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1 评论区的理想态是什么
和6.4节中关于“什么是优质内容”的讨论类似,评论区的理想态定义需要区分出哪些是平台价值观的理想态,哪些是用户价值观的理想态。
对于平台而言,平台视角中最为理想的评论区应该是这样的。
●评论者在评论区形成专有调性。评论区形成了独特的调性,评论者之间形成了专有的“暗号”,能够形成社区的“自运转”。
●评论内容优质、互动性高。评论区仅仅有“黑话”和“暗号”是不够的,还需要评论区的内容是优质的、有深度的、具有话题性和互动性的,吸引其他不经常评论的读者进入评论区,彼此互动。
●无评论行为的读者能够爱看评论区,产生社区认同感。越来越多的人在消费主帖内容的同时看“神评论”,这种对评论区内容的二次消费的行为,有助于让全体用户产生社区认同感。
另一方面,对于内容发布者而言,大多数内容发布者的理想态如下。
●评论者的身份要求。不同平台的内容发布者身份是不一样的,兴趣聚合社区中一般为兴趣一致,专业内容聚合社区中往往是“评论者地位身份与我持平,或者比我的层级更高”。
●评论内容要求。大多数内容发布者希望收到他们认为专业的、轻松有趣的评论内容。
●情感倾向性要求。大多数内容发布者喜欢听褒扬的评论,不喜欢听贬低的评论,这是人性决定的。
可以看到,用户视角中的理想评论和平台视角的理想评论是有差别的。举例来说,对于内容质量较差的内容发布者而言,他们的诉求往往是减少负面评论的数量,但平台的诉求是希望保证评论区公正性和互动性。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在评论区策略设计上,如果给予内容发布者更大的权限,则读者消费体验一定会变差(基于人性,内容发布者会删掉所有的负面评价)。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在某电商平台的商品评价中只有好评而没有差评,用户就无法客观地了解商品的好坏。对于内容领域也是一样,如果评论中只有正向评论而没有负向评论,评论区不会“热闹”,一定乏味可陈。
但在另一个极端上,如果完全不给予内容发布者对评论区的控制权,则内容发布者中的部分敏感用户就会迁移到其他更宽松的内容平台上,甚至彻底退出内容创作。事实上,经常存在“键盘侠”等令人讨厌的读者每天发表大量负面评论,而这些负面评论(往往使用粗鄙语言)是没有道理的情感发泄,只是这些用户自诩的“理想自我”对社会抛出的“情感垃圾”。站在平台的角度来看,的确有必要控制这类不受欢迎的评论,以保护内容发布者和平台的整体生态。