在年轻时就对计算机产生热爱的年轻人,在这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上走向成功的路径。我们可以跟随他的脚步感受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风风雨雨,看到商场的残酷、商战的无情,了解一家民营企业从出生到发展的艰辛过程,由此看出时代造就人的意义。我们更可以窥探,像这样一个出身平凡、背景平凡、个性叛逆的人如何在这个竞争最白热化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这是老周个人的阶层突破,也是这个时代值得深思的样本之一。
在美国学习口述历史期间,我的教授经常告诉我们,口述历史是帮助一个人走进记忆隧道,最大限度地帮助个体表达自我的方式。而口述历史的呈现也可以帮助大家认识一个“公众人物”与以往不同的层面。
在本次写作的过程中,我有机会认识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周鸿祎。除了老周的心直口快、随需所变,我还了解到了一个很立体多面的老周。他和我以前想象的不一样。
比如说,老周其实很文艺,说起话来经常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原来他年轻的时候爱好文学,曾经参加文学社,还尝试写过小说。一直到今天,他最大的爱好,还是大量地阅读。每次在机场候机,他必做的事情就是买上一大兜子书等着在飞机上阅读。
比如,老周确实还保持着年轻人的好奇心,对体力强度要求高的运动充满了挑战精神。除了众所周知的射击,他还喜欢滑雪。到了雪场,他专门挑战那里最难的高级赛道,还会不断地问东问西,想打听清楚造雪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一个雪场究竟是怎样运营的。
他喜欢探寻一切未知的事物,奇异的事情天然地唤起他的好奇精神。有一次,在调节空客飞机的座椅时,我忘记了正在插电的苹果机电源,结果一个白色方形的电源竟然被调节座椅的力度压碎了,他当场饶有兴趣地拿着破碎的电源把玩了半天,最后他看着暴露的电路兴奋地说:“我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了。其实,我也可以焊一个。”
老周确实还保留着很感性的一面。比如他有时会谈起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直接冲锋到汶川地震现场救灾的场面。他说他见证了真正的灾难,自己却无能为力。
老周一直对慈善比较热衷,参加了《小善大爱》节目后,他开始关心抗战老兵的生活,不但用自己的版税捐助他们,还曾抽出公司的公益基金定期资助他们。而他和《小善大爱》节目组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有一次,节目组在杭州举办慈善晚宴,老周当时在上海出差,接到邀请后拐了一个弯儿就跑到了杭州。他不仅在晚宴上频频举牌,还和节目组的朋友斗酒,整个节目组喝到全体趴下,他也喝得酩酊大醉。那一晚,他个人的捐助金额非常高。
行文至此,我长达两年多的传记写作终于结束。而这些写作,只涵盖了从老周出生到360上市的内容,此后更加精彩的商战故事,依然在精彩进行中。因为老周时间紧迫,我很难说这本书的采访方式是完全按照学术上的口述历史的采访方式完成的,但是对于整理记忆冲突方面,我尽量采取了加脚注的方式完善事实。在此,特别感谢胡欢在本书将近完成的最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回忆事实,纠正书里的错误。
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一代一代的好奇者正在成长。老周像很多企业家一样,有焦虑,但更多的是兴奋。他将依然像个武林人士一样,在互联网这个江湖继续鏖战。无论未来的结果如何,我想,现已发生的这些故事,就已经给这一段历史留下精彩有趣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